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认识11个
生字。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三组动词的不同意思。
3.能依照例句,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
说句子。
4.写好几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
边窄。养成写前先观察、保持正确坐姿和执笔姿势的习惯。
5.朗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6.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会阅读的乐趣。
学前准备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句子。
4.学习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一、识字加油站
1.情境引入,互动交流。
导语:你喜欢大自然吗?你期待去野外宿营吗?如果去野外宿营,你会带什么物品呢?
2.(课件集中出示手套、帽子、登山鞋、运动裤、地图、水壶、帐篷、指南针等物品图)图片上标注名称和拼音,引导学生练读词语。
(1)借助图片,大声读出这些物品的名称。
(2)同桌合作,互读词语,互相纠正字音。
3.拿出课前准备字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逐一认读字卡上的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向组长请教。
(2)组长在小组内开展“开火车认字”的游戏,将同学认读不准的生字集中在一起。
(3)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和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记住生字和词语。
(4)小组共同朗读字卡并开展扩词游戏。
4.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这8个词语所表示的东西都是到户外观察大自然时可能需要的用品。第一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活动准备的着装,第二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观察准备的用具。
5.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在电视、课外书上看到的户外活动情况,结合所给词语思考:去户外观察大自然,你还会准备什么?说清理由。
二、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第一题的要求及词语)体会每组加点词的不同意思,演一演。
(1)指名读词语,教师正音。
(2)做游戏,演一演,理解词语,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①游戏:选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穿衣裳”和“披红袍”,其余学生观察他们的动作,并评议他们的表演是否准确。
明确:这一组词语的理解点在“穿”和“披”这两个动词的区别上。
②小组活动:运用动作表演区别“迎上去”和“追上去”、“甩甩头”和“摇摇头”。
2.拓展运用其他动词,体会动作的区别。
(1)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冲过来 跑过来 奔过来 走过来
②滴下来 打下来 落下来 飘下来
(2)教师做动作,学生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 )苹果 动作:摘 拿 举 捧
②( )玉米 动作:扛 抱 掰 捡
3.出示第二题的要求及例句,指导学习。
◇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1)正确读句子,注意重读加点的词语,明白“有时候……有时候……” 讲的是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做的事。
(2)语言训练一:你的脾气或性格是什么样的?模仿例句说一说。
语言训练二: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用上“有时候……有时候……”说一说。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3)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观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利用4个“在字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在……在……”讲的是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地点做的事。)
(4)同桌合作,用加点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日常生活。
(5)模仿例句完成练习(课件出示):
语言训练一:我在 写字,在 看书,在 踢足球,在 游泳。
语言训练二:小鸟在 ,在 ,在 ,在 。
三、书写提示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读一读课本泡泡框中的提示语,说说明白了什么。
小结: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
3.学生自主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时要求先看后写再对照。
4.教师示范书写“作、法、都、别”4个字并进行简单的指导。
明确:这4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作、法”左窄右宽,“都、别”左宽右窄。“都”左右等长,要上下错位写。
5.学生在课本或写字本上书写这4个字。
6.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全班点评,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小结:要想把字写美观,不仅笔顺要正确,还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主笔的长短。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课后复习相关知识。
(1)读一读、写一写、演一演相关生字和词语。
(2)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写一写“作、法、都、别”4个字。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通过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诗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2.阅读《企鹅寄冰》的童话故事,了解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日积月累
1.教师描述梅花的特点,学生猜出花名。
导语:同学们,我国有一种花,不仅颜色好看、香气袭人,而且只在寒冷的冬天开放,常与白雪为伴。它不怕严寒,清香淡雅,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歌颂,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大家能猜出这是什么花吗?
2.播放各种梅花迎着风霜傲然绽放的图片,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欣赏了美丽的梅花不畏严寒仍然勇敢绽放的图片,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3.(课件出示古诗《梅花》)了解作者,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班学生都会朗读为止。
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为”,在诗中读四声wèi,是“因为”的意思,不要错读成二声wéi。
5.充分利用插图,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1)(课件出示插图)师生互动,教师引导理解第一、二句诗。
师:大家仔细看图,图上画着什么?(学生回答)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幅图,这时天气是怎样的?(寒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下着雪。)除了梅花,还有其他花儿开放吗?(没有。)所以诗人说“凌寒独自开”。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冷。)是啊,墙角里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一下梅花不怕冷的品格吧!
(2)师生互动,理解第三、四句诗。
师:冬天的雪那么大,世界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且那几枝梅花还开在不起眼的墙角处。刚才我们看了梅花的图片,知道有种梅花是白色的,如果下雪了,梅花被雪覆盖,根本就看不出来了。王安石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因为梅花有香味,诗人闻到香味就知道那是梅花了。)同学们说得真好,正是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过来,所以诗人才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诗再一起读一读吧!
6.感受梅花的形象,引导学生谈学诗感受。
7.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拼音正确朗读;看图听读,教师通过描述画面引导学生读与背;教师示范读、配乐读,指导学生咬准字音,注意节奏。
二、我爱阅读
1.出示企鹅的图片,引出故事。
过渡:在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动物朋友。这张图片上是谁?(出示企鹅图)企鹅住在南极,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企鹅的什么故事呢?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学生先自己读题目,再伸出手和教师一起写下课题。在写的过程中,认读“企”字。
(2)质疑课题。
①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②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做好记录。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企鹅给谁寄冰?企鹅为什么寄冰?文中写了哪几个动物?
过渡:看来这个题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看你能找出哪些问题的答案。
3.学生自由朗读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在文中圈出来,问问同学,查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4.学生读完后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5.学生再读课文,读完后,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企鹅给谁寄冰?从哪儿寄到哪儿?”“南极在哪儿?非洲在哪儿?”“狮子为什么让企鹅给它寄冰?”“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明白非洲、南极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6.学生畅谈:读完课文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以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加强积累和阅读。
2.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讲给他人听一听。
3.拓展阅读。
(1)读一读关于梅花的古诗,再背一背。
(2)读一两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落实知识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积累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创设“去野外宿营带什么物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主动识字的意识,既达到巩固认读词语的目的,又实现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2.运用多种形式,区分意义相近的动词。如在教学“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一比、演一演,让学生区分动词,并拓展运用其他动词,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
3.设计有层次性。如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先引导学生自由练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再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在师生互动的形式下理解诗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爱上语文,爱上读书,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