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

识字1 春夏秋冬(教案)

编号ID:14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一单元 快乐识字

本单元由四篇识字课组成,包含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谜识字等识字方法。课文编排既充满传统文化色彩,又富有童趣。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和已学的生字、偏旁开展自主识字,不断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识字教学时,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形声字构字特点的认识,提高识字的效率。本单元是集中识字,教学时仍应充分借助文本进行识字教学。在诵读儿歌、韵文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在识字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如,百家姓、字谜等,激发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识字 春夏秋冬 本课用图画和短语来展现四季最有代表性的物候现象。 认识8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6个字;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2课时
姓氏歌 本课将一些常用姓氏寓于儿歌之中,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了解中国的一些姓氏文化。 认识10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姓氏文化。 2课时
小青蛙 本课集中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6个字和1个笔画;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2课时
猜字谜 本课有两则猜字谜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认识13个生字和4个偏旁,会写6个字;了解合体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课时




一 识字加油站 认识一组课本上见过的词语,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认识课本上见过的词语,能主动在学习生活中识字;复习前后鼻音的发音;认识字母表,能有顺序地正确认读,能将大小写字母相对应;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诗歌,大致读懂诗歌的内容,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了解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正确书写,养成写字前先观察的良好写字习惯;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意境;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能够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3课时
字词句运用 “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再写一写”是巩固前鼻音、后鼻音的发音及生字的书写;“读一读,记一记”是字母表的呈现;“读一读”是一首儿童诗。 
书写提示 学写铅笔字,注意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 
日积月累 本部分要求积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古诗《春晓》。 


口语交际:请你
帮个忙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请你帮个忙”,学习如何请别人帮助自己,懂得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道理。 
和大人一起读 本部分要求读绕口令《妞妞赶牛》,享受和大人一起阅读的乐趣。 
快乐读书吧 读读童谣和儿歌 课文以童谣和儿歌为例,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 喜欢读童谣和儿歌,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书籍。 1课时
识字
1 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熟字比较等方法,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和雨字头1个偏旁;会写“春、冬”等6个字。
2.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能正确认读“霜、吹、落、降、飘”5个生字和雨字头1个偏旁,会写“春、冬”等4个字。
2.借助插图、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感受四季景物特点。
3.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图片、视频激趣,直观理解四季。
(课件出示具有鲜明的春、夏、秋、冬季节特征的图片及四季变换的视频)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指名说出图片及视频呈现的季节,再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四季还有哪些景物或气象特点。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板书:春夏秋冬)学生认读课题。
(1)按顺序齐读、倒着读、打乱顺序读。(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3.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图文对照,读词识字
1.(课件出示4幅扇面图)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分别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2.(课件出示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指导朗读。
(1)教师提示:词语要连读,不可读破,如“春风”,不能读成“春~风~”。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教师指名读,再根据学情,指导生字读音,“霜”字重点正音。
(3)去掉拼音,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读词语,如指名读、教师领读、齐读。
(4)指导识记生字“霜”。
①(课件出示植物上霜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霜降的景象,再讲解霜是什么。
霜是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在寒冷的清晨,我们可以看见草地上覆盖一层白色,这就是霜。
②指名读并观察“霜”字:“雨”字头,“相”字底。雨字头是表意的,“相”是表音的。
③认识新偏旁——雨字头(⻗):带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天气有关。(课件出示雪、冰雹、雾、雷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再分别对应汉字“雪、雹、雾、雷”,识记“霜”。
3.游戏巩固:找朋友。
将写有“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个词语的卡片分别贴在对应的图片下。三、认读短语,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指名读。
2.(课件出示短语: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学生自主拼读,同桌互读,教师指名读。教师正音,“吹、落、降、飘”重点正音。
3.引导学生发现短语和词语的不同。
4.识记生字“吹、落、降、飘”。
(1)识记生字“吹”。学生做“吹”的动作,发现“吹”要用上口,所以是口字旁。
(2)识记生字“落”。结合动作,发现夏雨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会从哪儿落下来?
(3)识记生字“降”。
①认识偏旁——双耳旁(阝)。
“降”的甲骨文为,左边是一座土山,沿着山势向下走留下一串脚印。由此看出“降”的本义是指从高处向低处走,引申为“降低、落下”。左边的山,后来就演变成偏旁“阝”。
②结合动作,发现“降”和“落”意思相近,所以它们连在一起可组成一个词——“降落”。
(4)识记生字“飘”。引导学生做动作,发现雪轻轻柔柔的,在空中飘飘洒洒,这都是“风”的功劳。“飘”,形声字,“风”表意,“票”表音。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飘”的场景,如操场上国旗迎风飘扬、风吹衣裙飘动等,进一步理解“飘”。
5.多种形式认读4个生字,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6.(课件出示4幅扇面图,打乱顺序)指名将“吹、落、降、飘”的字卡贴在对应的图片下。
7.(课件出示短语)指导朗读,提示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出节奏。
8.师生合作朗读(一边拍手,一边合作读),边读边想象短语描绘的情景。
师:什么吹? ——生:春风吹。
师:什么落? ——生:夏雨落。
师:什么降? ——生:秋霜降。
师:什么飘? ——生:冬雪飘。
9.交流:春、夏、秋、冬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致?仿照4个短语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春、冬、吹”的动漫笔顺)学生仔细观看,注意笔顺及笔画的空间分布。
2.书写指导。
春  上部三横要注意长短的变化,撇、捺舒展,宽度超过最长横,使整个字保持平衡;“日”小。
冬  折文要上小下大,横撇和捺要舒展;底下两个点要写在一条直线上,上小下大。
吹  在书写“冬”时,首撇宜短,横撇与斜捺左右舒展;下两点正对撇捺交叉点,下点稍大。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进行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教师相机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进行评议交流。学生再练写。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小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好的识字方法。
(2)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交换欣赏书写的字;合作读读词语、短语。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正确认读“游、池、入”3个生字,会写“花、飞、入”3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词语和短语,想象它们描绘的美景。
3.认识大自然的常见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字词)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霜  吹  落  降  飘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2.听写由会写字“春、冬、吹”和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查互纠,订正后再练写。
3.师生自由谈话,导入新课。
二、图文对照,读词识字
1.(课件出示第5幅插图)学生观察、交流。
(1)图中都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小组互相交流,并在相应位置标示出来。
(2)教师提问:你能用两个字说出图中的景物吗?你能用三个字介绍景物的特点吗?
(3)相机出示词语,学生自主拼读,同桌交流字音。
(4)教师正音:“池、入”是翘舌音。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动作演示。教师指名模仿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让学生加深对“游”的字形的记忆。
(2)熟字比较。如:入—人;池—他、地。
(3)组词拓展。
(4)图文结合。(课件出示游泳图、池塘图、一人进门图)指名将“游、池、入”的字卡贴在相应的图片下并自主朗读。
3.(课件出示词语、短语)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教师领读,提醒学生读短语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4)师生合作朗读(边拍手边读)。
师:什么青? ——生:池草青。
师:什么红? ——生:山花红。
师:谁出水? ——生:鱼出水。
师:谁入林? ——生:鸟入林。
4.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练习说一个完整的句子,用上“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等词语。
5.教师点击插图上的草、花、鱼、鸟,学生说出相关的词语或短语。
6.(课件出示二字词语)师生互说。
师:表示草和花的颜色的字是什么?——生:青、红。
师:在大自然中,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物体?——生:蓝天、白云、黄土。
师:“青、红”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多姿多彩。
师:鱼和鸟是怎样活动的?——生:鱼游、鸟飞。
师:还有什么动物会游,什么动物会飞?——生:鸭子、海龟游,风筝、飞机飞。
7.(课件出示三字短语)结合图片,理解内容,重点感受“出、入”这对反义词。
(1)理解词语。
“池草青、山花红”是静态描写,从颜色方面写出了春天的斑斓多彩;“鱼出水、鸟入林”是动态描写,一“出”一“入”,从动作方面写出了动物的生机勃勃。
(2)说一说类似的短语。
生1:梨花白、山泉清、园柳碧。
生2:燕筑巢、鸡捉虫、蝉饮露。
三、背诵课文,拓展提升
1.图文对照,诵读全文。
背诵方法:可以结合相应图片背诵;也可以根据词语或短语的朗读节奏,抓动词记忆。
2.欣赏图片,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看图并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如太阳、树木、山丘、田野等。
(2)鼓励学生用刚才说的词语仿照文中短语说一说,如太阳升、树木绿、山丘高、田野美。
四、巩固练习,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花、飞、入”的动画笔顺)学生仔细观看,注意汉字的笔顺及笔画分布。
2.书写指导。
花 草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两个竖向笔画写得短,略向里斜;右下竖弯钩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飞 横斜钩要圆润倾斜;撇、点要相接,但不能连笔写。
入 书写时,撇、捺舒展,撇低捺高,捺的起笔微微往下压,与撇相碰,收笔在一条横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并引导学生根据讲解再次书写。
5.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同桌合作听写词语。
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文词组分为几类,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开展“寻找春天”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观察春天事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大多数词语表现的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不用过多讲解。教学中,我重点采用图文对照和动作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懂词语的意思。如让学生看图说说画面,然后找到对应的词语或短语;借助动作演示落实几个动词,巧妙地将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我还设计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合作朗读,既复习了课文内容,又帮助学生缓解了学习的紧张气氛。问答式的合作朗读,不仅揭示了短语的结构,还渗透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