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学教案 > 一年级下册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编号ID:3488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6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1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0~51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解决 “装袋” 这一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体会连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用连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算理,掌握其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学会用圈一圈、算一算等方法解决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通过连加进行检验,加深对加减法运算关系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连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列式计算。理解连减的算理,学会用圈一圈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地列出连减算式,并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学会用连加的方法对连减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法与学法
1.创设装橘子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突破教学难点,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
2.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圈一圈、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自主探索连减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1.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橘子,一共有 26 个。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橘子 8 个装一袋,大家想一想,可以装满几袋呢?还剩下几个橘子呢?”
2.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装橘子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已知信息:一共有 26 个橘子,每 8 个装一袋。
问题: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取数学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为后续的解题过程做好准备。】
2.分析与解答
(1)圈一圈:
①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 26 个橘子的图片(可以用圆形代替橘子),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每 8 个圈一份。
②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圈的?圈了几份?还剩下几个?”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圈的结果,并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圈的过程和结果。
③教师总结:通过圈一圈,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 26 个橘子,每 8 个圈一份,可以圈 3 份,还剩下 2 个橘子。
【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为后面学习连减算法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持,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算一算: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通过圈一圈知道了可以装满 3 袋,还剩 2 个橘子,那么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呢?”
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列出算式。
③教师巡视,选取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展示,如:
26 - 8 - 8 - 8 = 2(个)
26 - 8 = 18(个),18 - 8 = 10(个),10 - 8 = 2(个)

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算式:“第一个算式是从总数 26 个橘子里依次减去 3 个 8,最后得到剩下的 2 个橘子;第二个算式是先减去一个 8,得到剩下的 18 个,再减去一个 8,得到剩下的 10 个,最后再减去一个 8,得到剩下的2 个。这两种方法都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大家更喜欢哪种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⑤教师总结并强调:在列连减算式时,要注意减去的数是相同的,而且要按照题目要求的顺序依次减去,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圈一圈的基础上,尝试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的含义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比较不同算式的过程中,优化算法选择,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3.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
(2)启发学生想到可以用加法来检验减法的计算结果,即把装满的袋数相加,再加上剩下的个数,看是否等于总数。
(3)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8 + 8 + 8 + 2 = 26(个)。
(4)教师提问:“通过这个连加算式,我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发现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和题目中的总数是一样的,说明我们之前用连减方法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5)教师总结:在解决问题后,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学会用连加的方法对连减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认真检查、自我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1.课本51页做一做。
(1)让学生用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列出连减算式,然后用连加进行检验。
(2)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圈一圈和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做完后检查黑板上的解答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共同讨论纠正。
2.课本52页第7题。
(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计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过程和结果,并用连加进行检验。
(2)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有不同解法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中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2.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算理理解、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连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我们能清楚地知道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学会了用连加来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2.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
3.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26 - 8 - 8 - 8 = 2(个)
26 - 8 = 18(个),18 - 8 = 10(个),10 - 8 = 2(个)

检验:8 + 8 + 8 + 2 = 26(个)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