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

12 盘古开天地【教案】

编号ID:121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8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四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这些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勇于献身的盘古、坚韧执着的精卫、勇敢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和甘于奉献的女娲。本单元还编排了“快乐读书吧”,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课文编排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之一,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改写自古希腊神话,讲述了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勇敢地“盗”取火种,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他不屈不挠,后来得到大力士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的故事。《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生活,先拣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的四条腿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使野兽不再残害人类,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是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准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围绕该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讲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求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羿射九日》,对神话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这次专门编排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习作安排的是《我和    过一天》,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神话或童话人物,想象自己与他过一天会发生的故事。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能细读课文,提取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勾画出自己感到神奇的情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结合具体的文字感受神话人物形象。
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言运用: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说、乐说。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都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审美创造: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学习并运用想象来写故事,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43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朗读并背诵《嫦娥》。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围绕习作要求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
5.能产生阅读中国和世界经典神话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6.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
2.实践活动:
(1)穿越时空,走进神话。用简单的语言、绚烂的色彩,表达自己对神话的喜爱。
(2)绘制神话故事连环画。





























课  题 12  盘古开天地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华夏文化始祖的精神力量。
语言运用: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丰富语言积累。
思维能力: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感受开创精神和彻底牺牲精神。
审美创造: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盘古阳刚、伟岸、神圣的形象,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以及伟大的开创精神和牺牲精神。
【课前解析】
关注作品人物形象与想象: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此文由袁珂先生整理,出自《中国古代神话集》,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在感受故事想象力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分析事件来理解盘古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情节之瑰奇,想象之丰富。
关注神话学家袁珂:袁珂(1916—2001),原名袁圣时,笔名袁珂,作家、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袁珂神话论集》《神话故事新编》等。其中,袁珂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整部著作内容详实严谨,语言质朴优美,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劈、缓、浊”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生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教学难点】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查阅资料书认读、理解生字词。
(2)再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趣揭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记忆最深的神话故事是哪个?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课件出示3)
2.师:什么是神话故事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交流谈认识,教师总结“神话”相关知识。
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积极学习状态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2.检查生字认读,教师相机提醒学生重点字读音。(课件出示5)
“浊、丈、肢”是翘舌音;“劈、肢、躯、液”都是形声字,可借助形声字声旁表音的规律读准字音,借助形旁了解字义。除“劈”的声调与声旁不一样,其余几个字的读音与声旁都相同。
3.书写指导。
(1)认读本课会写字。(课件出示6)
(2)教师按照字形结构归类指导。
“睁、翻、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翻”要注意左右均等,其他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斧、劈、累、奔、茂”为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两部分的不同比例。
(3)师生交流易错字书写要点。
(课件出示7)累:“田”要写扁点儿,下面不要写成“系”。
缓:右边不是“爱”而是“爰”。
(课件出示8)茂:下面不能写成“戍”或“戌”。
滋:右下不要写成“丝”。
预设2:“缓”读“huǎn”,不要读成“nuǎn”;右边不要错写成“爱”。
4.(课件出示9)观察文中四幅图,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图画对应的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在混沌中沉睡
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劈开天地
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顶天立地
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化身万物
(板书:在混沌中沉睡  劈开天地  顶天立地  化身万物)
5.(课件出示10)你能用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天地还没有分开时,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盘古醒来后拿起斧头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开,然后头顶天,脚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最后盘古的身体化成了美丽的世界。
三、精读课文,体会神奇
(课件出示11)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神奇的描写。品读这些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12)天地未形成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语“混沌”“大鸡蛋”,结合关键词说感受。
预设1: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预设2: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
(2)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13)你“看”到了盘古劈天开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看”到的画面:盘古一睡醒就拿着斧头把黑暗劈开,天地瞬间分开,世界一下子就变得光明了。
预设2: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看”到的画面:天在升高,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科幻大片在上演。
(课件出示14)结合图片演示盘古劈天开地的神奇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课件出示15)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中的反义词。
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课件出示16)从盘古的一系列动作,你感受到了盘古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1:力大无比。
预设2:勇于开创。
四、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7、18、19)
2.课堂小结:(课件出示20)这节课,我们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也知道了盘古在沉睡中苏醒,感受到了他用神力劈开天地的神奇,故事中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等着大家去发现,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21)复习旧知:借助课本插图,请你简要讲一讲盘古在沉睡中苏醒和劈开“大鸡蛋”的情节。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预设1: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片,盘古在其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拿着大斧子凭借神力劈开了天地。
预设2:天地来分开时一片混沌,像个大鸡蛋。 盘古从沉睡中苏醒后,用尽全力劈开了黑暗,从此就有了天和地。
2.导入新课: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二、精读课文,体会神奇
1.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22)为了不让天地再合起来,盘古做了什么?
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2)引导学生把盘古的做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课件出示23)
预设:顶天立地。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一丈”有多高。(课件出示24)
教师提示:一丈是3.3米,大概是多长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普通居民楼,从外面看,大概一层楼的高度就是一丈。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精疲力竭”造句。(课件出示25)
你能联系自己在运动会上赛跑、拔河或野外登山等生活经验,运用“精疲力竭”写个句子吗?
示例:运动会上,当我精疲力竭地跑到终点时,全班同学都涌向我,为我欢呼!
(5)对比品味。(课件出示26)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这个巨人就像一根柱子,立在天和地之间。
①“巍峨”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盘古的身体像山一样高大,还让我感受到他巨大的力量,坚不可摧。
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撑”和“立”,理解这两个动词的意思。(课件出示27)
撑:需要双手双脚和全身同时发力。
立:只是站着,很普通。
第一句话不仅写出了盘古用双手和双臂顶起天地的动作,还表现出他支撑天地用尽全力,而且坚持不懈的精神,天地辽阔,巨人伟岸。
(6)(课件出示28)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在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盘古撑开天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盘古的身体会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真是“神人”有“神力”。
预设2:盘古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始终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觉好漫长啊。那时的世界什么也没有,盘古孤零零的,很寂寞……
2.第5、6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课件出示29)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细读课文后思考: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盘古身体的变化。
①(课件出示30)气息——四季的风、飘动的云
②(课件出示31)声音——隆隆的雷声
③(课件出示32)眼睛——太阳、月亮
④(课件出示33)四肢和躯干——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⑤(课件出示34)——奔流不息的江河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奔流不息”的意思,并运用这个词语造句。
(造句示例:汹涌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让人感到气势壮观!)
⑥(课件出示35)汗毛——茂盛的花草树木
⑦(课件出示36)汗水——滋润万物的雨露
引导学生带着感受读一读这两段话。
(3)(课件出示37)从这些神奇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巨人的声音一定是非常宏亮的,所以,作者就把盘古发出的声音想象成了隆隆的雷声。
预设2: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释放出万道阳光,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月亮,照亮黑夜。太阳、月亮如同圆圆的眼睛一般,并且都能发出亮光。
教师相机总结:盘古身体的变化和我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万物都有关联,而且高度相似。
(4)(课件出示38)盘古的身体还能变化成什么?用下列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吧!
他的       变成了           ,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
他的       、       变成了珍贵的      和     。
(答案示例:筋脉  条条道路  骨骼  牙齿  矿藏  宝石)
(5)(课件出示39)从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
预设:勇于献身。(板书:勇于献身)
三、复述故事,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重点词句复述故事。(课件出示40)
(1)教师提醒学生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线索。
①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开始。
②用“有一天”讲述故事的发生。
③抓住“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以后”讲述故事的经过。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练习复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复述故事,教师评价。
2.拓展延伸。(课件出示41)
    学完这课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盘古开天地》这篇文言文,看看你能结合课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吗?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课件出示43)
课文通过描写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及结果,让我们体会到了盘古不怕牺牲、敢于创造、无私奉献的品格,同时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2.巩固练习。(课件出示44、45)
3.布置作业。(课件出示46)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多读几遍,然后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在混沌中沉睡
劈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      顶天立地         勇于献身  
                            身化万物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第一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想象丰富,受到很多孩子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讲神话故事,提高了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人物形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把握内容,培养语感:阅读、朗读贯穿教学设计的主体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步识记生字词。再在反复的、有针对性的自由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关键内容,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学语言,理解盘古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在复述课文部分,学生基本都可以复述故事内容,但是个别学生在复述时仅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