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上册

4 曹冲称象(教案)

编号ID:17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三单元·儿童生活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话最基本的要求:“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本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文 曹冲称象 这篇经典的历史故事,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2课时
玲玲的画 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幅美丽、有趣的画。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2课时
一封信 本文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温暖的亲情。 比较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说说喜欢哪一封信,并说明理由。 2课时
妈妈睡了 本文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的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2课时
口语交际 做手工 介绍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会按顺序进行表达,提高表达能力。 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1课时




三 识字加油站 以9组词语激发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的欲望。 认识12个生字,了解词组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想象画面,背诵古诗;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课时
字词句运用 区别形近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写话 写一写自己喜爱的玩具。 
展示台 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词句。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我爱阅读 阅读《王二小》这个故事,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4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
柱子”等11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
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重
点)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
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
3.学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工具“秤”。
导语:(课件出示菜场、超市的人员给顾客称东西图,引导学生说出“秤”)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物品。我们如今使用的大都是电子秤,但是在电子秤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的称重工具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出示关于秤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秤杆、秤砣”等词语,读准翘舌音“秤”。
3.出示谜语并猜出谜底,导入本课学习。
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长刀硬又尖。全身披挂银盔甲,后面甩根细皮鞭。(大象)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提出质疑。
预设:曹冲为什么称象?他是怎么称的?
(2)认识“曹”和“称”字。“曹”是上下结构的字。“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尔”。
(3)区分“称”与“秤”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
“称”与“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学生容易混淆误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看图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4)简单了解曹操和曹冲。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冲(196—2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喜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查不认识的字,查出后多读几遍。
(2)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组成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1)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偏旁相同。
·木字旁:“根”“柱”“杆”。课件出示树根、柱子、木质栏杆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注意“杆”是个多音字,在“枪杆、一杆秤、杠杆”里读ɡǎn,在“旗杆、栏杆、标杆”里读ɡān。
·言字旁:“议”“论”。课件播放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小视频,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这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构成词语“议论”,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②加一加、减一减。
砍=石+欠        员=口+贝        柱=木+主
止=正-一        站=立+占        岁=山+夕
称=秤-平+尔      杆=秆-禾+木
③比一比识字。
“重”和“量”:这是一组字形相近的生字,两个字中都有“里”。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④自编字谜:“上”多一竖。(止)
(2)交流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
4.出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5.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2)当小老师范写,师生共评。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预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使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6.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过渡:曹冲为什么要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读课文要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大家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2.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3.教师引导,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起因;再就是故事发展的经过,也就是过程;最后是故事的结果。同学们已经将课文读过几遍了,那现在能和老师一起分一分吗?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起因);第二部分是第3、4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经过);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结果)。
四、积累背诵,作业设计
1.摘抄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试着背一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生用多种方式读。
2.读读语段,指名写出生字,教师点评。
七十多suì的王大爷划着小chuán,靠岸卖莲蓬。他zhàn在船头,大声吆喝着:“卖莲蓬啰,刚摘的嫩莲蓬!”岸边的一棵大树dǐ下,有人正在乘凉,听到吆喝声走了过来,挑了一些莲蓬。王大爷拿出一ɡǎn chènɡ,仔细地chēnɡ了chēnɡ,rán后告诉顾客:“这些莲蓬有两斤,就收你10块钱吧!”
3.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大象是哪里来的?有哪些人去看大象?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3.交流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出示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思考: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2)学生画一画大象的样子,教师课件出示大象的各种图片,感受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
(3)指导朗读:“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
(4)教师引导:“像……像……”这两处比喻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大象的耳朵、鼻子分别像什么:    像    ,
像       。
4.交流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一边……一边……”的含义,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预设:教师可问学生:官员们看象、议论象是先后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学生能回答出是同时进行的,再告诉学生当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可以用关联词“一边……一边……”。
(3)课件出示下面一组句子,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到底”的意思。
(4)学生讨论当时官员们议论象的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演一演。
(二)学习第3、4自然段,看看官员们的笨办法、曹冲的妙办法。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是什么?
2.4个学生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朗读指导: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
3.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官员们的办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象。这个办法不可行,一方面,需要先造大秤,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提得起来。(板书:官员们——造大秤)
4.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学生点评他们演得好不好。
过渡:官员们砍大树做秤杆来称象的办法行不通,曹冲的办法呢?我们来看一看。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反复地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6.出示一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读一读,体会情感、语气上的区别。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预设:教师可以试着故意问一名同学:“你今年几岁?”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回答:“哦,你才x岁。”再请学生想一想:这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可见“才”能加强语气,这里的“才”显示出了学生的年龄小。而课文中的“才”也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带有惊讶、夸赞的语气。
7.结合课后题第二题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分为四步。再……然后……)
8.教师板书曹冲称象的步骤,学生交流。
(1)称象步骤: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船身下沉至画线处——称出石头的重量。
预设:描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动词,如“赶、画、装、称”等。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再说说称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是称象的哪一个步骤。
(2)交流: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9.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称象的过程。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在语境中巩固生字“线”和“止”,再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提示:说话时可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三)学习第5自然段,弄清称象结果。
1.对比学习。看看曹操的不同反应,说说哪个方法好。
(1)在文中找出曹操面对不同方法的反应,读一读,注意朗读语气。还可以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直”“微笑”来体会曹操的态度。理解“直”时,可让学生试着把“直”换成其他词语,想象曹操不停摇头的神情,可见他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对曹冲办法的欣赏和赞同。
(2)把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对比来看,说说自己的看法。
2.师生互说,明确知识。
哪句话表明曹冲的办法有用?(最后一句话。)“果然”有什么效果?(证明曹冲的办法切实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更突出了曹冲的聪明。)
三、拓展延伸,思维创新
1.当堂做实验,验证曹冲的办法。(机动,有条件的可以做)
一名学生说称象步骤,另一名学生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笔等,让一名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另一名学生根据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演示步骤:①将玩具象放在水中的小木船上→②沿着水面在小木船上画线→③拿出玩具象,往小木船上装小石块让小木船下沉到画线处→④取出小石块,用秤称其重量。
2.引导学生思考:在古时候有限的条件下,你们还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吗?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考新方法,也可以完善曹冲的方法。
(1)创新的方法。
①课件展示学生玩的游戏(滑滑梯、荡秋千、玩跷跷板等),学生交流能否因此受到启发。
②可以用“跷跷板”的方法称象。找一块巨大的木板或石板,做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工具,一边让大象站上去,在另一边放上石头,等跷跷板完全平衡时就可以称石头的重量了。其他学生可质疑:大象重量太大,如何找那么坚固而大的木板或石板?另外,如何保证大象能乖乖地站在木板或石板上?
(2)改进的方法。
①想一想:曹冲称象的哪个步骤可以改进?
②讨论交流,设计多种改进方法,如将石头换成牛,这样不用搬石头,节省人力。其他学生可质疑:称石头的秤比较好找,但能称牛的重量的秤不好找,这是不是又制造了麻烦?
3.学生交流自己对曹冲的印象,以及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我的反思有以下两点:
1.要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曹冲才七岁。”“到底”“才”,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或进行对比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读文质疑,合作解疑,用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我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