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阅读速度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围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介绍相应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目标。每篇课文均编排学习提示,与课后练习相照应,介绍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中年级写人的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把人物的某一方面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搭石 文章以朴实的文笔描绘了村民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常见的几个情景,展现了村民们互助互爱的风采,赞美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想象村民们走搭石的画面,感悟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村民互助互爱的品质。 2课时
将相和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崇高品质,说明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学习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注意尽量连词成句地读;概括各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品析语言,感悟人物品质。 2课时
什么比猎豹
的速度更快 文章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事物的速度。 学习借助关键词句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掌握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课时
冀中的
地道战 文章介绍了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冀中的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2课时
习
作 “漫画”
老师 用文字“画”出老师最突出的特点。 了解漫画的特点,掌握用文字“漫画”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 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的方法;认识到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阅读的速度;能用简单的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树立珍惜时间、发奋努力的意识。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
日积月累 赏析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积累名言。
5 搭 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汛、挽”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3
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
私奉献的精神。(重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汛、挽”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3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运用寻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工具书,借助图像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一些小溪流上的搭石的图片或视频,适时引导学生从环境、形状、作用等方面观察描述。
导语: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的家乡,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里有一排排搭石,人们正在经过搭石走向学校、工厂、农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向小溪里的搭石,用心感受那些搭石的平凡、美丽与奉献的精神。
2.板书课题,(“搭石”要写得稳稳地。)然后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
提示: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4.学生分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教师检测交流效果。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
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已出版多部诗文集。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作者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意。
2.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了解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阅读要求:
(1)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2)注意力要集中,用脑用心。
(3)不回读。
(4)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看谁能在默读后准确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默读方法,展示成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
(2)让默读最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明确:①不回读;②眼睛注视课文;③不受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的影响;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⑤注意力集中,看得快,想得快。
(3)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明确: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叫搭石、怎样摆搭石、怎样过搭石、搭石所体现的精神等内容。
4.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汛、洪、鞋、衡”等字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间”是多音字,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意义辨别;“访、挽”等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动作演示法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相机点拨理解。
3.学生再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摆搭石;上了年岁的人整理搭石;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有谦有让地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
4.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作者家乡小溪中的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将乡亲们送去上工、上学,又迎接乡亲们下工、放学回家。搭石成了乡亲们生活的必需,在乡亲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学们,有搭石的家乡风景美不美?美在哪里?家乡的搭石凝聚了乡亲们什么样的精神、情怀?作者想借搭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课文中去探究、理解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默读的方法、技巧。
(2)自由交流并积累行之有效的识记字词的方法。
(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理解关键词句,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搭石、对乡亲们的赞美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所体现的人性美,激发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作者的家乡,纯朴的山里人摆搭石、走搭石,用互敬互助的美好品格把平凡的搭石变成了家乡一道最美的风景。这份美丽已牢牢地扎根于作者的心灵深处。让我们走近作者的心灵,去体验这份美好。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初识搭石——发现美景。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①用横线画出介绍“什么是搭石”的句子。
②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请画出相应的句子。
③没有搭石时家乡的人们过小溪的情景让你感受到什么?
④乡亲们摆搭石过小溪,体现了乡亲们的什么特点?
(2)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请大家说一说搭石对乡亲们的重要性。
2.汇报展示,品析搭石之美。
过渡:是啊,搭石方便了人们出行,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我们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初步感受搭石之美。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思考: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短语)突出了搭石的特点?哪些词语要重读?读这句话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①“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的间隔”这两个短语突出了搭石的特点。
②句子中的“平整方正”“二尺左右”“摆上一排”等词应重读。
③读这句话时,眼前出现了人们找石头、摆搭石和过搭石的画面。摆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的聪明、能干、智慧。
3.自主交流,品析美景。
过渡: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非常具有画面感。同学们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作者于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人感动的风景。
(课件出示。)
(1)品析美景之一——老人平整搭石。
①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朗读指导:要读出乡亲们的善良、质朴。重读“早早地、唯独、责备、无论、只要、一定会、再、直到、才肯”等词语。)
②学生画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句子。(提示:注意句中的动词——放下、找来、搭上、踏上几个来回、离去。)
③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交流示例:a.老人踩到了不平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b.老人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c.老人满意地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教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板书:奉献美。)
(2)品析美景之二——人们有序走搭石。
①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第3自然段,体会“走搭石”的美。
②学生逐句朗读,全班交流,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A.师生交流“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配合得也很默契。你们看,在那一排排搭石上,乡亲们一前一后,协调有序。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默契,这样的画面是那么和谐,怎能不让人赞叹呢!(板书:和谐美。)
B.学生自主交流“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课件出示。)
a.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人影绰绰”中“绰”的含义。(明确:“绰”在这里是“体态柔美”的意思。)
b.发挥丰富的想象,用心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好画面。(提示:学生可以想象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一幅画一样。)
c.学生带着感情读句子。(朗读指导:要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品析美景之三——面对面走搭石,互相谦让。
过渡:乡亲们在搭石上来来往往,避免不了出现“撞车”的情况。乡亲们面对面走搭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找出来。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让人感动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其二是“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②学生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善良的举动中蕴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来走搭石的老人、孕妇等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你也能及时地伸出援手。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主旨。
过渡: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
(1)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交流后明确:①搭石凝聚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乡亲们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最后一个自然段寓情于议,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了主旨。
②作者借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表现了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人性美。
(2)拓展思维,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
明确:在作者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身边的美。
(3)回味品读课文,升华美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有一双慧眼、一颗美丽的心灵,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本文的作者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感情。让我们用心去感受文中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情吧,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读我们喜欢的内容,让我们的心灵在诵读中得以净化,让我们的思想品质在感悟中得以提升。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我们对美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我们也能留心观察美,用心感受美,精心描写美,进而让美参与我们的生活,参与我们的人生。现在,把我们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与身边的人分享美、传扬美。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本文的作者不仅发现了外在的美,而且透过现象体会到了平凡事物中蕴藏的内在美。你在自己的故乡或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发现了什么样的事物也蕴含了人间真情?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提示:你身边有哪些平凡且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你觉得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它们与人们有什么关系?在它们身上凝聚了什么丰富的内涵?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2.展示优秀的作品,师生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搭石》一课的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含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我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从搭石身上寻找美的画面。学生在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啊,美无处不在,文中“我搭你走,你谦我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就蕴含在平凡的小事中,流淌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想与它相关的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