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

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编号ID:78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6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三单元 童话世界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可充分借助文本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感性认识,由此引起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鼓励他们大量阅读,继而由读到写,进一步激发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文 卖火柴的小
女孩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街头的故事,重点写了她五次擦着火柴,从火花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味她身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3课时
那一定会
很好 本文展现了主人公从一粒种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凸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种子的生命历程中体会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课时
在牛肚子
里旅行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写小蟋蟀红头在朋友青头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逃生的故事,介绍了牛反刍的科学知识,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绘制“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讲述故事;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朋友间的真情。 2课时
一块奶酪 本文讲述了一群小蚂蚁战胜贪欲搬运奶酪的故事,刻画了一位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的形象。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故事内容,结合人物言行评价人物形象。 1课时

作 我来编童话 根据课文提供的9个词语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故事,并拟出合适的标题。 借助教材提供的内容编故事、拟题;学会并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 2课时



地 交流平台 在对话中强化对童话的认识,了解童话的特点: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启示有益。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观察、发现口字旁表示的不同意义,识记生字;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朗读、背诵、积累关于“理”的名言。 2课时
识字加油站 在加减部件的情境中感受识字的趣味,并准确识记生字。 
词句段运用 根据口字旁的生字了解部首表义的特点,识记、积累口字旁的生字;认识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 
日积月累 安排了名言警句,帮助学生了解明理的重要性。 




吧 在那奇妙
的王国里 提供了具体的推荐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童话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3本童话;边读边想象,学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读童话;与同学分享、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 机动
8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几、晃”等3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生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重点)
3.关注主人公命运,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句段体会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与辛酸。
3.初步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配乐朗读《请别问这是为什么》,引入课文。
请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了解作者安徒生。
过渡:这是一位名叫刘芊芊的孩子在读了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下的诗。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徒生吗?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从“小”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年纪小、身材矮小、弱小……)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卷、几、晃、喷、划”是多音字,可以利用字义进行读音辨别;“柴、颗”等字可以结合形近字进行比较识记;“燃”等字可以利用加一加的方法。此外,“火柴、衣裙、蜡烛、火焰”等词语可以结合图片识记。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词。相机指导归类识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三、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写的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
2.再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根据提示给课文划分层次。
提示: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试试用小标题概括各层次写了什么。
示例:卖火柴(1~4)——擦火柴(5~9)——捏着火柴梗死去(10~11)
四、示范引领,体会“不幸”
过渡:读完这个故事,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交流。
品味寒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预设:“冷”交代天气,“冷极了”说明程度,“雪”提示季节——冬天,更突出“冷”,“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层层递进,表明这是一个又黑又冷的冬天的夜晚,让人感受到寒气逼人,冷得可怕。引导学生分析完词句后,可以让他们把这种感受代入句中再行朗读。
方法拓展: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渲染凄凉的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和小女孩的不幸。
品味孤独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1)别人的一年的最后一夜是怎么过的?(温暖,团聚,快乐……)
(2)假如你是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感觉?(寒冷,孤独,无助……)
品味惊吓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预设:“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说明小女孩受的惊吓程度之深。“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是她受惊的原因。马车高大、横冲直撞,小女孩弱小、跑得慢,一“冲”一“吓”,让人体会到小女孩面对意外时内心的恐惧。鞋子哪儿去了?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被男孩捡走了,小女孩无力讨要。
品味冷漠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1)从三个“一”,你想到了什么?(她已经在街上卖了一天的火柴,冻了一天,饿了一天,走了一天,累了一天,却没有得到别人一丝一毫的回应。)
(2)从两个“谁”,你又想到了什么?(“谁”指任何一个人、每个人,不管是衣冠楚楚的绅士,还是优雅高贵的女士,不管是巡逻的警察,还是摆摊的小贩……,没有人理会卖火柴的小女孩。)
(3)比较朗读,你觉得哪句话更好?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从别人的角度)
  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硬币。(从小女孩的角度)
明确: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读者并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可是,文中的意思是说,小女孩辛辛苦苦卖了一整天,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4)联系第1自然段的“又冷又黑”,你觉得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小女孩不仅身体经受着寒冷的折磨,内心也被这世间的冷漠伤害着。)
品味恐惧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1)“她觉得更冷了”,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冷”有几层意思?(第一层:天气愈加寒冷恶劣;第二层:内心非常寒冷,没有人理会,有家不敢回。)
(2)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她的家是什么样子?(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她的家贫穷寒冷,跟街上一样冷。)
(3)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可是,从一个“灌”字,你能体会到什么?(“灌”表明风大,房屋破旧。小女孩家境贫寒,没有温暖的住所;回家一定会被打,更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2.引导学生分析完词句后,将感受代入文中再行朗读。
3.出示小女孩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并梳理小女孩点燃火柴的过程。
过渡:看,茫茫黑夜,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假如你是小女孩,你的心情怎样,你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自由表述。)可怜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太需要一点温暖了,哪怕不是炉火,只是一根火柴点燃的微光呢?所以,她点燃了自己手中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同学们,小女孩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五次。)她分别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
五、感悟结局,思考质疑
过渡: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熄灭了。小女孩的结局怎么样呢?
1.指名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2.结合课题的“小”,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大”,加深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认识。
过渡:同学们,造成这一悲剧的,你们觉得是什么?请同学们再从头到尾浏览课文,看看小女孩遭遇了什么?你能从这些现实遭遇中找出哪些“大”来?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教师小结,提出课后问题:小女孩结局悲惨,然而安徒生为什么要说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呢?又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带着问题深入预习课文。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感受小女孩身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让学生从小女孩身上体会并学习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集体回顾: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抓住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就能把一件事情概括得很完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
3.教师过渡,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感悟“幸福”
1.快速浏览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中,你读懂了什么?
填空:第      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       ,是因为她          。
2.对比阅读:体会幻景的美好,现实的残酷。引导学生分别赏读第5~9自然段。
(1)第一次憧憬——温暖
①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再合作交流。
②“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敢”抽出火柴吗?(不敢。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她要是再浪费火柴,爸爸可能打得更厉害。)小女孩为什么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她太冷了,太需要温暖了,哪怕是挨骂挨打也顾得上了。)
③第一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
④这段话中,哪些是小女孩的幻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多么舒服啊!)
⑤删去这部分内容好吗?(不好。)设想一下,又冷又黑的夜,小女孩衣衫单薄,赤着双脚,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这时候,她的小手拢在火焰上,有什么感觉?(多么温暖,多么舒服,多么幸福!)
过渡:这么多设身处地的美妙的感受,其实都在这几句想象的话里了。如果把它删去了,这么多美妙的感受就都没有了,小女孩的幸福感受也表达不出来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这就是童话的魅力。童话总是充满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⑥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的残酷。
过渡:此时,小女孩该有多么幸福啊!但是——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落到残酷的现实面前。这时候,小女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失落、难过……)美妙的憧憬和残酷的现实对比,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
⑦指导朗读整段话,注意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
(2)第二次憧憬——满足
①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再合作交流。
②第一次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烤鹅。)
③读一读小女孩想象的句子,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墙壁变得像薄纱一样透明,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
④这神奇而美好的想象,源于什么?
过渡: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然而——
⑤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话。(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⑥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失望,难过……)
⑦指导朗读,注意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
(3)第三次憧憬——快乐
①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再合作交流。
②这一次,小女孩想象到了什么?(美丽的圣诞树,树上的蜡烛,美丽的彩色画片……)然而现实是什么情景?(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4)第四次憧憬——关爱
过渡:夜深了,雪更大了,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了,那些窗子后面的灯光也一点一点地熄灭。小女孩头上、肩上、胳膊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她感到越来越冷,于是,她用僵硬而颤抖的手擦着了第四根火柴……
①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再合作交流。
②小女孩为什么会想到奶奶?(奶奶是世上唯一疼她的人。奶奶去世之后,她再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关爱了。)
③一次次的憧憬,一次次的失望,就在这时,这个世上唯一疼她的人出现了。小女孩此时心情怎样?(惊喜,激动,恳切……)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
④指名学生自由朗读小女孩看到奶奶时说的话,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
⑤想象说话: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除了说这些,她可能还有好多好多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⑥全班齐读小女孩的话。
过渡:千言万语来不及诉说,火柴又一次快要熄灭了,奶奶马上就要消失了,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女孩留住奶奶吧——
(5)第五次憧憬——安宁
①教师紧接着朗读第9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比较小女孩这一次擦着火柴与前四次有什么不同。
过渡:看到了奶奶,小女孩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知道幻觉会消失,她心里又充满了担忧。为了留住奶奶,她最后一次擦着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尤其是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子)
③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实现了。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④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小女孩死了。)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非常可怜,令人同情。)
⑤但是,作者却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如何理解这两个“幸福”的含义?
明确:第一个“幸福”指她得到的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第二个“幸福”指死亡,只有死亡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死亡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⑥指导朗读,读出丰富的感情。
小结:小女孩是不幸的,在这个冷酷的现实世界里,她最终的结局是死亡;小女孩又是幸福的,她终于不用再忍受饥饿、寒冷、痛苦,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读到这里,我们既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感到深深的同情,又为她最终的离去而满怀欣慰。这是是含泪的微笑啊!一起读一读最后这句话。
三、探究主题,提升“幸福”
过渡:故事结束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题目中的“小”,小小的女孩,小小的火柴,却创造了大大的憧憬和幸福,有哪些憧憬?(大火炉,大烤鹅,高大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
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
明确:越是因为寒冷,小女孩就越是渴望温暖;越是饥饿,她就越是渴望得到满足;越是孤独,她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她就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无比渴望内心的幸福;越是没有,便越是渴望拥有。
2.思考:小女孩遭遇了那么多不幸,为什么最终能够获得“幸福”?
预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走进故事情境当中进行感悟,想象自己如果遇到同样的不幸,会是什么心情,从而感悟小女孩对不幸命运的隐忍,和在苦难中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明确:身处苦难,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报复社会,但也有人心怀渴望,用隐忍的姿态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小女孩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仍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美好的,最终她们来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这份信念,同样也是小女孩获得幸福的关键。
四、拓展阅读,品味写法
1.比较阅读安徒生其他童话故事的结尾,感悟安徒生童话创作的特点。
明确:安徒生童话的每一个结尾都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者给人希望,或者给人温暖,故事的主人公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身上闪耀着纯真的光芒,他们往往饱尝生命的苦难,却始终怀揣美好的理想。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的结尾,除了给人欣慰的感受以外,这种以喜衬悲的写法让故事更加凄美,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情。
2.想象说话: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五、拓展积累,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跟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学中,我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很容易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的幻想,通过现实的“不幸”与梦想的“幸福”的对比解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和她对美好的渴望;同时,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勾起他们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意志。《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因而,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力”的情感脉络,从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的凄美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再联系实际,体会小女孩在苦难中的隐忍,和相信美好、相信未来的信念,心存希望,既珍惜幸福,也不惧苦难。在读悟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回顾整篇文章,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透过作者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我们同样体会到了她面对的寒冷、饥饿和痛苦,激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同情和善良。这些情感让我们明白,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应有一颗爱心,去关心和同情一些弱势群体;而我们自己,也应具备在困窘与艰难中坚定无畏的人生态度。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