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上册

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版】

编号ID:21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8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课  题 14 我要的是葫芦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会认11个汉字,会写8个汉字。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前解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只想要葫芦,却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导致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很好地契合本单元“思维方法”主题。
关注课题: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以“我要的”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关注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葫芦良好的长势,也表现出种葫芦人高兴的心情和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第2至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过程。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儿也不在意,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心理活动和自言自语表达了对蚜虫的不屑,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和叶子。他只希望小葫芦能快点长,长得比南瓜还要大才好。邻居的劝告和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最后得不到葫芦是必然结果。
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由于种葫芦人不懂叶子和葫芦是有联系的,任由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到头来小葫芦掉光而一无所获。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因为生字都是合体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掌握。本课需要书写“棵、谢”等10个生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如“棵、次、盯、呢、治、怪”都是左窄右宽,“邻”左右基本等宽,左边“令”的第二笔捺变点,“言”最上面的横要写的长而平正。
关注词语:“从前、细长、可爱、每天、自言自语、南瓜、邻居、奇怪”。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联系上下文理解“自言自语”。
【教学目标】
1. 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10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表达的强烈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 “棵、谢”等10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课件、教具(葫芦、叶子图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次、想、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1、第2自然段,初步了解叶子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聚焦葫芦
1.我们班的同学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出示课件3)
青蛇满架爬,蛇身缀白花,花落结小瓜,卖药曾用它。(葫芦)
点拨:(出示课件4)“芦”字是第二声,跟“葫”组词读轻声。学生齐读。
拓展:像这样两个字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还有很多。(课件出示“眼睛、葡萄、狐狸、胳膊、玻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这个特点?
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2.认识“葫芦”。(出示课件5)
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向同学们介绍葫芦。葫芦是爬藤植物,夏秋开白色花,果实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设计意图: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葫芦,通过出示葫芦图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生字。
提出自读要求:(出示课件6、7)
(1)读一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一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4个自然段)
2.认读生字。(出示课件8)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教师相机正音:“葫芦”中“芦”在这个词语中念轻声;“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
(2)全班齐读。
(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无音节生字。并请学生观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熟字加偏旁记忆:(出示课件9)
艹 + 胡 =葫    艹 + 户 =芦    咸 + 心 =感    虫 + 牙 =蚜    目 + 丁 =盯
(4)识字游戏。(出示课件10)
3.了解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1)
(1)学生填写下面的空白处,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     ,叶子上爬满     ,他也没有管,不顾    和    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                    的故事。
(2)文中两幅插图作比较,发现不同。(出示课件12)
预设:
①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1自然段。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出示课件13)读课文第1段,说说小葫芦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葫芦。(板书:葫芦开花长叶 结小葫芦)
联系上下文,明白“一课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2)(出示课件14)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引导学生了解“葫芦藤”。提问:葫芦藤是葫芦又细又长的茎,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藤”?
预设:丝瓜藤、西瓜藤、葡萄藤。
(3)(出示课件15)出示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谢”。启发思考:“谢”在生活中常用,当别人帮助我们后,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但这里的“谢”可不表示感谢。“花谢以后”的“谢”,你还能换一个什么词?
课件出示:花(  )以后。(预设:掉、落……)
(4)(出示课件16)提问:课文第1段哪句话表达了对葫芦的喜爱?
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课件17)思考:有一天,葫芦架上长了蚜虫,这个人是怎么做的呢?
①讲解“蚜虫”:(出示课件18)蚜虫是昆虫的一种,又称蜜虫、腻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可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株死亡。
②(出示课件19)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讲解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体现出他眼里只有葫芦,至于叶子上的虫子他毫不在意。为后文葫芦落下埋下了伏笔。(板书:叶上长虫 不管)
③请学生观看课本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理解“盯”字:突出他对小葫芦的重视。
(2)引导学习关键句,理解字词。(出示课件20)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①“盯”指的是目不转睛的看。
②“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③“赛过”是比得过的意思。
(3)品析句子。(出示课件21)
出示要求: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句。表现了对蚜虫的不屑一顾、满不在乎)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肯定的语气,感情不如上一句强烈。)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22)
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盼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四、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出示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棵、谢、次、想、盯。(出示课件23)
2.学生看范字,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棵、次、盯”为左右结构,“谢”为左中右结构,“想”为上下结构。
3.指导书写。(出示课件24-27)
“棵”,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果”字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左右穿插。
“谢”,中间“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且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寸”的横笔写在竖中线上,三个部件大致等宽。
“想”,上长下短,“木”的末笔捺改成点,“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
“盯”,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目”字窄瘦,“丁”的横平而长,竖钩收笔靠近竖中线。
4.学生描红、练写。展示学生写的字,讲评。
5.反馈交流。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8、29)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
本节课我们会认会写了一些生字。了解了故事是由一个人种葫芦开始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为什么好好的小葫芦都落了。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1)
(1)将本课会写字在本子上写5遍。
(2)想一想你还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言、呢、邻、治、怪”5个字。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出示课件32)
一棵葫芦   藤叶   花谢   蚜虫    心想    盯着    啊
比赛   邻居    感到   奇怪   慢慢地   自言自语   治疗
2.指名认读词语,纠正错误读音。
3.导入新课:复习完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种葫芦的人对于叶生蚜虫的反应。(出示课件33)
邻居的劝告: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种葫芦人的反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板书:邻居劝 不听)
(2)引导学习关键句:(出示课件34)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点拨:这句劝告表现了邻居说话时的急切,说明当时情况的紧急。“盯”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看,形象地表现出这个人重视葫芦的样子。:
(3)出示句子:(出示课件35)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解读:这句话连用两个反问,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自信、惊诧,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
朗读指导:两个问句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讶异,最后一句话要读出他只要葫芦、别的漠不关心的感情。
(4)品析句子。(出示课件36)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说话人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同时还可以想象出说话人吃惊的表情。)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肯定的语气,感情没有上一句强烈。)
(5)想一想:种葫芦的人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时,他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出示课件37)
预设: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生在葫芦上,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生虫子不用治。
(6)讨论: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出示课件38)
预设:要治。虫子不治,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叶子就会被虫子吃光,葫芦受此影响就不会长大。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读课文第4段,说一说:不管叶子上虫子的后果是什么?(出示课件39)
预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慢慢地”说明小葫芦不是一夜之间变黄、掉下的。
过渡: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板书:结果 叶黄 葫芦落)
(2)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出示课件40)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品读体会,第三句更好,它写出了葫芦的变化。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来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朗读时要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
(3)小组交流: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呢?(出示课件41)
预设:蚜虫变多之后,叶子被虫蛀,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一个个落下了。
(4)思考:种葫芦的人想要得到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得到?(出示课件42)
预设:因为他不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叶子被虫子吃光后,不能给葫芦输送营养,葫芦就只能慢慢变黄、脱落。另外他还不听邻居的劝告,自以为是。(板书:只要葫芦 不管叶)
(5)拓展想象: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会想些什么?(出示课件43)
预设:原来,是我不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叶子被虫子吃光后,不能给葫芦输送营养,葫芦就只能慢慢变黄、脱落。另外我还不听邻居的劝告,自以为是。都是我的错。(板书:叶枯果落 无收获)
三、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言、呢、邻、治、怪”。(出示课件44)
2.学生看范字,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言”为上下结构,“呢、邻、治、怪”为左右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治、怪”。(出示课件45、46)
“治”,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的中心左侧。
“怪”,左窄右宽,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右下部“土”最后一撇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注意左右穿插。
4.学生练写“言、呢、邻、治、怪”5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48)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不顾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一个葫芦叶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坏。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
出示《拔苗助长》的故事,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拔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儿,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0、51)
4.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
(1)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写一写。
(2)跟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感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最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也进一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