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所设计的人物都是在历史长河中广为传颂的少年才俊、英雄豪杰,尽管大浪淘沙,但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经久不衰。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让中国历史文化熠熠生辉。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名人故事中汲取智慧,吸收中华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文编排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魏晋时期名士王戎幼年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西门豹治邺》根据《史记·滑稽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地方官西门豹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故事二则》包括《扁鹊治病》和《纪昌学射》两个故事,前者根据《韩非子·喻老》相关内容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蔡桓侯治病,蔡桓侯却讳疾忌医,最终病重而死的故事,后者根据《列子·汤问》相关内容改写,讲述了纪昌拜射箭能手飞卫为师,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的故事。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本单元围绕这个语文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西门豹治邺》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简要复述。《故事二则》引导学生提取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句,练习简要复述。“交流平台”对简要复述的方法作了归纳与小结。“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为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提供帮助。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在本册习作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基础上的延伸。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2.能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3.能借助资料,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把故事讲生动。
4.能选取一件自己感受强烈的事情,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能和同学交流注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具体。。
思维能力:初步了解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持续进行观察可以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能结合日常观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清楚,并能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习作。
审美创造:通过课文讲读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33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和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背诵。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卡片提示的重要信息,讲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4.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把故事讲述生动。
5.能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6.能自己修改习作,并誊写清楚。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世说新语》《林则徐求雨》。
2.实践活动:
(1)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编写课本剧《西门豹治邺》。
课 题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
【课前解析】
关注人物: 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采秀彻。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关注出处:《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关注内容: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关注词语: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关注插图: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王戎生平及《世说新语》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13课《精卫填海》原文,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来看看课文《精卫填海》,回忆一下说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出示课件2)
预设:借助注释 利用插图 联系生活实际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篇小古文,出示课题。(出示课件3)(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引导:“道旁”就是“道路旁边”,“李”指的是“李子”,一种水果。把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知道课题的意思,也能猜到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故事了。
二、介绍人物书籍资料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刚才分析了题目,知道了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王戎。那么他到底是谁,有怎样的生平呢?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收集的关于王戎生平的资料)说得真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吧。(出示课件4王戎简介)
教师:课文出自哪本书?(《世说新语》)谁来说说《世说新语》是怎样一本书?(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5《世说新语》简介)
三、初读文言文,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出示课件6)提示多音字“折”的读音。
学生练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重点指导怎样读好停顿。
预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停顿不够恰当。
教师指导: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教师指导多音字“折”的学习:折枝、折腾。(出示课件7)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说说老师的朗读好在哪里。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全班齐读。
2.识记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尝、诸、竞、唯,指名读,全班齐读。(出示课件8)
玩识字游戏(出示课件9)
指名读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全班齐读。
3.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会写字(出示课件10)教师提问:书写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试说。
教师指导:“竞”和“竟”接近,容易混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释义、扩词了解两个字的区别。(出示课件11)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戎”“尝”。
“戎”,斜钩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有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出示课件12)“尝”,“云”的第二横要写舒展,上下同宽。(出示课件13)
学生练写。
四、读懂文言文,练习讲故事
(一)读懂文言文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还记得开始前我们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吗?请你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
学生用以上方法自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交流文意:教师重点引导字词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初步翻译。
1.出示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出示课件14)
①理解“尝”:教师出示三种意思——品尝;曾经;尝试。提问:你觉得在本课中“尝”是哪一种意思?试着翻译一下整个句子。
指名回答,教师做总结:借助注释和课文内容,知道“尝”在文中是“曾经”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②提问: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展开想象,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出示课件15)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预设: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2.教师过渡:诸小儿在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出示课件16)
出示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提问:①李树是什么样的?(呈现多子折枝的图片)②请一名同学连起来翻译这句话。
指名回答,教师做总结:借助图片和课文内容,知道这句话是说,(王戎和小朋友们)看见道边有李子树上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
3.教师过渡:诸小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17)
出示第三句:诸儿竞走取之。(板书:诸小儿:竞走取之)
①理解“竞走”:引导学生在注释中得到解释,接着联系三年级《守株待兔》一课中“走”的解释,巩固“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和现在说法不一样。这句话是说: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②提问: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用你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的情景吧。(出示课件18)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前文,把自己代入诸小儿的角度去分析。
预设: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纷纷大叫起来:“好多的李子呀!”他们一边叫,一边跑向李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乱成一团。
4.教师过渡:王戎又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19)
出示第三句:唯戎不动。
提问:“唯”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做总结: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知道这句话是说,只有王戎不动。(板书:王戎:不动)
5.教师过渡: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出示课件20)
出示第四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王戎认为那些肯定是很苦的李子,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用原文说一说。(出示课件21)
预设: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谁能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说一说?
引导: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请同学举例)
提示:选摊位买菜、选饭馆吃饭、选理发店理发。
6.教师过渡:王戎的猜测正确吗?李子究竟苦不苦?(出示课件22)
出示最后一句:取之,信然。
引导学生结合“信然”注释,与学生共同理解句意:取下李子(一尝),的确是这样啊。
7.(出示课件23)探究:“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的意思一样吗?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第一个和第三个“之”都是指李子。
教师引导:第二个“人问之”中的“之”指代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的这件事。
进而引导学生把“人问之”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二)练习讲故事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出示课件24)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并进行评价。
指名汇报讲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示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苦味的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五、全班交流,讨论形象
全班交流:在这则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王戎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的特点。(出示课件25)(板书:善于观察 冷静分析)
教师小结:学完这篇课文,王戎的善于观察,冷静分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你还能联想到谁?自主交流讲一讲相关的故事。
预设: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文彦博树洞取球……
当堂挑战,背诵训练:借助关键语句填空。(出示课件26)
王戎( )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本文描写了王戎小时候和朋友去游玩,看见道旁的李子多子折枝,朋友跑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因为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表现了王戎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的优秀品质。(出示课件28)
2.课文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了王戎的优秀品质。(出示课件29)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0-32)
4.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出示课件3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在三年级学习小古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做到了以学生为主,进而对于学生不太关注的三个“之”的意思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指代不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在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安排了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环节,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先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就能调动更多同学的积极性,不至于到后面分析王戎的品质环节说不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