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八(教案)

编号ID:195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9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2.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
学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和同学交流什么是好书,以及如何找书读。
2.搜集一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交流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2.品读有关书的比喻句,照样子说一说,体会阅读的重要性。
3.连句成段,理解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与读书有关的,尤其是后两篇课文,作者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文中还列举了许多经典的书籍,告诉我们要想提升语文素养,就要广泛地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可是书海茫茫,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好的书来阅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3.教师出示其他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刚刚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他同学选择课外书的方法,看能否给你一些启示。
·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
4.学生朗读体会,交流感悟。
明确:(1)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课文来选书读。我们所学的课文有的是从某篇文章中节选的,我们在学完课文后可把原文找来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
(2)我们也可以采用类推比较法。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如果对它感兴趣,可以把这一类的书找来读一读,进行比较探究,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5.交流总结,学会运用。
(1)教师总结。
小结:上面同学交流的选择课外书的方法,可概括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同学们也可以试一试。
(2)学生分组交流其他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说比喻句。
1.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发现特点。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明确:这些句子有两个共同点。一方面,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书”,喻体分别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全世界的营养品”以及“朋友”“故地”。另一方面,这些比喻都阐明了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分组讨论,品味句子,交流展示。
交流后明确:(1)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揭示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书的赞美,把书比作“营养品”,赞美了书籍对全世界的滋养,表现了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产。
(3)把书比作“朋友”,表明人们能与书促膝谈心,从中获得帮助;把书比作“故地”,表明人们通过读书能去喜欢的地方重游,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个比喻都表达了人类对书浓厚的情感。
3.引导学生谈感悟,仿写句子。
过渡:的确如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书籍,我们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书籍。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同学们觉得书还有哪些好处?学着上面的句子来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
(二)读句子,连句成段。
1.学生读句子,引发思考。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思考:
(1)这几句话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提示:第一句的关键词是阅读、吸收;第二句的关键词是拿出来;第三句的关键词是吸收营养;第四句的关键词是进、从外到内、出、从内到外;第五句的关键词是写作、表达。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阅读是什么;第二句和第五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写作是什么;剩下的第四句和其他几句都有关系,阐述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明确:对象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吸收,即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是进,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是出,从内到外。
(2)说明的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阅读是吸收营养,是知识的积累;写作是表达,是对积累的知识的再运用。简单地说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高质量的阅读有助于我们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2.学生给句子排序。
过渡:给句子排序的难点在于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朗读、思考,我们基本弄清楚了各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句子之间的联系。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试着给句子标上序号。
明确:正确的排序是:(1)(4)(2)(5)(3)。
3.教师总结方法。
方法总结: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和构段能力。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句子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比较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方位顺序,或按逻辑顺序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序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整段话读起来通顺、连贯为止。
4.学生读一读排好的句子,再工整地抄写下来。
5.学生谈一谈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悟,深入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首先交流了怎样去找课外书读的方法。同学们不仅从两位同学的发言中总结出可以根据所看的文章(课文)去找,由部分到整篇,由单一到一类,而且介绍了自己在学习中选择课外书的方法。大家的方法都很有效,表明大家对课外阅读都很感兴趣。然后我们进行了两个词句段的运用的训练。一是照样子说说关于书的比喻句;二是排句成段,读一读,写一写。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加深了对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深刻地理解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这些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欣赏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掌握书写楷书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二首》,体会诗人读书的独特感悟。
一、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而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2.教师出示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3.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相关知识。
◆简介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唐朝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和元朝赵孟頫)。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擅长书法,故其又被称为“大欧”。其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欧阳询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等。
◆了解《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欧阳询晚年的高峰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4.师生合作研讨欧阳询的楷书,学生练习书写。
(1)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的楷书字体的特点。
明确: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
(2)学生用钢笔在字帖本上练习楷书,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学生在练习楷书时应注意坐姿端正,握笔方法正确等。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里我们了解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他的“读书有三到”很精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两首诗,体会一下他的读书感受。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省黎川县)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他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的赞美。他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3.教师出示《观书有感》(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
(1)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鉴]  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徘徊]  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渠]  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  怎么会。那,通“哪”,怎么。
[清如许]  这样清澈。
[为]  因为。
[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活力。
(2)学生自读自悟,给诗句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理解不恰当的地方。
诗歌大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
(4)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歌阐述的道理。
4.学生分组品读诗句,交流体会。
5.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歌中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同学们可以做更广泛的理解。
6.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7.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教师适时提示。
(1)课件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引导学生朗读。
(2)重点词语理解。
[蒙冲]  古代的一种船,这里用行舟比喻学习。
[一毛轻]  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  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  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动而行。
[中流]  河流的中心。
(3)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理解诗意。
明确:①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
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往日舟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
(5)解读哲理。
明确:本诗借助形象喻理,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这样才能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8.鼓励学生在课外积累其他有关读书的名句,并能背诵、积累。
积累示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劝学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欣赏了欧阳询的书法,品读了朱熹的两首有关读书的古诗。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要注意多积累。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