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17 松鼠(教案)

编号ID:193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6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7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3个字,会写“松鼠、
乖巧”等词语。
2.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3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些动物(包括松鼠)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动物。
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该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让你写一篇介绍某类动物的说明文,你该如何观察?又该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松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明确:以说明对象为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要介绍作者。
布封(1707—1788)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他历时40年终于写成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其富于艺术性,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
2.教师补充介绍松鼠的相关知识。
松鼠  小型兽类,尾蓬松,密生棕黑色长毛。体毛灰色,故又称“灰松鼠”,也有暗褐色或赤褐色的。腹面白色。生活在山区、树林间,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松鼠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鸟卵。
3.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再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初步感受本文与《太阳》一文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异。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5.分组交流,理解词义。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在朗读中圈画出来的不理解的词语,若小组交流后仍不理解,可以在全班交流讨论。
6.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生词带入课文中朗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松鼠的特点。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画出文中能表现出松鼠的特点的句子。
(2)学生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
提示:文章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了解了松鼠的主要特征。
明确: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交流感受。
问题:①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②松鼠在外形、性格、行为和生活习性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松鼠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描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这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3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①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②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③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第4自然段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观察来想象、体验。
3.教师引导学生以简洁的词语概括文章介绍的关于松鼠的知识。
明确:漂亮的外形        驯良的习性        乖巧的行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松鼠真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惹人喜爱。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它的习性特点介绍给我们的呢?是不是像前一课《太阳》一样来进行说明的?这些将是我们下节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积累文中描写松鼠的优美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松鼠的特点,体会松鼠的乖巧、驯良,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感受说明文不同的语言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理解词义并造句运用。

2.教师口头提问,学生抢答,再次感知松鼠的特点。
(1)松鼠的外形特点:
(2)松鼠的性格特点:
(3)松鼠的行为特点:
(4)松鼠的生活习性: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松鼠的一些特征。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再次走进课文,走近松鼠,具体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文本,了解松鼠。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全班探讨。
2.师生合作,答疑解难。
(1)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
明确: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2)围绕“松鼠那么讨人喜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①外形美丽,讨人喜欢。(第1自然段。)
思考:松鼠哪儿最美?
描写松鼠的外形的句子: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明确: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即使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用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发光”的眼睛,生动地写出了松鼠惹人喜爱的特征。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②吃食时有趣,讨人喜欢。(第1自然段。)
思考:松鼠平时吃什么?怎么吃?
(课件出示)
明确: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松鼠吃东西时的样子,表现出它的可爱。
③性格驯良,讨人喜欢。(第2自然段。)
思考:松鼠的性格驯良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活动地点——“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2)活动时间——“在清朗的夏夜”“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④行为乖巧,讨人喜欢。(第3、4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的行为乖巧?
A.从有人接触大树时它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相关句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明确: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作者还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
B.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相关句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明确:这两句话描写的是松鼠的动作,运用“跳”“连蹦带跑”“爬”等动词,表现出它的轻快、敏捷。
C.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相关句子: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明确:这两句话同样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松鼠储存食物的过程和冬天找东西吃的方法。秋存冬粮,松鼠真是太聪明了!
D.从搭窝的经过和窝的特点来展示它的聪明、勤快。
相关句子: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松鼠搭窝的过程。“先……再……然后……”说明了松鼠搭窝有着一定的顺序。“搬”“放”“编扎”“挤紧”“踏平”说明松鼠搭窝认真,要求严格。
相关句子: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明确:这两句话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窝的形状及其防雨的特点,表现了窝的精巧,也突出了松鼠的聪明。
(3)引导学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松鼠的其他习性。
(课件出示。)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1)启发思考:学习了课文,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准确和生动是其突出特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并做好批注。
(3)引导学生将本文和《太阳》进行对比,体会其不同的语言风格。
(课件出示。)
明确:写作说明文也可以在语言上下功夫。平实的说明可以介绍清楚事物的特点,但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语句,可以使笔下的事物活灵活现,从而增强说明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引导学生回顾本文运用的写法。
明确: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作者之所以能把松鼠介绍得如此形象生动,是因为作者紧紧地抓住了松鼠的特点。
2.教师讲解运用本文写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指导:(1)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来写。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点,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大象的长鼻子、白兔的红眼睛等。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找出动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语言将其描写出来。(2)要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写。每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如猴子机灵好动、熊猫憨厚可爱、小猪贪吃贪睡等。习作时,我们应注意抓住这些特点来描写。
3.小练笔。
选择下面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写一段话。
①蚂蚁搬家    ②喜鹊筑巢    ③小鸡啄米
(1)学生自主选择,然后观察,再进行练笔。
教师提示:语言通顺、生动活泼;顺序合理,运用类似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2)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写作示例:农家小院里,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地叫着,等待着主人来喂食。奶奶投米完毕,它们就伸长脖子,扑动翅膀,飞快地奔过去,先弓下身子啄上一口米,然后仰起头,小嘴一张一合地就咽了下去。它们吃得很快,一会儿就将米吃个精光。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背诵。
2.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或相关的俗语、诗句等,关注这种小动物。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松鼠》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时,这篇课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进行比较阅读,再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生动的说明语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一、从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描写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填空,教师对本段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找顺序词,加以运用——让学生画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间先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读中悟,读中学——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对比读、引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松鼠的形象和课文生动的语言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过程虽然面向全体学生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言,以至于我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类似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