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通过3组形近字的辨析,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记9个生字。
2.根据字形特点猜测汉字意思。
3.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4.仿照例句,通过描绘事物形状、颜色等外部特征,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更具体。
5.写好“左短右长”“左长右短”的字。
6.朗读和背诵古诗《江雪》。
7.读《刻舟求剑》的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学前准备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锋、蜂”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和词语;掌握猜测字义、词义的方法。
2.理解词语的意思,将句子说具体。
3.掌握“左短右长”“左长右短”字的书写要点,正确书写。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3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锋 峰 蜂 幕 墓 慕 吵 抄 炒
(每组生字字形相近,前两组读音完全相同,最后一组只是声调不同。)
过渡:这几组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谁能猜猜它们的意思?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归纳小结。
(1)“锋”,金字旁,和金属有关;“峰”,山字旁,和山有关;“蜂”,虫字旁,和昆虫有关。
(2)“幕”,巾字底,指起到遮盖、阻隔作用,使外部看不见内部的大布;“墓”,土字底,应该和“土”有关。
(3)“吵”,口字旁,应该和口有关;“抄”,提手旁,应该和手的动作有关;“炒”,火字旁,应该与火有关。
4.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桌互相检查。
5.集体订正。
着重指导:“开mù”的“mù”选巾字底的“幕”,是因为拉开幕布表示大会或活动即将开始。“扫mù”是指到坟前祭扫,古时候的坟墓一般是用土堆起来的,所以选“墓”。“爱mù”的“mù”就是“慕”字,“爱慕”表示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6.鼓励学生从已学的汉字中找出有相同部件的字,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别的。如,“披”与“坡”,“柏”与“伯”。
7.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生字,记准字形,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小结:通过比较字形,由汉字的部首来推测汉字的意思,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1)出示8个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2)教师范读(速度稍慢,每两个词语之间稍作停顿),学生边听边猜测每个词语的意思。
(3)分组交流,说说自己对每个词语的理解。
(4)各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小结。
【不言不语】 指不说话,闷声不响。
【只言片语】 指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
【三言两语】 指很少的几句话。
【千言万语】 形容话很多,说也说不完。
【豪言壮语】 指豪迈雄壮的语言。
【少言寡语】 指平时说话不多。
【甜言蜜语】 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汉字“言”“语”,这些成语的意思都和言语活动有关。因成语中其他汉字不同,成语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可引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猜测成语的意思。如“三言两语”,“言”和“语”都有“话语”的意思,“三言两语”是几句话,话很少。而理解“豪言壮语”,可以先理解“豪、壮”的意思是豪迈雄壮,再连起来说出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豪迈雄壮的语言。
(5)我演你来猜。
①教师表演“自言自语”,学生抢猜。
②学生合作演“不言不语、甜言蜜语、三言两语、豪言壮语”,其余学生猜。
(6)迁移运用,积累词语。
①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冷言冷语 风言风语 胡言乱语
闲言碎语 花言巧语 快言快语
②学生朗读积累,再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2.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1)出示蓝天白云、鲜花遍野等图,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描述图中事物。
(2)(课件出示两组句子)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想一想自己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小花。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凉棚。
(3)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4)指导学生依照以上例句完成练习。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
天空飘着气球。 池塘开满荷花。
②补充句子,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反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描述。
( )天空飘着( )气球。
( )池塘开满( )荷花。
预设:蔚蓝的天空飘着各种各样的气球。(抓住了天空的颜色和气球的种类)
万里无云的天空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抓住了天气的特点和气球的颜色)
碧绿的池塘开满粉红色的荷花。(抓住了池塘和荷花的颜色)
圆圆的池塘开满芳香的荷花。(抓住了池塘的形状和荷花的香气)
小结: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在描述它们的时候加上恰当的表示数量、颜色、形状等的词语,这样句子就会更具体了。
(5)小练习。
①( )的草地上盛开着( )的野花。
②( )的眼睛( )地眨动着。
三、书写提示
1.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说这4个左右结构的字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观、呼”,左边部分要写得窄小些,位置略往上靠;右边部分要写得宽大些,注意与左边部分笔画的穿插与连接。如“观”右边“见”的撇要穿插到左边“又”的点下面,“呼”右边“乎”的横要与左边“口”的横连接。“忙、如”左边的偏旁要写得窄些,不超过竖中线。“忙”右边“亡”的横要穿插到左边竖心旁第二点的下面,“如”右边“口”的横折要与左边女字旁的提连接。
3.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练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4.归类练习其他类似结构的汉字,提高学生书写左右结构汉字的水平。
“左边短,右边长”的字有“吹、呀”等;“左边长,右边短”的字有“归、打”等。
四、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合作,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2.教师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本课时所学知识。
1.背诵并理解古诗《江雪》,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阅读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体会故事的寓意,与同学交流阅读故事后的感受,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
一、日积月累
导语: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就蕴含着一种哲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诗题:江雪,学生齐读诗题)
1.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如,注意读准后鼻音“径”、平舌音“蓑”。
2.教师领读、师生对读,学生再练习诵读,读出节奏。
“千山、万径”声音延长,强调范围广,数量多。“绝、灭”利落收声。
3.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柳宗元。
4.读读想想,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冬季。)
(2)这首诗中你能读懂哪些词语,哪些词语读不懂?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能说出大意即可。疏通字义后,再让学生结合古诗的插图,试着说一说全诗的意思,全班交流。
5.读出韵味,想象画面。
(1)想一想:这首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结合插图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明确: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寒冷而幽静的画面: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没有一只鸟飞过,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行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坐在舟上独自垂钓,看上去很孤单。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配乐诵读,最后抓住关键词尝试背诵。
二、我爱阅读
导语: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故事,它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让我们来看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吧!
1.学生自由读《刻舟求剑》,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先圈起来,再查字典。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教师读故事,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故事中的那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失去了标记的作用。所以,船靠岸后,那个人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3.说说“刻舟求剑”的意思,想想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再和同桌交流。
“刻”是用刀子来刻,“刻舟”就是用刀子在小船上做一个记号。“刻舟求剑”的意思是用刀子在小船上刻一个记号,然后寻找剑。
4.那个人的想法到底错在哪里?分小组交流讨论。
那个人的思想方法不对,船在前进,掉剑的地方与船之间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来也引申为不懂变通、墨守成规。
5.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6.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
7.分小组将故事改编具体,再表演故事,全班评选出“最佳剧本奖”和“最佳表演奖”。
三、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交流学习的收获。
2.课后读几首古诗,把《刻舟求剑》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根据内容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展开教学。
如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在汉字学习中很重要,我通过对比等形式,在巩固生字的同时,让学生喜爱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又如运用表演等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累并理解成语,从而达到轻松掌握成语的目的。学习《江雪》一诗时,我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理解古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掌握方法,夯实基础。
如在进行书写练习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左边短,右边长”“左边长,右边短”书写规则的汉字有所感知,并通过拓展帮助学生掌握写字要领,提高书写能力。在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例句,再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说事物,让学生懂得加上描写形状、颜色、形态的词语,事物的特点更鲜明了,句子更具体、生动了,再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