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树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
树叶”等8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课前收集的几种常见树叶,让学生猜猜分别是什么树的叶子。
2.揭示课题,导入本课教学。
导读:同学们刚才都猜出来我手上的树叶分别是什么树的叶子了,可见大家在生活中都非常善于观察。树木的种类非常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11种树木,它们一起给我们唱了一首《树之歌》,快来听一听吧!(板书:树之歌)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树木名称,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把觉得难读的、容易读错的字圈一圈。
3.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认读11种树木名称,检测课前预习情况。
(1)每小组指认一名小组长。小组长给每个同学发一张带有11种树木名称的字条,学生逐一认读字条上的11个词语,圈出读不准的生字或词语。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树 柏树
木棉 桦树 银杏树 水杉 金桂
(2)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学们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3)小组长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正确地读出这11个词语。
4.汇报学习成果,集体检测。
(1)合作交流,游戏识字。(游戏:捉迷藏)
①教师再次出示带树名的词语卡片,提问:这些词语中隐藏着一些生字宝宝,你能找到它们吗?
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2)师生合作,认识带木字旁的字,发现汉字特点。
师:请大家看看我刚才写在黑板上的8个字,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交流:都有木字旁。
师:你们发现了字形里的秘密,那么再把这些字读一读,还能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交流:“梧、桐、枫”这3个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
师:对,这3个字左边的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是形旁;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是声旁。其实“柏、桦、桂”右边的字也提示了它们的读音,只是在音调或音节上稍有不同。
(3)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更多的树木。
桉树 橡树 桃树 棕树 梨树
(4)学习其他有用的识字方法。
①字理识字。
(出示“杉”的字理图)“杉”字右边的“彡”表示像毛一样的花纹,而杉树的叶子就像针一样细,形状有点像毛。
(出示“疆”的字理图)“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的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有疆域界限。
②自编顺口溜识字:用手把画挂,女孩玩娃娃。人好成佳话,木前开桂花。
③看图识字。
(出示一位老公公靠在树上的图片)老公公靠在木头上,就是“松”。
(出示一棵木桩旁边堆着两堆土的图片)木桩旁边两堆土,就是“桂”。
5.口头组词,领读词语。
(1)出示7个生字:掌、疆、壮、装、银、守、耐。
(2)学生组词辨析,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试着书写。
2.指导书写带有木字旁的字。
明确:这些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且都是木字旁,字义均与树木有关。“木”字做偏旁时捺要变成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微长一点儿。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
3.集中指导学生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木字旁,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自由练写几个木字旁。
(2)学生观察8个带木字旁的字,看清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一边观察一边练习书写,注意笔顺。
(3)学生描红、练写,再交流:练写8个带木字旁的字时,哪个字比较难写?
(4)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边讲解书写要点一边范写。
(5)指导书写“壮”与“化”。
(6)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哪些字的笔画写得好?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改进?
(7)学生根据他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书写,再同桌互评。
意图:二年级的汉字书写指导重点是字的章回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课生字练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严格要求切实保证写字质量,使每个学生不但能把字写正确,而且尽量把字写美观。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回顾并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
(1)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记一记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要读准每个字音。
(2)查找与这8个词语相关的植物的资料,看一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或者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文、看图,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3.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1)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学生听写后认真检查。
(2)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2.做游戏:猜一猜。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树。
◇树叶像手掌,秋天变红色。(枫树)
◇四季常青,每到九月满院飘香。(金桂)
◇树干直又高,风吹树叶哗啦响。(杨树)
过渡:刚才老师说了这些树的特点,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是哪种树了。它们还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去文中看一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读树木名称,画出表现树木特点的词语,再读一读儿歌。
(2)指导:儿歌每一行结构相似,都是树木名称加上树木特点,“像手掌、叶儿红、披绿装、守北疆、满院香”等词语要适当重读,突出树木特点的同时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3)方法: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奏读。
2.分节学儿歌,了解树木的特点。
学习第一句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1)请一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
(2)(课件出示杨树、榕树和梧桐树图)请学生说出每幅图介绍的是哪种树,并给出理由。
(3)在这3种树中,榕树在有些地方不太常见,教师可重点讲解榕树的特点。
(出示资料)榕树原产于热带亚洲,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榕树因之可以向四面无限伸展,形成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为“独木成林”。
(4)结合树的特点,理解“高”“壮”“手掌”。
学习第二句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
提示:“松柏”不是一种树,而是两种树,分别叫作松树和柏树。人们平时也极易混淆这两种树,可出示松树和柏树的照片,以示区别。
(2)思考与交流:
①秋天的枫树是什么颜色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红色,从“枫树秋天叶儿红”可以看出来。)
②“松柏四季披绿装”说明了松柏的什么特点?(运用拟人,说明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3)交流和讨论:许多树木的叶子在秋天会变颜色,到了冬天会凋零,为什么松树和柏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呢?
教师可补充课外知识:普通的树木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因为叶子面积比较大,表面没有蜡质的薄膜,导致水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节树叶会变黄掉落。松树和柏树,由于叶子要么尖细,要么表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长,所以不会落叶,保持四季常青。
学习第三句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1)思考: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得知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你能从句子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吗?
(2)课件展示南方冬天的风光、北方冬天的风光,引导学生说一说南方、北方气候的特点。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看看木棉树和桦树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发言。
学习第四句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出示银杏、水杉、桂花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3种树木。
(2)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说一说,为什么银杏树和水杉树是活化石?还有哪些植物也是活化石?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补充资料。
银杏 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
水杉 据科学家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同属于水杉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比较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所以称它为“活化石”。
(3)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桂花的香味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特点。可出示关于桂花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如:
十里桂花香、丹桂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3.再读全文,深入了解每一种树的特点,初步认识比喻句和拟人句。
(1)比喻句——梧桐树叶像手掌。
①出示梧桐树叶,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掌,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相似之处。(形状相似。)再利用课件出示银杏树叶和扇子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两个事物具有相似点但不同类,我们就可以用“……像……”说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
②试着用“……像……”说几个比喻句。
(2)拟人句——松柏四季披绿装。
①课件出示松柏和绿装图片,说一说:松柏做了人的什么动作?(披。)
小结: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这样的句子叫拟人句。
②试着说几个拟人句。
三、指导诵读,拓展延伸
1.用师生对读的方式朗读课文,师读前半部分的树名,生对接后半部分树的特点,再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2.尝试背诵,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背诵,也可以牢记“树名+树的特点”的句式背诵。
3.全班开展背诵比赛,师生共同评选出背得又快又准的学生,授予“记忆之星”称号,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4.出示课后习题中和树有关的语句,学生自主认读后同桌互读互纠,教师再指导理解意思,让学生背一背。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先秦管仲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树”是“培养”的意思。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大意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大意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5.仿照《树之歌》的形式,自编儿歌,介绍其他树木的习性。
6.积累有关树木的语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课堂拓展,作业设计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认识的树,再收集和树有关的谚语或俗语。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课的教学,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总结规律,提高识字能力。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要求会认的字中有8个都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正确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首儿歌每一行结构相似,都是树木名称加上树木特点,有着儿歌的节奏韵律,朗读基调宜轻快活泼。教学中,学生通过圈一圈树木名称和画一画表现树木特点的词语入手,初步培养他们阅读时提取信息的能力。接着,采用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儿歌韵味。之后,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3.品味语言,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儿歌语言生动有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树木特点写得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实物、图片等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读儿歌中深刻领会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效果;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创编关于其他树木的儿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