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结合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按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写清楚实验中的变化过程和自己的心情变化。
借助图表 小组合作 互评互改
1.多媒体课件。
2.牙签、水盆、清水、肥皂、方糖。
3.“实验小达人”前三名奖状。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尝试借助图表把实验的过程说清楚并完整记录下来。
2.学会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有序地表达。
板块一 仔细观察,有序表达
师: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课件播放浮力小实验视频,视频内容大致为: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鸡蛋沉入水中;然后逐渐向杯中放入食盐,并不断搅拌,最终鸡蛋悬浮于水中。)
师:同学们看出来了视频里在做什么吗?
生:做实验。
师:你们在科学课上做过实验吗?
生:做过。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项小实验。(板书: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师:下面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的名字叫“牙签旅行”,先将牙签放入装满水的水盆中,这时,在牙签的不远处投入一块方糖,牙签旅行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牙签是否会向方糖的方向移动。
生:牙签好像朝着方糖的方向移动了。
师:下面老师再换一盆水,取一块肥皂代替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同学们再观察牙签会向哪个方向移动。(教师多次演示,学生观察。)
生:牙签有时候后退,有时候向旁边移动了。
师:很好。那刚刚我是怎么做实验的?谁来说说我作了哪些准备?
生:准备了一根牙签、一块方糖、一块肥皂,并且接好两盆水。
师: 准备工作做好了,谁来说一说实验过程?(板书:实验过程)
生:老师将一根牙签放入水盆中,然后在牙签的不远处放入一块方糖,我看见牙签朝着方糖游去。方糖换成肥皂后,牙签被肥皂化开的水往外推得更远了。
师:很好,放入方糖的部分基本说清楚了。还用上了“然后”这个词,不错。我们可以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有序地表达。谁能用上这些词再有序地说一遍?(板书:有序表达)
生:老师先将一根牙签放入水盆中,接着在牙签的不远处放入一块方糖,牙签居然朝着方糖缓缓游去。然后,老师又打来一盆水,同样放入一根牙签,最后在牙签的不远处放入一块肥皂,牙签居然被肥皂化开的水往外推得更远了。
师:说得不错。我留意到你用了4个“放”,其实可以用另外的动词让自己的表达更准确,更有意思!比如把“放”换成近义词“投、丢”等,谁再来说说看?(板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老师先端来一盆水,将一根牙签放入水盆中,接着在牙签的不远处投入一块方糖,牙签居然朝着方糖缓缓游去。然后,老师又打来一盆水,同样取一根牙签放入水盆中,最后拿一块肥皂在牙签的不远处丢入水中,牙签居然被肥皂化开的水往外推得更远了。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给你点赞。看了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揭示其中的秘密吧!
将方糖放入水盆中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少量的水往方糖的方向流动,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将肥皂投入水盆,水盆里水的表面张力变强,会把牙签往外推。
师:我们把实验过程弄清楚了,下面请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中的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完成图表)
师:填完后请小组代表完整地介绍整个实验的过程。(指名汇报,教师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答案。)
活动一:观看老师课堂上做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师: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再上台做一下这个实验。(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指名上台做实验,师生共同点评实验得分。)
活动二: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的演示,结合自己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动手做一做刚才的实验。
1.实验评价要求: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评估得星
实验步骤正确 ☆☆☆☆☆
实验结果正确 ☆☆☆☆☆
2.心情变化:紧张→疑惑→惊讶→兴奋
师:实验过程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成功(或失败)时,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生: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我有点儿紧张。方糖刚放进去时,我想:“咦!怎么没有动静?”然后我看见方糖开始融化,糖块上开始有颗粒物散落,一缕混浊的青烟状物质朝周围发散开去。接着第二缕,第三缕……水流好像动起来了!我当时惊讶极了!觉得好神奇啊!紧接着我看见牙签开始朝方糖的方向游动了。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牙签移动,我心里很兴奋,终于成功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在亲自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写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还详细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实验就变得有趣了!我们不仅要写清楚实验过程,还要写出实验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产生的思考和心情变化。(板书:心情 有趣的发现)
板块二 学以致用,动手实验
师:生活中,同学们都做过什么实验?
生:静电实验、大气压强实验、过滤实验……
师:请同学们课后在家里选择一个喜欢的实验,亲自动手做一做,并完成实验图表。(出示第1课时课后拓学单活动一)
师:做完实验,填好实验图表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写本单元的习作了。在写作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活动二:完成家庭小实验后,请大家结合实验图表填写的信息,写一篇习作。
习作要求:
1.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3.穿插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
4.可以写一写实验中有趣的发现。
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表格,理清思路。教学中,演示完“牙签旅行”实验后,首先让学生用上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根据实验过程,把实验步骤说通顺;接着让学生在理清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观察到的现象说具体;最后请学生上台再次演示刚才的实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为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现场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设计意图
通过在课堂上做小实验,为学生写出自己做过的小实验作了铺垫。前面的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方法。现学现用,小试牛刀,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写出个性化的好作文。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板块一 范文引路,评价习作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课后去做实验和写作文的任务,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非常棒。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篇范文,评一评这篇习作写得好不好。(课件出示预设例文,文章见本课学习单后面的补充材料。)
师: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朗读全文,一人一句。(全班接龙读)
师: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板书:评价)点评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个习作评价表。
活动一:习作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评估得星
1.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四个要素齐全。 ☆☆☆☆☆
2.能运用恰当的连接词和过渡句写清楚实验的步骤。 ☆☆☆☆☆
3.穿插进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感想。 ☆☆☆☆☆
4.写清楚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
5.语言生动、准确、不枯燥。 ☆☆☆☆☆
师:例文开头点明了做实验的目的,和我们学习的课文《蜜蜂》一样,这叫作开门见山!那么实验的四个要素写清楚了吗?
生:写清楚了。
师:那么第1项可以得几颗星?
生:我觉得可以得5颗星。
师:谁来评一评其他几项?
生:实验准备和过程,可以从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到,如“做这项实验之前”“大概过了5分钟”“又过了一会儿”。我认为第2项可以得5颗星。
生:实验过程中穿插自己的感想。“我很高兴这次实验做成功了,但同时我还有个疑问:葡萄干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样的过渡句使得过渡十分自然,但心理描写只有这一处,没有其他实验阶段的心理描写,所以第3项只能得3颗星。
生:作者的观察很细致,同时作者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写时,表达方式多样,生动具体。如比喻句“周围的泡泡像小救生圈一样”,排比句“有的葡萄干升到了水面上,有的葡萄干停在水中间,有的葡萄干留在了水底”。所以我觉得第4项和第5项都可以得5颗星。
师:同学们都评得有理有据,非常好。除了评价表里的5点,你还从这篇例文中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写了资料来源于《疯外套的科学日记》,并且借助资料将实验原理介绍得清楚明白,让人信服。
生:文章最后写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我觉得这样写很好。
板块二 同桌互评,自主修改
师:点评完了习作例文,该给我们自己的习作评分了。下面请同桌间互相交换习作,按照习作评价表评评分,提提修改建议。(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同桌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后的习作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
2.运用表示逻辑顺序的词语有条理地写清楚实验过程。
3.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抒写作者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师:下面再把你修改后的习作交给同桌读一读,看看改好了没有。
(同桌互读改后的习作,再次点评。)
师: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修改后的习作写得非常好,可以举手推荐这篇文章参加班级“实验小达人”评选活动。(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评选“实验小达人”。
【评选规则】
1.必须是同桌推荐的习作才能参与评奖。
2.以“习作评价表”为依据,获得星星总数的前三名由老师颁发“实验小达人”奖状。
第2课时设计范文引路,情动而辞发。出示同龄人习作,学生点评时,可以受到启发。让学生在点评过程中明白习作要领,在点评时引起共鸣,为后面修改自己的作文作好铺垫。本次习作可写的内容很多,学生们一般都能写出来,但是要写好,写得清楚明白,需要着重引导评价和修改。
设计意图
文章不厌百遍读。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赏析优秀习作,学生在品评的过程中定能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