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教案】

编号ID:198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9 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充分感受父爱的深沉。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充分感受父爱的深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中,形声字可以利用其构字规律进行识记。如,“榜=木+旁”“嘲=口+朝”。“兼”是会意字,像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现多引申为“合并”之义。还可以将生字随文识记,或者和常用词语结合着识记,如,“恍恍惚惚、出嫁、启迪”。“冤枉”中的“枉”的读音,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枉”要读成轻声,文中“枇杷”的“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本课要写的字中,笔画撇较多,可集中指导。“糖、枕”在书写时,注意“丿”的穿插和避让;“考、煮”在书写时,注意老字头的撇是长撇,其中,“考”不要多写一横。
阅读理解
教学本课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一题,找出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谈谈初读感受,整体感知全文伤感的基调。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理解题目以及部分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迁移运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这些平凡小事串联成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场景,表现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作者以时间为序,将一个个场景如电影镜头一般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的琐碎场景,提到了小时候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和节省的程度,写父亲替“我”做万花筒的场景,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缝补棉被等。这些场景虽不惊天动地,但触及人心。场景描写处处见真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滴,选取一个场景写一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作者的资料,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能概括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以情引入,揭示课题
活动1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如果你考上了大学,去报到的时候会选择乘坐哪种交通工具?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就是坐着渔船外出求学的,而一路保护他,给他撑船的就是他的父亲。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活动2 朗读课题,介绍作者
介绍作者吴冠中。
课件出示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设计意图 谈话式导入让学生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自然地接受新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突破字词,扫清障碍
活动1 检查预习,相机点拨
1.教师出示会认字的生字卡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读生字。
2.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课件出示 “枉”单字读wǎnɡ,在“冤枉”中读轻声。
“跷”读qiāo,不读qiào。
“茧”读jiǎn,不读jiǎnɡ。
“僻”读pì,不要读成bì。
“枕、嘲”读翘舌音。
活动2 理解词语,尝试运用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朦胧”“磨灭”等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朦胧:不清楚;模糊。
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
冤枉:不值得;吃亏。
恍恍惚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启迪:开导;启发。
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
2.学生用喜欢的词语造句。
活动3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会写字的生字卡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字。
2.教师重点指导写好“毕”“煮”“陪”“疼”等字。
课件出示 “毕”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十”要托住上部。
“煮”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灬”要把上面的“者”托住。
“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部要写得窄一些。
“疼”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外面的“疒”要写得大一些,里面的“冬”要写周正。
设计意图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字指导。教师示范书写时,要重点提醒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特点。
板块三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活动1 默读课文,填写活动卡
1.教师出示学生活动卡。
课件出示 
场景 父亲对“我”的爱 “我”对父爱的理解和回应
 
 
 
 
 
 
2.学生小组活动,填写学生活动卡。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提到的相关场景,读一读。
(2)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受。
活动2 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场景 父亲对“我”的爱 “我”对父爱的理解和回应
给“我”买枇杷 辛苦养蚕,卖了茧子就给“我”买枇杷。 小时候的事,“我”一直念念不忘。
加钱让“我”住
较好的房间 平时节省到极点,却想加钱给“我”换个较好的房间。 知道父亲挣钱很难,不肯再换房间。
带“我”逛庙会 给“我”买热豆腐脑,糊万花筒。 让父亲也吃,那个万花筒是“我”最珍贵的玩具。
雨雪天背“我”上学 扎紧裤脚,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背着“我”走。 从不缺课,不逃学,为父亲撑伞。
凑钱为“我”缴学费 家里粜稻、卖猪,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 缴学费时感到心酸;偷偷地哭,体会到了人生道路上的“新滋味”。
摇船送“我”报考 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睡不好,怕考不上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和付出。

给“我”缝补棉被 不摇橹的时候,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 父亲的背影永难磨灭,载着父爱的小船让“我”觉得亲切、难忘。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了解写作背景,从而弄清文中关于父亲的主要事件,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学生活动卡要有效地利用起来,要按表格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了解父亲为“我”付出的辛劳和对“我”的关爱,从而也帮助了学生解答课后第一题。
板块四 结合课文,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用“冤枉”“启迪”各造一个句子。
3.回味场景,说一说:在“我”的梦境中,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巩固生字词,让学生对重点词语能够学会运用,这样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内容,这样既能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也能为下节课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2.理解课文题目和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明确任务
活动1 复习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
1.复习词语:
课件出示 茧子 客栈 冤枉 恍恍惚惚 高跷 偏僻 委屈 启迪 出嫁 缴饭费
落榜 兼作 嘲笑 枕边
2.指名读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活动2 回顾场景,导入新课
1.问题切入: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2.导入新课: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那么,“我”又是怎样体会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 从作业检测入手,切换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举两得而又顺理成章。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能说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就行,没有固定答案,重点说出印象深刻的原因。
板块二 抓住线索,研读文本
活动1 提取信息,填写活动卡
1.教师出示学生活动卡。
课件出示 
  快速阅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几处提到了“小渔船”,画出来。这几次提到小渔船,都给了“我”什么不同的感受?又有什么相同的感受?
提到的次数 提到的句子 不同的感受 相同的感受
  
  
  
  
2.学生小组活动,填写活动卡。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提到“小渔船”的句子,画出来。
(2)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受。
(3)想好后同桌交流。
活动2 全班交流汇报
1.汇报次数及句子。
课件出示 (1)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2)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3)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4)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而言也永远是那么亲切……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2.组织讨论:这四次提到小渔船,都给了“我”什么不同的感受?又有什么相同的感受?
预设:
不同的感受:
(1)“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我”想起了父亲为了省钱,和“我”一起住最便宜的小客栈,见到半夜“我”被臭虫咬醒后心疼不已的场景。
(2)“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为了节省食宿费,父亲和姑爹轮流摇橹,却让“我”睡在船舱里。
(3)“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父亲在摇橹间隙,仍然舍不得休息,替生病的母亲为“我”缝补棉被。
(4)“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而言也永远是那么亲切……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小渔船虽然比不上鲁迅先生笔下的乌篷船精致,但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让“我”永记于心。
相同的感受:
都引起了“我”对父亲的难忘记忆,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3.引发思考:这只小渔船对“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小渔船不仅是“我”外出求学的交通工具,更承载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期望。“小渔船”是文章的主线,串联起了父亲对“我”的浓浓深情。
设计意图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文中作者四次提到的小渔船入手,引领学生找到小渔船带给“我”的深刻感受,从而感受到小渔船上所承载的满满的父爱深情。再从小渔船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着手,帮助学生认识课文标题,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板块三 内化感悟,升华主题
活动1 理解作者情感
1.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你觉得作者能用笔画出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吗?为什么?
预设:能。因为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和浓浓的爱。所以“我”一定不会辜负父亲,会努力完成自己的也是父亲的梦想。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这些虽然是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的小事,但是无不蕴含了父爱情深,以至于让“我”第一次真正心酸落泪,第一次品尝到人生道路上的“新滋味”。而这种“新滋味”令“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父亲对“我”的照顾又是如此无微不至,以至于“我”对父亲的感恩和亏欠之情油然而生。
4.升华主题:正是父亲摇着这只小渔船,把“我”带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送“我”读书、考学,这只船承载着的不仅有父亲无尽的期望,更有满满的关爱。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巧妙地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活动2 理解课题的含义
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2.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3.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 教师要通过讨论等指导学生抓住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激之情,挖掘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板块四 讲练结合,布置作业
活动1 写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顾文中的几处场景,发现其共同之处。
2.指导学习课文写法。
课件出示 本文抓住细节描写,借助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个个场景把作者细腻的情感,伟大而深沉的父爱展现出来。“小”指事例具体而又典型,“大”指文章的主题深刻。“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具体说,就是选取细微的、特点鲜明的事例,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这就告诉我们平时要关注身边的平凡小事,发现这些小事中的“亮点”,悟出大道理,揭示新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往往通过看似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不平凡的性格特点,从而让主题更加鲜明,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2 课堂练笔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哪件小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进行练笔,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在进行写作指导的同时,要及时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能巩固学习效果,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父爱之舟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展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爱。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最能体现父亲对
“我”的爱的语句
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建议
1.教师要先介绍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及以小见大写法的作用和要注意的问题,也可以先让学生寻找事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主题,再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2.“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的语句”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是学生印象深刻、能正确表述原因的就行。
3.学生表述“这样写的好处”时要结合课文的主题,还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表述。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父爱之舟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把词语中加点字的音节补全。
___àn y___ w____  h____   ___iāo  ___ì ___iān ___áo
客栈   冤    枉  恍恍惚惚 踩高跷 偏僻  兼职  嘲笑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填空。
朦胧  恍恍惚惚  嘲笑
上面的词语中表示“用言辞笑话对方”的是(    )。表示“(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的是(    )。
内容感知   本文作者以(    )的形式回忆往事,文中(    )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作者写父亲糊万花筒是因为(       )。
资料搜集 搜集吴冠中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例: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