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都”,会写“南、部”等10
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重
点)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中的石头
并写一写。(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都”,会写“南、部”等10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介绍了哪些奇石。
3.学习第1自然段。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我们国家有五座非常有名的山,被合称为“五岳”,大家知道是哪五岳吗?(课件出示图片)“五岳归来不看山”,说的就是看了这五座山之后就没必要再看其他山了。但是有一座山比它们更有名,说看了它啊,连五岳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它就是黄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们今天就去黄山游览一番。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奇”字重读。
(1)释义: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2)简介“黄山四绝”,出示相关图片
黄山四绝 我国安徽省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去看看它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小提示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试着理解新词,不懂的做上记号。
2.检查反馈,识记生字、词语。
(1)读准生字和词语。(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①提醒易错字音:“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南”的声母是n。
②识字方法。
◆辨析字词,拓展识记
“区、巨”的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记忆。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闻名、著名”词义相近,认读后请说说其他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出名、知名、有名”。出示一组四字词,如“举世闻名、远近闻名”,学生认读词语,促进语言积累。
◆图文结合识记
出示“仙桃、仙人、仙女”的图片及词语,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直观感受黄山山石之奇。
◆结合课文语境,组块识记
课文第1自然段集中出现了9个生字,可以借助课文语境认读。在学生自主练读的基础上,提取出“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尤其”等词语,反复认读。然后让学生练习用这组词语连词成句,在词语的组块运用中促进对生字的识记与意义的理解。
◆词语运用,组块识记
教师可以编写含有本课生字的短文或句子,让学生在新语境中认识巩固。比如,“黄山景区,景色秀丽。山峰巨石,形状神奇。金鸡鸣唱,闻名中外。仙人指路,逼真有趣。”
(2)学生自主识记、巩固已学知识。
3.指导书写。
(1)出示10个会写的字,学生认读并口头各组2个词。
(2)引导学生观察会写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随后教师指导书写。
(3)学生练写,同桌互评,写得好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4.听写词语。
(1)教师读词语,学生听写。
黄山 南部 那些 山顶 一动不动 云海
巨石 前方 每当 金光闪闪 它们
(2)同桌互查互纠,再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黄山奇石的视频,感受“奇”。
过渡:观看了黄山奇石的风景,大家对“奇”字是怎样理解的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课文一共写了几种奇石?用“——”画出奇石的名称。
、3.全班交流汇报。
4.在学习小组中,把描述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黄山有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出示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用一句话说说黄山风景区是个怎样的地方,有什么独特的景色。
(3)学生自由畅说,并引导学习词语。
①黄山风景区是个 的地方。(秀丽神奇。)
思考:“秀丽神奇”是什么意思?(美丽、奇妙。)
②黄山风景区还是个 的地方。(中外闻名。)
思考:“中外闻名”的“闻”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呢?(“闻”在这里表示“听见”之意。“中外闻名”指中国及外国都听到名声,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是“中外闻名”的?(如长城、故宫、莫高窟、杭州西湖、山东泰山等。)
(4)给“尤其”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特别。)
小结:黄山景色秀丽神奇,所以黄山风景区才能“中外闻名”。在黄山,怪石更“秀丽神奇”,所以用“尤其”。
(5)指导朗读:你喜欢黄山风景区吗?将你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可指名读,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齐读。
6.读一读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的词语和词串,试着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通过实际运用巩固生字新词。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2~5自然段。
2.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4.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请6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第2~5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介绍一块奇石,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
第6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他奇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趣。
4.观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图中奇石对应哪个自然段,再和同桌交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奇”
1.学生轻声读第2~5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同桌间交流讨论。
(1)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些奇石?(相机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这4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2、4自然段写法相同,先点出奇石的名称,再具体描写;第3、5自然段写法相同,先描写奇石,再点出奇石的名称。)
2.欣赏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1)出示“仙桃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再指名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块石头叫“仙桃石”。
(2)结合“飞”“落”两个词语,想象“仙桃石”的来历,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从动词的运用来看,一“飞”一“落”两个动词把“仙桃石”写活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样轻松自如地飞来,并且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啊!
(3)学生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想象一块形似仙桃的巨石陡然落在石盘上的画面,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读时关注短语连读。频繁密集的轻声词增加了短语连读的难度。在指导读好轻声词语的基础上,将词语放入短语中,慢慢扩大视读范围,如“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式体会其中的节奏感。
3.欣赏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
(1)课件出示图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2)指名读文,再看图理解“陡峭”一词:(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陡峭”的理解。
(3)用横线画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指名做做“猴子”的动作,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这些动词好在哪里。
(4)体会“一动不动”的含义。
预设: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将石猴的形象与我们熟知的猴子形象进行对比,思考:猴子都是非常好动的,可这只猴子却一动不动,大家能想象一下,这只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学生可能回答它正在观看翻滚的云海。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它看着这翻滚的云海,都出神了,它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
(5)指导朗读:“猴子观海”多么有趣啊!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这一段。“抱、蹲、望”和“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
小结:作者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抓住石猴的动作,又通过大胆的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
4.欣赏第三块奇石——“仙人指路”和第四块奇石——“金鸡叫天都”,学生自读自悟。
(1)总结学法。
过渡:刚才我们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了第2、3自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①读一读: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比赛读,还可以表演读。
朗读指导:读时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画面,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②问一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③画一画:画一画这两块奇石。可以读完后自己独自作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画。
④说一说:这两块奇石“奇”在哪里?
(3)全班汇报交流。
5.指4名学生分段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最后全班齐读。
三、观图联想,说话写话
1.出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相关奇石图片。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圈出奇石名称并思考: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
2.小组合作,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任选一个,模仿第2~5自然段的写法,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些奇石。
(1)提示方法:用“像”来说句子。
(再次回顾课文中的句子)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预设:“天狗望月”
①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②想象:“天狗”望到了什么?它心里在想什么?(学生可以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连起来说)
(2)把刚才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理清顺序,修改字词,写下来。
3.出示更多黄山奇石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给它们取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4.学生再读全文,思考:这么多石头,作者都是用同样的笔墨在描写吗?
小结:作者详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种奇石,略写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种奇石,详略安排得当。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结合课文内容,学做小导游。
过渡: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记一记重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谁想试一试,给大家当小导游来介绍黄山的奇石呢?(播放音乐、出示图片)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块奇石,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如果有机会,和爸爸妈妈计划一次黄山之旅,亲自去感受黄山的秀丽风光和奇石的有趣。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了祖国秀丽河山之美,激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介绍黄山引入课题,帮助学生形成与黄山有关的认知。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如结合语境组块识字、图文结合识字等,让学生掌握生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打牢生字基础。
3.通过读、想、画、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奇石,再与真实图相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
4.采用提示介绍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介绍其他的黄山奇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黄山的向往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