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1.知道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1.知道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1.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借助例文 学会迁移 发现规律 拓展升华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教师准备一盆含羞草。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知道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板块一 回忆片段,梳理总结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认识了关键句,你能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吗?(板书:关键语句)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生: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师:“也是”这个词语怎么理解?
生:“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与上文巧妙衔接。
师:说得对,看来大家对上学期学过的方法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
1.读读课文语段,填一填。
段落 关键语句 在段落中的位置 段落大意
《花钟》
第1自然段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时间是不同的。 段中 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花钟》
第2自然段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段首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小虾》
第3自然段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段首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师:课前预习时你找到了这一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吗?(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
生:找到了,关键语句是“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师:你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吗?
生: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师:很好,这一段段意可以直接用关键句来说。
师:下面这一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是关键语句呢?(课件出示《花钟》第1自然段)
生: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师:可以直接用这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有时候,我们要对关键语句进行适当的删减,才能更简明地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师:非常好,那你能概括一下这段话的大意吗?
生: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它的关键语句又是哪一句呢?(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生: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师:这是个问句,用它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不合适,我们可以借助这个问句的提示,到文中找到答案再概括。谁来试一试呢?
生: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师:很好,用这些方法,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课外的文章,下面这段话的关键语句又是哪句呢?
活动一:读《章鱼》选段,先用“____”画出关键语句,然后概括段落大意。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段落大意:章鱼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生: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师:那怎么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呢?
生:章鱼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师:很对。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我们今天找的5个关键语句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富饶的西沙群岛》《小虾》以及《花钟》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首。《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中,《章鱼》选段的关键句在段尾。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生: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段中,还可以在段尾。(板书:开头 中间 结尾)
生: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要略微改变,才能准确概括段意。
师: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是个好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掌握。
板块二 发现规律,学习表达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两段话,想一想:这两段话分别写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两段话,学生自由读语段。)
生:语段1写的是蜜蜂在狂风中飞得很低,引发了“我”的好奇。
生:语段2 写的是相距一百米的两个路口拥堵情况差别很大,“我”感到疑惑。
师:接下来,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段话,找找它们表达相似的地方。
生:这两段话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写作者由此引发的思考。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思考。
生: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两段话,老师读作者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读作者的思考。(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了,你觉得这样的表述方式有什么妙处?
生:感觉作者在边观察边思考。(板书:观察 思考)
师:我们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要和作者一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盆含羞草,想请一位同学上来用手触一下叶子,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再提出自己的疑问。(指生触含羞草叶子)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用手指轻轻地碰了碰它的叶子,顿时,它的叶子全都合拢了。
师:那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我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它的叶子就合拢了?
师:把你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就说清楚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试试吧!
生:我用手指轻轻地碰了碰它的叶子,顿时,它的叶子全都合拢了。我很疑惑,为什么我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它的叶子就合拢了?
师:非常好。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细致的观察,请先完成下面的“观察单”,再写一写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吧。
活动二:观察教室里或者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先填写下面的“观察单”,再仿照“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写法写句子。
观察单
事物 观察 思考
冬天的梧桐树和万年青对比 梧桐树的树叶都落光了,角落里的万年青却还是绿油油的。 万年青也太顽强了吧!
它的叶子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绿色而不凋落呢?
仿写:冬天到了,校园里梧桐树的树叶都落光了,角落里的万年青却还是绿油油的。我想,万年青也太顽强了吧!它的叶子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绿色而不凋落呢?
(学生完成练习)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填的观察单?
生:我的观察是:冬天,梧桐树的树叶都落光了,角落里的万年青却还是绿油油的。我的思考是:万年青也太顽强了吧!它的叶子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绿色而不凋落呢?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给你点赞。那谁来分享一下你观察到的其他事物的仿写呢?
生:天气晴朗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到了傍晚我就想,为什么太阳是从西边落下,而不是从西边升起的呢?
生:我看到妈妈在打扫厨房卫生的时候,把小苏打和白醋掺在一起做成去污剂,它的去污效果特别好。当时我就想,做去污剂的时候,只能在小苏打里添加白醋吗?还能不能添加别的东西呢?
师:同学们都写得非常好。从这个板块,我们学到了课后要多观察和思考,并及时记录,养成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交流平台”学习环节,我选取了典型语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能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引出“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过旧知引入新知,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花钟》《小虾》等特点鲜明的语段的回顾与对比,在探究中明白了关键句的作用及其在段落中的位置特点。整个过程,教师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课外语段的训练,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迁移,巩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方法。
设计意图
从范例中习得记录的方法,进行练笔。先观察现象,再写观察后的思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会观察、主动提问的习惯。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板块一 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师: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些修改符号。谁知道下面三种修改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2.下面的修改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改正 增补 删除
生:分别为改正、增补、删除符号。
师:说得很对,你课前预习得不错。今天,我们来认识另外两种修改符号——对调和移动符号。(板书:修改符号)
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移动符号: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后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看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说一说:这三个句子有什么问题?怎么修改?
活动一: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生:第1句,数量词应该放在名词前面。应改成“我养了一只螃蟹”。
师:要用什么修改符号来修改呢?
生:用对调符号。(课件出示第1题答案)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第2句的语病。
生:第2句掉了“子”字。
师:我们称这种病因为“缺成分”。用什么修改符号修改呢?
生:用增补符号。(课件出示第2题答案)
师:第3句的语病在哪里?
生:第3句语序不对,应调整为“它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师:用什么修改符号修改呢?
生:用对调符号。(课件出示第3题答案)
师:“它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这句话就选自课本“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大家看,书上为什么和我们用的修改符号不一样?
生:因为书上这个句子正好转行了,用移动符号更方便。
师:是的,这里的移动符号和我们课中导学单上用的对调符号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师:这段话其实还存在其他问题,请大家读一读,并试着在课本上改一改。(学生修改语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修改的?
生:第一句话中“他”应该用改正符号改成“它的”。
生:“我轻轻点了它一下用一根小棍”应用移动符号改为“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
生:“它钳子越举越高”中,“它”的后面应用增补符号加一个“的”字。
生:“它急了,,”后面多了一个逗号,应用删除符号删去后面的一个逗号。
生:“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身过来”应用对调符号改成“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过身来”。(学生边说,课件边出示正确答案。)
师:修改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修改后的语句。(学生读语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
活动二: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
(学生修改语段)
师: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各自修改的语段。(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出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修改后的语句。(学生读语段)
板块二 欣赏古诗,悟情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滁州西涧)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诗人韦应物的资料。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吗?(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些关于诗人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3.了解诗人。
作者名片
诗人:韦应物 朝代:唐 生卒年:约737—791
生平: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寄情悠远,语言简淡。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后世以其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主要作品:《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咏露珠》等。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大家齐读一遍。(学生齐读诗题)
师:注意“涧”读四声,不要读成一声。(学生再读诗题)
师: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生: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涧的景色。
师:“滁州”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指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滁州西涧》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首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课件出示节奏划分)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指名读)
师:读得很好,同桌间再互相读一读,读好节奏。(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景物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景物是作者听到的?
生:看到的有“幽草、涧、深树、春潮、雨、舟”,听到的有黄鹂“鸣”。(板书:看到的 听到的)
师:“深树”指的是什么呢?
生:幽深的树林。
师:黄鹂的鸣叫声,以动衬静,为西涧增添了生机。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师生齐读古诗)
师: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老师来提示一下,前两句诗写了什么?
生:前两句诗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
师:那后两句诗又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
师:“怜”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同情,怜悯,如“可怜”。在古代,“怜”还有爱的意思。本诗中“怜”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喜爱。(板书:感受)
师:诗人喜欢春天的美丽风景,更看重在溪边野渡时获得的宁静。让我们带着这种宁静美,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男女生对读)
师:“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特别喜爱生长在涧边的清幽芳草,上面有黄鹏在树木深处不时地啼鸣。傍晚,带着暮雨的春日潮水来得湍急,郊野渡口无人,只有小船独自漂浮。
师:说得真棒。现在请大家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理解性默写。
《滁州西涧》中,描写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木深处啼鸣的诗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师:这里应填的两句诗是——
生: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课件出示答案)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吟诵这首诗。(课件播放配乐,师生齐读整首诗。)
师:请在小组内朗读,并尝试背诵。(学生读诗)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着插图,想象画面,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学生齐背古诗)
师:读完这首诗,我们发现,在诗人的笔下,平常的景物也能成为一幅意境幽远的图画。请大家课后一定要背熟这首诗,另外,也请大家完成课后拓学单,找一首韦应物写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吧!(出示第2课时课后拓学单)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认识了几种新的修改符号,借助文本内容掌握了这几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如果能拓展一些语段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一些。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教学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初读,精读,研读,层层深入,抽丝剥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完成经典诗文的积累。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学过的修改符号,自然过渡到新的修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延续性。
设计意图
通过对古诗语言的探究,细细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积累,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