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

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编号ID:61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童话世界”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两篇精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是两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学习,带领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让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
课文编排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那一定会很好》讲了一颗种子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诠释了树立服务意识,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在牛肚子里旅行》通过写红头被牛吞进肚子里又逃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牛有四个胃和牛会反刍的科学小知识。《一块奶酪》写了蚂蚁队长因为奶酪渣而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了奶酪渣,表现了蚂蚁队长爱护幼小的品质。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童话的基本特点、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及阅读童话的好处。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理念,也为三年级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降低了难度。“试着”一词, 明确本次习作旨在激发学生写童话的兴趣,未对写提出过高要求。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能在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自读中产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边读边想象,也能自己发挥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想象,编写童话,并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
2.感受童话的奇妙,能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三本童话,了解故事内容,感受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39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和31个词语。
2.能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
2.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
3.能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3本童话,了解故事的内容。
4.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能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阅读童话。
5.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会飞的狗》《霹雳贝贝》。
2.实践活动:走进童话,制作读书卡、读书小报、出题目、读后感、推荐书籍。




课  题 8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及小女孩的愿望,领悟“幸福”。
语言运用: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表现的内容,还要学习童话的写作方式。
审美创造:学会观察课文插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课前解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在下着大雪的一年的最后一夜,一个为了生活被迫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关注文本:本文是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学生们最受欢迎的一种体裁。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课文表现的内容,还要学习童话的写作方式,因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因此由读到写也是本文的重点。
关注结构:课文先写了小女孩悲惨的处境(1-4段),接着写了小女孩在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种种幻象(5-9段),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结局(10-11段)。
【教学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几、晃”等3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几、晃”等3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
1.(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关注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观察,交流:(出示课件4)
预设1: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2: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小女孩穿着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里,身后留下一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3: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
2.(出示课件5)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
教师介绍: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这篇童话故事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吧。(出示课件6)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代表作:《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快速带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安徒生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7)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8)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教师适时指导:“燃”“焰”“烛”都有火字旁,可以一起识记。火字旁的字,多与火有关。
(3)读准多音字。(出示课件9、10)
引导学生发现:“几”在“几乎”“茶几”等词语中读jī,在“几个”“几何”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g。“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喷泉”中读pēn。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11)
3.厘清文章脉络。
(1)(出示课件12)请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①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
课文先写小女孩(  )火柴,
再写小女孩(  )火柴,
最后写小女孩(    )在街头。
②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出示课件13)
1-4自然段: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因为卖不掉火柴不敢回家。
5-9自然段: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看到了幻象。
10-11自然段:小女孩在旧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
(2)(出示课件14)引导:了解了各部分内容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
在_______________,一个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___________,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象,最后____________。
(板书:一年的最后一夜  冒雪卖火柴  擦燃火柴  冻死街头)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教学的重难点,通过直观的提示,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课文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三、学习第1-4自然段,品味小女孩的“可怜”
1.(出示课件15)请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预设:可怜/又冷又饿/美丽/痛苦/贫穷
2.(出示课件16)引导:再读课文,用上文中的词句具体描述你对这个小女孩的感觉。
预设1:这是一个(在又冷又黑的一年的最后一夜里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
预设2:这是一个(有着金黄色卷发的很美丽)的小女孩。
预设3:这是一个(又冷又饿,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却不敢回家)的小女孩。
3.(出示课件17、18)指导朗读:请找出这一部分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预设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从“冷极了、下着雪、又冷又黑”这些词语中感觉到这个夜晚特别冷,在这么冷的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却“赤着脚”在街上走,她真可怜。
预设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生:看似简单的两个“谁”,强调了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也没有一个人给她硬币,小女孩的寒冷除了来自天气,更来自人们的冷漠无情。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概括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通过朗读,让学生用心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出示课件19)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柴”,教师范写。(出示课件20)
“柴”上半部分略扁,下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抄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3)
(1)抄写生字3遍。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2.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24)
引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我们跟随安徒生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简短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快速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二、学习第5-9自然段,品味小女孩的“幸福”
1.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1)(出示课件25)请学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出示课件26)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总结:小女孩一共擦了五次火柴。
(2)梳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幻象的过程。
①(出示课件28)明确学习任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表格的前三列吧!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②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总结表格如下:(出示课件29)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第一次 温暖大火炉 渴望温暖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渴望食物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渴望欢乐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渴望家人疼爱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渴望光明和快乐
③入情入境,感受小女孩的愿望。(出示课件30-33)
第一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小女孩极度渴望温暖,所以眼前出现了温暖的大火炉。通过对幻觉的描写反衬出现实之中的小女孩是多么寒冷。
第二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小女孩实在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尤其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她更渴望得到美味的食物,所以她在幻象中看到了烤鹅。
第三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这时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在圣诞树下过一个温暖的夜晚,感受节日的幸福。
第四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在温暖、食物和快乐的愿望后,小女孩更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因此出现了慈爱奶奶的幻象。
第五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表达了小女孩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的美好愿望。
④交流现实情况,根据表格复述故事。
(出示课件34)提问: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第四列。
师生共同交流、完善,如下:(出示课件35)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第一次 温暖大火炉 渴望温暖 寒冷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渴望食物 饥饿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渴望欢乐 痛苦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渴望家人疼爱 孤独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渴望光明和快乐 冻死
(板书:第一次  大火炉 
第二次  烤鸭 
第三次  圣诞树 
第四次  奶奶 
第五次 跟奶奶飞走了)
引导:你能看着表格来复述吗?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现实又是怎样的?
2.细读小女孩的幻想,说说感受。
(1)(出示课件36)引导: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幻象,把感触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2)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出示课件37)示例: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预设1:小女孩多么想在圣诞树下唱歌、跳舞啊。作者以幻想中的快乐反衬小女孩现实的悲惨。
预设2:一年的最后一夜我会和家人一起享用美味的大餐,与小女孩相比,我的生活真幸福。
(3)融入感受再次朗读。
3.交流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不同表现。(出示课件38、39)
(1)提问:小女孩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预设:第一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最后一次,是“赶紧擦着”很迫切,毫不犹豫。
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而第四次的幻想中出现了最疼小女孩的奶奶,小女孩急于抓住一份希望,所以最后就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提取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分层进行梳理,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看到的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悲惨。)
三、学习第10、11自然段,理解“幸福”的意蕴(出示课件40、41)
请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讨论“幸福”的意蕴。
提问: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预设: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提问:小女孩是在饥寒交迫中冻死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预设: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板书:残酷现实  美好幻想  悲惨命运)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幸福”的意蕴,体会小女孩的不幸,结局的悲惨,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感悟总结,阅读拓展
1.读后感悟。(出示课件42-45)
引导: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先读一读下面这首小诗,然后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
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46)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够运用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
3.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8)
课文主要讲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4.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50)
《安徒生童话》由丹麦作家安徒生所作。兼具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它追求真、善、美,充满着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暴者的抨击;在美妙的故事中,蕴含着醇厚的诗意,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其中《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1、52)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3)
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其中一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故事想象丰富,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本单元另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自己写童话,编童话”。因此我从整体入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感悟交流,并感受童话的表达方法。
学习本课的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中,我以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想象的神奇。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读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除了读,我还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说。小组讨论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表达活起来。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