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术、斗”等12个生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7个词语。
2.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重点)
3.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读边圈画等方法学习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相关背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齐会战斗 1939年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实施外线速决的进攻战。这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取得了平原游击战争中以外线速决的进攻打歼灭战的经验,对推动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2.简介白求恩。
白求恩(1890—1939) 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医疗队来到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意外割破。他不顾伤痛和高烧,坚持战地救护工作,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
3.出示课题和课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质疑课题: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惑
预设:(1)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2)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什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3)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多音字。
识字方法:“斗、大、血”是多音字,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恩、险、秒”等字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瓦”可以结合图片识记。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书写。
3.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手术台这个“阵地”上做了什么?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自己的阵地,他在“阵地”上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地为伤员做手术
4.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空:课文叙述了在1939年春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的感人故事。
5.按照“战斗打响”“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顺序,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三、再读课文,交流印象
1.出示课后第二题,组织学生讨论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词语的。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1)“仍然”可以替换成什么词?(仍旧、依然等。)找出这句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炮火临近,一般人肯定慌乱不已,但白求恩丝毫不为所动,既没有被干扰,也没有停下手上的事情,一直专注地给伤员做手术。)“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表现了白求恩高度的责任感。
(2)出示“恳求、要求、请求”一组词语,提问:将句中的“恳求”换成“要求、请求”行不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明确,“恳求”表示恳切地请求,态度诚恳而迫切,语意程度比“请求、要求”重。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3)引导学生先查字典理解“争分夺秒”的意思: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充分利用时间。再回顾原句,朗读感知白求恩视手术台为阵地,对职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对战士有着高度的热情,利用精湛的医术抢救一个又一个伤员的情景。
2.小组交流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其他不理解或是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教师相机点拨评价。
3.自主朗读课文,交流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教师及时评价,梳理总结学生的读后感想。
(1)战斗激烈。
(2)手术环境恶劣。
(3)白求恩大夫令人佩服。
小结:同学们有的对战斗的激烈印象深刻,有的发现了手术环境很恶劣,更多同学觉得白求恩能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拒绝撤退,连续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实在是令人佩服。那么下节课,我们就主要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仔细读一读,一起去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摘抄、积累文中的词句。
3.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更多关于白求恩大夫的资料。
了解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同中国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其他事迹,体会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
2.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
3.说说自己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战斗的激烈,感受到了在危险一步步逼近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仍然争分夺秒做手术的令人敬佩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近那张手术台,去看看手术台旁发生的故事。
二、体会环境,感受危险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环境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1)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小结: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白求恩大夫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坚持在手术台旁为伤员做手术,这是一种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是把战士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奉献精神!从环境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战斗的紧张、激烈。把人物放到这样的环境中,是不是更能凸显人物的伟大与崇高?
3.指导朗读,注意加点的词语重读。自由练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亲近人物,感悟品质
过渡:小庙岌岌可危,在这里多待一刻,就多一分凶险,撤离刻不容缓。可是,身处险境的白求恩大夫撤离了吗?(没有。)那他在做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的第2到4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求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言行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在书上简要写写自己的体会。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白求恩言行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1)这是描写的人物的什么?(神态。)
(2)你有什么体会?(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那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不休息?(他要给伤员做手术,对工作极端负责。)
(3)真让人敬佩啊!把你的敬意读出来!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1)从白求恩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毫不慌张,医术高明。)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仍然镇定”表明他丝毫不受环境的影响;“接过”“取出”“丢在”这一连串“敏捷”的动作,说明他一点都不慌乱,医术也很高明。)
(3)你能读出这份镇定自若吗?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1)为什么白求恩“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而自己却“不能离开”?(同意撤走部分伤员,是为战士们的生命安全考虑;自己拒绝撤离,是出于对工作的责任,因为还有更多受伤的战士等着他去救治。)
(2)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顾自身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
(3)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读出你的理解。
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白求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几句话?(毫不犹豫,坚定,对工作极端负责。)那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2)面对首长的恳求,白求恩的回答包含了几层意思?
明确:①感谢师长关心。
②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不能离开。
③“我”是战士,不是客人, 不需要特殊对待。
(3)“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预设:“手术台”是什么?(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台子。)“阵地”通常是指什么?(军队打仗的战场。)“阵地”对于战士、对于战场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阵地丢失了,意味着战斗失败了。坚守阵地是战士的使命。)战士与敌人战斗的地方就是阵地,在白求恩心目中,他在与什么“战斗”?他的“阵地”在哪儿?(在白求恩心目中,自己与伤痛抗争、与死神赛跑,抢救战士生命也是“战斗”,手术台就是自己的“阵地”。)
小结:白求恩把做手术救伤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坚守自己的岗位,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4)自由讨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陈述。
明确: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抗日战争中受伤的战士做手术,他当然是我们尊贵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所以他说自己不是客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的极端热忱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5)教师引读,学生从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精神。
引读:师长让你离开,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学生接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引读:火快烧到手术台了,小庙也快要倒塌了,请您离开吧!——(学生接读)我是一名医生,我还要救护更多受伤的战士,我不能离开。
引读:白求恩同志,这里有生命危险,难道你不怕吗?——(学生接读)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引读:白求恩同志,您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要为你的安全负责,让您离开是师长对您的关心呀!——(学生接读)谢谢师长的关心。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真是感动,觉得你们真正走进了白求恩的心里。同时,我们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再次完整地读读这句话。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不知疲倦,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忘我。)
(2)“三天三夜”“六十九个小时”,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感受?(白求恩大夫简直一刻也没休息,一直坚守在手术台这个阵地上。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
小结:换成一般人,能做到这样吗?(不能。)是的,大多数人很难做到。但是偏偏就有像白求恩大夫这样的人,他们坚守着心中崇高的信念,以卓越的才能、非凡的意志,点燃了人们的希望之火。他们像是夜空中的明星,指引人类找到光明的前途。这就是伟大的人物!这就是伟大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升华感情
1.教师讲述白求恩牺牲的事迹,进一步感受“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过渡: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不慎刺破手指,感染上病毒,高烧、呕吐不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求恩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安排好了如何组织手术队支援前线的事宜,并给上级写下了简单的遗嘱。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白求恩因治疗无效,牺牲在一户农家的土炕上。同学们,读了这则材料,知道了白求恩大夫的事迹,你们觉得,他是我们的客人吗?(是,也不是。)他是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当成了他自己的事业!
2.出示主题文句,教师再次指导朗读,深化感悟。
过渡: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赞扬道,白求恩同志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牺牲了,他倒在了自己工作的岗位上,他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但他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他用自己的生命铿锵有力地说——(出示文句,全班齐读)手术台就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3.出示诗歌。引导学生齐读诗歌,缅怀战士。
过渡: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余年峰这首纪念白求恩的诗歌,一起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白求恩 余年峰
是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是谁?不畏强暴,帮助抗战
是谁?不顾年迈,毫不利己
是谁?不图安逸,专门利人
是谁?不分昼夜,救死扶伤
是谁?不喜自吹,满腔热忱
是谁?不忘沟壑,迎风斗雪
是谁?不幸殉职,精神传诵
是谁?是谁?是谁?
他就是白求恩!
4.联系生活,内化情感,坚守人生“阵地”。
过渡:同学们,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那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再读一读。)
填空: 是教师的阵地。 是学生的阵地。 是工人的阵地。 是农民的阵地。 是消防员的阵地。 是航天员的阵地。 是 的阵地。
5.教师小结,启发思考。
小结:人生是一个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块阵地。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阵地呢?我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有所感悟……
五、丰富积累,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们想错了!”》《纪念白求恩》。
2.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3.搜集资料,更多地了解抗日战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的是关于白求恩大夫的动人故事,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之前,我播放了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片段,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让他们通过史实激发爱国情怀,从而对文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引入新课后,我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接着,根据学生的疑问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从环境描写和人物言行两方面引导学生感知,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作为重点,让学生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学生经过积极思考,逐步理解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为深化这种认识,课后我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文章、诗歌等素材,充分激发学生对人物的敬意,让他们收获一些人生启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学期以本篇课文收尾,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引导他们从伟大人物身上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