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课文编排
《古诗三首》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蟋蟀的住宅》改编自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精心编排。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2.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能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语言运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说、乐说。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图文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说、乐说。
审美创造:在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中,掌握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3个词语。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3.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学写观察记录。
4.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5.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6.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昆虫记》《燕子窝》《森礼报》。
2.实践活动:
(1)让学生制作一份视力调查报告,从小培养学生“爱眼、护眼”的习惯。
(2)开展“植物和我们”实践活动。
课 题 9 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解析】
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读读课本第三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
预设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
预设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预设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2.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观察”,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3.引入课题《古诗三首》。(出示课件2)
二、引入古诗,读懂题目
1.诗歌引入,认识作者。
教师背诵《忆江南》的开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让学生接着背诵,引出诗的作者白居易。(出示课件3)
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4)
2.出示诗题,理解题意。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老熟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暮江吟》。(出示课件5)(板书课题:暮江吟)
对“吟”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暮”说明此时是傍晚。
相机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3:“吟”,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相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指导书写(出示课件6):“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随文识字,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7)
2.划分节奏,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相机指导“瑟”是平舌音,“降”是多音字。
4.通过注释、图文结合,初步感知诗意。(出示课件8)
预设: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出示课件9)
5.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不懂的字、词用“△”标出。
2.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3.全班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10)
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理解“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傍晚)
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到了这样的美景?
预设:残阳、半江瑟瑟、半江红。
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提问: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出示课件11)
预设: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共鸣思考: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这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提问:谁能用动作展示下什么是“铺”呢?(出示课件12)
学生做“铺”的动作体会字义。
教师追问: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预设: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共情朗读:怪不得古人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中每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象。我们带着眼前的画面,读一读。
教师启发: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13)
预设:“瑟瑟”和“红”。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共情朗读: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我们再体会朗读。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示课件14)
理解“可怜”:可爱。
理解“九月初三”: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理解“真珠”:珍珠。
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板书:夜晚)
教师启发: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出示课件15)
预设: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教师相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
想象画面: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
预设:露似(宝石、玛瑙、水晶……)月似(小船、眉毛、镰刀……)
教师追问:这样的景象,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预设:可怜。
(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6)
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板书: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4.共情朗读: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出示课件17)
指导朗读整首诗: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景物词语,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意,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5.练习背诵。(出示课件18)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我们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填空,练习背诵。
一道( )( )铺水中,
半江( )(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似( )( )似( )。
学生练习背诵。
6.引发感受: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五、主题概括,课堂演练
1.主题概括:《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出示课件20)
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诗题
1.教师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出示课件23)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板书:题西林壁 雪梅)
2.任务启发: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教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24)
2.教师启发:借助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先从题目猜猜这首诗写了什么?(出示课件25)
预设:《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通过书上注释了解到,“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那么西林寺在哪里呢?(江西省庐山脚下)苏轼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呢?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教师相机补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6)
学生自读古诗。
2.汇报正音(注意“横、岭”的读音)。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加深理解,培养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
3.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4.出示诗中会写字(出示课件27),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缘”。
缘: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5.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讨论。(出示课件28)
学生汇报。
预设:(出示课件29)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三)抓字眼,品读古诗
1.阅读提示: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示课件30)
①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观看“岭”和“峰”的不同。
预设: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小练习理解“岭”和“峰”的区别。(出示课件31)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课件32)
预设: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板书: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②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出示课件33)
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4):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了解到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出示课件35)
预设: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③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出示课件36)
指导: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过渡: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出示课件37)
出示后两句诗(出示课件38),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
预设:之所以……是因为……
引导理解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指导:这两句是作者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教师启发: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9)
预设: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板书:不识庐山面 身在此山中)
教师引导: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出示课件40)
预设: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角度不同 认识不同)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四)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的流连忘返。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出示课件42)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读这首诗。
3.四人小组展示朗读。
4.教师拓展古诗《登飞来峰》。(出示课件43)
5.教师总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来同学们观察某一事物,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三、学习古诗《雪梅》
(一)了解作者
教师过渡:我们来学习下一首诗《雪梅》(出示课件44),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谁来说说卢钺是谁?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45)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6)
学生自读古诗。
2.认读字词。(出示课件47)
出示词语:投降 骚客 谦逊 输入
指名读,强调:“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
学习多音字“降”(出示课件48):“降”可组词“投降”,读xiáng,在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意思是“服输”。它还可以组词“降落伞、下降”,表示“下落、落下”,读jiàng。
3.指导写字。(出示课件49)
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提醒“输”右部人字头下不要忘记写短横。
4.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出示课件50)
预设(出示课件51):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教师:读完了《雪梅》这首诗,你知道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了吗?(出示课件52)
预设:香、白。
(三)抓字眼,品读古诗
1.教师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四人小组内,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诗歌,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展示交流。
预设1: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预设2: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预设3: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
预设4: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出示前两句诗(出示课件53),教师引导:“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1:降,服输。
预设2: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预设3: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板书:争春比美)
教师:“费”字说明了什么?
预设: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板书:难以评判)
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
教师启发: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古时有许多写梅花和雪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呢?
预设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预设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预设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预设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相机补充诗句。
4.出示后两句诗(出示课件54),提问:“逊”和“输”说明了什么?
预设: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板书:各有所长)
教师引导: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
预设: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
5.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出示课件55)
预设: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板书:互为映照)
追问: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课件56)
预设: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教师小结: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板书:取长补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出示课件57)
朗读指导: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体会二者各有所长。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用多种方式体会诗意,交流感悟,培养自主学习兴趣,体会诗人不同的观察角度。)
(四)小结和拓展
1.教师:《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有其白。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出示课件59)
2.拓展阅读《雪梅》其二。(出示课件60)
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61-63)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4)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结合诗意谈感悟,背诵古诗,对诗歌有了整体感悟和体会。学习体会了诗人的不同观察角度,发挥想象,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应再加强,将学习从生活中带来,再带回到生活中,运用多种形式和资源,帮助学生爱观察,会观察,体会细致联系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