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课文编排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个水面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几种声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金秋时节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畅行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并能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能通过已有的方法和同伴互助的方法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默写《山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2.运用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并能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4.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金波四季童话秋天卷》。
2.实践活动:(1)走进秋天,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写自己看到的景色。
(2)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天发生的事情,在写日记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课 题 4 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审美创造: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课前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五个上下结构,六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7个字。
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3)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秋天的图片。
2.教师揭题: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3.(出示课件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
过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课件5)教师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2.(出示课件6)了解诗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出示课件7)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8)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同。
③课件出示开败的菊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菊残”。
④查阅字典了解“犹”是还,尚且的意思。
⑤课件出示傲霜斗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⑥(出示课件9)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关注“荷尽”与“菊残”、“擎雨盖”与“傲霜枝”,了解对偶的修辞手法。
指名学生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出示课件10、11)教师相机展示“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
⑦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⑧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诗都在写景。
(2)交流“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②(出示课件12)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出示课件13)教师相机展示“橙黄橘绿图”。
③引导学生发现后两句诗是在议景。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的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4)
教师引导:如何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预设: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6.背诵古诗。(出示课件15)
(1)学生尝试背诵。
(2)教师引导:大家是如何背诵古诗的?
预设1:我借助“荷尽、菊残、好景、橙黄橘绿”关键词把古诗背熟了。
预设2:我借助插图把古诗背熟。
(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三、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出示课件16)
2.重点指导“盖、菊、残”,教师范写。(出示课件17-19)
“盖”上半部分一竖不出头;“菊”下边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分写在“勹”的外面,使整个字重心更稳;“残”右边部分斜钩要写得舒展,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0)
(1)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1)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2)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5)
(1)背诵并默写古诗《赠刘景文》。
(2)预习《山行》《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6个字。
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27)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回顾《赠刘景文》为我们呈现了三幅画面:“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橙黄橘绿图”。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二、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1.(出示课件28)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山行》。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出示课件29)了解诗人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读好古诗,读出节奏。(出示课件30)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出示课件31)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
(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③(出示课件3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
②查阅字典了解“于”的意思是比。
(出示课件33)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
③(出示课件34)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35)
教师引导: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预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指导书写,概括主题
1.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山行》中的生字。
(1)教师提示要点:(出示课件36、37)“寒”第一笔及最后两笔的点都在竖中线上;“径”第三笔竖从横中线起笔,右半部分的“工”第一横从竖中线起笔;“斜”左半部分第二横与右半部分的横都在横中线上;“霜”上半部分“雨”的竖在竖中线上,下半部分“目”中的竖紧挨竖中线。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8)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
四、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课件39)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出示课件41)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
②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3)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
③(出示课件44)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45)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挑”:“挑选、挑剔”等词语中的“挑”读tiāo;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组词“挑战、挑灯”。适时出示“挑促织”的图片,顺势让学生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
③(出示课件46)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
④(出示课件47)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的处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48)
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
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五、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夜书所见》中的生字。(出示课件49)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50)
(1)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2)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1)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2)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3-55)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段、诗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均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首古诗的教学如何进行分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根据诗的生字、难易程度,我进行了本次的内容安排。一是分散生字量,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方法,我实行了分步走策略。在《赠刘景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扶”的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并进行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他们仍需要教师进行辅助、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否则学生将会找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