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教案版】

编号ID:19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44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四单元单元分析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家乡”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四篇课文,内容既涵盖古今,又穿越海峡,表现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幅幅大美的画面,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震撼,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课文编排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虽然这四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时代不同,但却鲜明地表达了“家乡”这一人文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语文要素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升。《黄山奇石》《葡萄沟》两课的泡泡提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在语文园地四的“字词句运用”中再次实践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借助字典验证,促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黄山奇石》《葡萄沟》两课安排了仿写练习,《古诗二首》《黄山奇石》和《日月潭》三课中有词语积累内容,并安排了内容背诵。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能通过多种方法认识6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
2.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会背诵古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风光。
4.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5.形成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积累相关词语和风景名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5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4.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3.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5.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与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7.能展开想象,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画家乡》。
2.实践活动:(1)能自主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2)小组合作完成《我是家乡推荐官》,积累相关词语和风景名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课  题 8 古诗二首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课前解析】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关注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白日依山尽”是远处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近处的景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
关注生字:
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
关注情感:
《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教学重点】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的哲理。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
(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课件4)(板书:登鹳雀楼)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3.简要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5)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4.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7)
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
3.教师播放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
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
5.全班齐读。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8)
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板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9)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学习“依”字。(出示课件10)
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
②字理辅助识字。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
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11)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板书:登楼所见 登楼所思)
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3)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
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
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
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出示课件14)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板书: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插图,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5)
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2.范写指导:
(1)(出示课件16)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2)(出示课件17)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3)(出示课件18)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4)(出示课件19)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五、总结回顾,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1)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2.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学生背诵古诗。
(2)拓展积累。(出示课件22)
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
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5)
(1)背诵《登鹳雀楼》。
(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出示课件26)
(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27)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二、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2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初读感知
1.过渡: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29)
2.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
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0)
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四、品读释意
1.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31)
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
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2)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板书:香炉峰 烟雾缭绕)
(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
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3)学习“炉”和“烟”。(出示课件33)
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
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4)学习“川”。(出示课件34)
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板书:瀑布 遥看 挂前川)
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5)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课件35、36)
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
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7)
“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
(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
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出示课件38)(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39)(板书: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5)(出示课件40)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6)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
②指名说。
③教师出示范例。(出示课件41)
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分类。(出示课件42)
学生自主观察“照、炉、烟、挂、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
2.重点指导书写“照”。(出示课件43)
①请学生观察“照”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说一说。
②教师示范书写。提箱:上边窄、大,下边宽、扁。
③学生描红、练写。
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自主练写“炉、烟、挂、川、直”。
教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45)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6、47)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8)
背诵《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