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

15 搭船的鸟【教案】

编号ID:61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9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五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单元导语写着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并配有意境图,突出了“留心观察”的人文主题。
课文编排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写“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和杨梅树的样子及作者观察到的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用鼻子闻、用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并写成一篇习作,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2.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25个词语。
2.熟读《搭船的鸟》第四自然段,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体会“我”观察翠鸟时的细致。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大自然的日历》。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种植易长大植物(如种小白菜、水培大蒜、发豆芽等)并将劳动体验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课  题 15 搭船的鸟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翠鸟美丽的外貌和敏捷的捕鱼动作,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把观察所得写具体、生动。
思维能力: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审美创造: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课前解析】
关注细致观察: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观察到了什么——雨、翠鸟的外形、翠鸟捕鱼的动作。然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的细致——从听觉的角度写了雨声,从视觉的角度写了翠鸟的颜色和外形,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它捕鱼时的动作——冲、飞、衔着、站在、吞。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观察中的思考——什么时候飞来的,它站在那里做什么?
关注留心观察的好处:正是由于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细致观察,才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为自己的旅途增添了快乐。留心观察可以认识大自然中的新朋友,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这就是留心观察的好处之一。
关注实践活动:课上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实践活动,并简要记录观察所得,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2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4.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2.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课前准备】
课件;观察记录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2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1.教师引入:同学们,法国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发现了怎样的美。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搭船的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主题,启发学生关注“发现”这个词,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3)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词。
(1)检查词语“祖父、沙啦沙啦、鹦鹉、静悄悄”的认读。
(2)引导学生自主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教师相机指导:“鹦”“鹉”“悄”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分别借助声旁“婴”“武”“肖”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边”“竖心旁”理解字义。“啦”是多音字,在拟声词“沙啦”中读第一声,用作句末语气词时读轻声。
三、再读课文,聚焦“观察”,了解观察结果(出示课件4)
1.引导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第一题,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
预设1:雨,作者坐在船舱里的时候,观察到了雨。这是第1自然段里写到的内容。
预设2:翠鸟的外貌,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到了翠鸟的外貌。
预设3:翠鸟捕鱼时的样子,这是文章第4自然段写到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在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坐在船舱里,对“雨天船上的场景”“翠鸟的外貌”“翠鸟捕鱼的样子”作了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美文哦。
(设计意图:借助课后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四、了解“我”对雨天船上场景的观察(出示课件5)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把相关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1:我看到了船舱、船篷、橹等描写船的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船舱、船篷、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预设2:我听到了沙啦沙啦的雨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读相关句子,了解作者还在用“耳朵”观察。)
预设3:我看到了披着蓑衣、用力地摇着橹的船夫。
3.教师小结:从第1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写了在一个大雨天“我”和母亲坐船去乡下外祖父家。
五、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出示课件6)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翠鸟,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1:从描写颜色的词语中看到了一只外貌美丽的小鸟。
(1)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颜色的词“彩色”“翠绿”“蓝色”“红色”,感受色彩的艳丽。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作者观察了翠鸟羽毛、翅膀和长嘴的颜色,感受小鸟美丽的外貌。
预设2:从“比鹦鹉还漂亮”这句中感受翠鸟的美丽。
教师点拨:除此之外,这一段还写到了鹦鹉,和鹦鹉作对比,突出了翠鸟的美丽。
(板书:外貌  翠绿的羽毛  蓝色的翅膀  红色的长嘴)
3.请学生边读第2自然段边想象画面,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4.小练笔。(出示课件7)
引导学生仿照“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用对比的写法,描述小白狗。
预设:小狗洗过澡后的毛很白,比林子里的霜还要白一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翠鸟外貌进行的观察,并借助课文插图进一步感受翠鸟的美丽,从而直观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
六、感受翠鸟带给“我”的惊喜(出示课件8)
1.启发思考: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鸟,“我”想了些什么呢?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三个疑问体现了翠鸟的突然出现让“我”好奇、惊喜。
3.教师小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
七、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教师总结:(出示课件9)留心观察这个世界,能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细致观察,还会不断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
2.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出示课件10)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羽、翠”,教师范写。(出示课件11)
提示:“翠”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无钩,要注意和“羽”字区分开。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3.抄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八、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2、13)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4)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用关键词或短语把观察所得记录在“观察记录单”上,并用照片或视频记录精彩瞬间。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2.通过观察实践,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6)
教师叙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对“雨天船上的场景”“翠鸟的外貌”“翠鸟捕鱼的样子”作了细致观察。这节课我们将聚焦“翠鸟捕鱼的样子”,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翠鸟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建立学习的链接。)
二、了解“我”对翠鸟动作的观察
1.聚焦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1)(出示课件17)请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只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一圈给你带来这样的印象的词。
(2)(出示课件18)引导全班交流,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把文段中的动词(冲、飞、衔、站、吞)圈出来。
2.引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1)(出示课件19)换词比较:作者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翠鸟捕鱼的过程,如果老师把这些动词换一换,你觉得好不好?
出示: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跳)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叼)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吃)了下去。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翠鸟“冲”的迅猛、“衔”的悠闲、“吞”的速度快,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感受作者动词运用的准确。
3.引导想象画面,感悟“动作”观察的细致。
(1)引导学生边读第4目然段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再和同桌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全班交流。
(3)验证想象。(出示课件20)
①播放翠鸟捕鱼的短视频。
②引导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些动作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哪些情景是出乎你意料的?
4.结合图片,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准确。(出示课件21)
(1)明确动作描写主要是刻画人物或者动物的动作。
(2)展示翠鸟捕鱼的图片以及对应的动作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
(板书:动作  冲进水里  飞起来  衔着小鱼  吞下去)
5.小练笔。(出示课件22)
引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写一写自己放学进家门时的样子。
预设:我背着书包,飞奔回家。坐电梯到十六楼。电梯门开了,我一个箭步窜出去,到1602号房门前——开始敲门。不一会儿,妈妈把门打开了。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聚焦动词并换词比较,初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动作所做的细致观察;再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最后用视频验证自己的想象,帮助学生感受细致观察可以带来的乐趣。)
三、学习第5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课题(出示课件23)
启发思考:这只鸟为什么要搭“我们”的船?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体会文末点题的写法,明白“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板书:人鸟和谐共相处 亲近美好大自然)
四、总结拓展,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4)
教师总结:(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认识了一个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让我们体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2)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由此可见,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2.拓展阅读。(出示课件26)
学生自主阅读菁莽的《翠鸟》一文关于翠鸟捕鱼的段落,比较与课文第4自然段的异同。明白两位作者都经过了细致的观察,所以能把翠鸟写得如此生动,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留心观察。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7、28)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9)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观察一段时间,丰富自己的观察记录单,用一系列动词将它的活动写清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落实“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这一语文要素的精讲课文;同时,也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奠定基础的。在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通过想象体会“我”观察的细致。除此之外,还通过体会“我”在观察时产生的疑问和惊喜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而能力是在不断地迁移运用中形成的,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了学生的实践练习,实践练习的设计同时为习作练习奠定基础。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