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
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重点)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
间美好的爱。(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哄、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个字,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利用课文信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辛劳的样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播放一组具有浓浓亲情的图片,随着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妈妈。
3.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朗读提示:“睡了”应该读得很轻。
(3)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
2.多种方法巧记生字。
(1)闭、等、吸、粘。
“闭、等、吸”可以用动作表演识记;“粘”字可以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比如,把贴着双面胶的小花粘到黑板上,理解“粘”的意思。
(2)看部首识记:哄、润、吸、汗、额、沙。
“哄”和“吸”都是口字旁,表示的动作与嘴部有关;“润、汗、沙”的部首都是三点水,它们都与水有关;“额”字的部首“页”表示头部,如“颜、颊、颈、颌”等字。
(3)语境记忆多音字“发”。
“发”在文中念fà,可组词为“头发、白发”,在“头发”中是轻声。另一个读音念fā,可组词为“发现、发明、发展”。例句:我发(fā)现妈妈的头上长了好多根白发(fà)。
(4)近、反义词识记:紧、乏。
①紧:结合反义词“松”识记。
②乏:在文中找近义词“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3)一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另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4.指名乱序读会认字,学生再自由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由交流:我能识记住哪些字?哪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书写指导:“先”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竖弯钩写圆润;“闭”的门字框不能写得太窄;“哄、脸、沉、沙”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脸、沉”左右大体等高,“脸”左边写窄长些,“沙”右边的撇伸至左下;“窗”笔画最多,上宽下窄,框中的点下端要出头;“发”的撇长伸,与末笔捺的起笔相接。
3.教师边讲解书写要领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再写一个。
4.利用投影仪讲评学生的书写。
5.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评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摇篮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要点: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卡。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妈妈在哄“我”午睡时,她自己先睡着了。睡梦中的妈妈真( ),睡梦中的妈妈好( ),睡梦中的妈妈好( )。
3.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五、积累语句,作业设计
1.课后把这篇课文读给妈妈听一听。
2.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的”字短语。
2.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复现巩固,如指生读、齐读等。
2.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思考: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交流妈妈睡着时的样子,教师板书:真美丽、好温柔、好累。
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同学们肯定大都没有见过睡梦中的妈妈的样子,因为妈妈总是比你起得早,比你睡得晚。那我们就先和文中的“我”一起去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吧!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哄”的意思。
2.初步体会妈妈的辛苦:妈妈哄“我”睡觉,怎么自己先睡着了?(教师引导:妈妈累)
(二)学习“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3.学生汇报: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可以看出。
4.随机出示与之相关的图片,找找班上谁有“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或“红润的脸”。
5.指导学生读好这3个短语,学习带“的”字的短语。(出示小练习)
( )的眼睛 ( )的眉毛
( )的脸 ( )的头发
( )的小河 ( )的小草
( )的花朵 ( )的小路
注意:读好带“的”字的短语,把“的”字读得短而轻。
6.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感受写法的生动。
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毛,也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毛也“睡”得很香。第1句中“睡”字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和妈妈的美。
(三)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全班交流讨论:好温柔。从“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可以看出来,她在睡梦中都在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说明妈妈很爱孩子。
(2)理解“温柔”: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来说说什么是“温柔”。
(3)质疑:这段中描述的并不都是看到的情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4)阅读推测:为什么孩子看到妈妈微笑,就想到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呢?(从中推测妈妈经常微笑着给孩子讲故事。)
2.回忆与交流:你见过妈妈微笑的样子吗?那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四)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理解。
◇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1)妈妈干了好多活儿,她都会干什么活儿呢?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妈妈在家里要做的事情说一说。
(2)妈妈每天要干这么多的活儿,多么辛苦啊!此时的妈妈一定感觉很累、很困。当你看到妈妈累得睡着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疼。)请你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文字中,再读一读这句话。
朗读指导:读这一句话时,语调轻柔,不要太大声,带着心疼妈妈、害怕吵醒妈妈的爱意来读。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师生共读课文。
过渡: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那么劳累。随着老师一起,再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
2.引导学生有所发现:第2~4自然段有什么特点?(整体读这3个自然段,教师点拨。)
(结构相似,第一句话都是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其他句子都围绕这句来写。)
3.出示插图“母子午睡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完成下题。
(1)你特别想对图中的孩子和妈妈说些什么?
(2)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课后拓展活动。
(1)请家人帮忙,查找并阅读《妈妈心·妈妈树》《袋鼠宝宝小羊羔》《大棕熊的秘密》这三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2)为妈妈做一件事,让她感受来自孩子的爱,如帮妈妈梳头、洗脚,帮妈妈做家务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语言质朴流畅,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理解、词句体验等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在范读中浸润情感。在舒缓轻柔的《摇篮曲》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二是在想象中丰富情感。妈妈为什么睡着了?因为她很累。这时我紧紧抓住“干了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在一天里可能干哪些活儿?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当他们想到妈妈要做饭、洗衣、送自己上学、上班、收拾屋子、照顾老人……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疼妈妈、爱妈妈的情感。当这种情感被诱发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是在实践中升华情感。无论是第一课时的“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还是第二课时的“推荐阅读”,这两项作业都是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将文本中体会到的情感移至生活中。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读懂妈妈的爱,并随时关爱妈妈,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真正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