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家人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3篇课文。《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三个:一是语言的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如积累带月字旁的字,背诵《静夜思》。二是能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测“我”会看到什么;学习了《端午粽》,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三是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本单元的长句子读好。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 静夜思 本诗描写了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抬头望月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课时
夜色 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诗歌的意思。 2课时
端午粽 本课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激发我们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认识12个生字、1个多音字和1个偏旁,会写6个字;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四 识字加油站 本部分呈现了7个数量短语,识记、书写相关汉字。 学习一组数量短语,认识10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4个字;归类识记带有衣字旁的字;读好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读好音节;学写“床、间、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拼音8个四字词语,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与情感,并背诵、积累;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知道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2课时
字词句运用 本部分要求读好最常见的几类轻声词语。读好音节
书写提示 本部分要求学写铅笔字,注意有“点”的字的书写规则。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与情感的四字词语。
和大人
一起读 本部分安排的是短文《胖乎乎的小手》,通过朗读,懂得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课文
7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等8个生字,会写“思、床”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 认识“夜、思”等8个生字,会写“思、床”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明月图)学生由图忆及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再指名背诵并说说诗的大意。
2.认识诗人。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并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板书:静夜思),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导认读生字“静、思”。
静 读“jìnɡ”,可以组词识记:安静、宁静、清静、静心。
思 读“sī”,心字底。古人造字时,误认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忘、念”等。
(2)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静夜思,即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之意。)二、读诗文,识生字
1.学生圈出本课生字,自主拼读。(课件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拼读诗句,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其后听古诗朗读音频,尝试学着读出节奏感。
3.(课件出示生字)请会读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其余学生认读。
4.和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1)识记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争+青=静;木+广=床;田+心=思;古+攵=故。
②形近字比较:低——底;光——先。
③利用生活经验组词:举——举手、举例、举动;
光——光亮、月光、灯光。
④创编字谜:◇古文反着写——故
◇心上一块田——思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床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
三、写生字,明写法
1.(课件出示会写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回忆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书空。
思 “田”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
床 “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前 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的撇变成竖。
地 左边第三笔是提;右边第二笔起笔较高。
故 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乡 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长撇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4.展示学生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配乐读,重拓展
1.(课件播放配乐朗读《静夜思》)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地朗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忆旧知,识字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语。
2.同桌合作,用会写字与熟字组词,再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有错误,帮助纠正。
3.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注意听,注意字的读音。二、读古诗,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示范朗读。
(2)读出古诗的节奏。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句诗写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3)熟读成诵。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朗读,再配以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之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第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读出味道。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3.在读中感悟诗人的诗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己情感诗情。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有月亮的晚上。)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床前。)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情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齐读第二句诗,学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5)指导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好像,好似。
[霜]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8)讨论: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明亮、清冷。)
(9)想一想: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疑。)
(10)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画出诗句中的动词(举头、望、低头、思),让学生理解“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学生结合图片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抬头仰望着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故乡。)
(4)想一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
(5)拓展: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团圆。诗人望着明月,想起自己远离亲人,顿感失落,自然会思念故乡。)
3.指名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想意境,背古诗
1.(出示插图)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引说。
师: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生双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诵古诗)
2.练习背诵古诗。
(1)指导背诵古诗。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
(2)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或指几名学生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再练习背诵。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静夜思》这首古诗广为流传,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已经会读、会背了。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领读课文。生生互动,互为师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指导朗读环节,我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以及我富有感染力的引说,让一种浓浓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