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案】

编号ID:200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重点)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重点)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重点)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本栏目围绕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
本栏目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这三篇文章的结尾都有照应开头或者题目的特点,但是又各不相同。第二题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的两段场景描写,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第三题出示的两个片段,都是主人公在成长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3.日积月累
本栏目安排了一组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重点句段展示卡,搜集整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相关句段。
学生准备:预习“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回顾课文的相关句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会深深体会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亲情。那么,这些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可以先从分析文章的精彩片段入手,体会这些精彩片段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再通过抓住文章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交流一下。
二、回顾课文,交流收获
1.过渡:同学们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课文?每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生1:《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无限敬爱之情。
生2:《父爱之舟》全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
生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展示了父母对待作者的两种不同的爱,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既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又需要父母的鞭策和警醒,而这两种力量都来源于父母之爱。
2.课件展示“交流平台”中涉及的课文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1)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父爱之舟》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慈母情深》
预设:
生1:《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掏钱给“我”的那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个辛苦劳碌,累得弯腰驼背的母亲正用那双瘦弱而干裂的手,费劲儿地从衣兜深处掏出一卷皱皱的毛票,一张张地数着……此时我也像作者一样,不由得鼻子一酸。
生2:《父爱之舟》中描写“我”与父亲赶庙会的场景: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让我也仿佛置身其中,我好像也被暖暖的父爱包围了。
3.继续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还有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你?文中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刻?
预设:
生1:比如,《父爱之舟》中的“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父亲平时就省吃俭用,带“我”去赶庙会也舍不得在外面吃,自带干粮,可是见到“我”吃凉粽子,内心还是觉得不忍,于是破例给“我”买了碗热豆腐脑,自己却舍不得也买一碗。正是这吃凉粽子和买热豆腐脑的场景,把父亲疼“我”爱“我”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我读到这里,父亲那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在我眼前。
生2: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描写母亲对“我”说的话:“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父亲对“我”说的话:“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面对同样的一首诗,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母亲赞赏,父亲批评,此时就是换成我,也会和作者一样感谢母亲而抱怨父亲,可是正是在母亲的赞赏和父亲的批评中,才使“我”有了后来的文学成就,细想起来原来这都是父母之爱呀!只不过在我们这个年龄段还没有真正懂得罢了。
4.小结:从上面的交流中可以知道,课文中有一些抒情的语句,还有一些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往往蕴含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地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视运用,体会特点
1.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2.课件展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课文结尾,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1)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3.组织学生集体汇报:
预设:
生1:《慈母情深》的结尾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文章开头给出了事件的起因是“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中间写“我”如何向母亲要钱,母亲如何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文章结尾写“我”实现了愿望,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生2:《桂花雨》一课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作者用一个“又”字说明自己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传递出了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中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才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生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母亲对“我”“精彩极了”的赞赏,还是父亲对“我”“糟糕透了”的批评,都饱含着他们对“我”的殷切希望,都希望“我”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都盼望“我”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四、总结收获,再接再厉
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能让文章从结构上更加完整,更能强化主题,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2.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3.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精彩片段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传递作者情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懂得了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文章文尽意远,回味悠长。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语文园地”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精神食粮。
二、典型分析,学以致用
1.指名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个问题。
2.引导学生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小组交流,汇报收获。
预设:
生1:第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空间低矮、面积狭小、工人拥挤、四壁潮湿、噪声轰鸣、光线阴暗、酷暑炎夏,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工作的艰辛,直观上增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进而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生2:第二段主要写了庙会上人山人海及各式各样的小吃的场景。这些场景对一个孩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各式各样的小吃,可是“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为什么?因为家里不富裕,平时父亲都省吃俭用,来赶庙会带的都是凉粽子,“我”怎么忍心让父亲为自己再破费呢!
生3:第二段作者对庙会场景的描述,反映出了他矛盾的心理,孩子都愿意自己的父母陪自己逛庙会,买玩具和好吃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让自己不敢有太多的“非分之想”,本段的最后一句话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4.小结:巧妙地运用场景描写,可以更直观地把我们带进故事情节中,和主人公一同感受、一同回味,便于更好地理解主题。
三、学习例句,尝试练笔
1.过渡:同学们,是不是有许多个“第一次”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时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人生中的“第一次”之所以那么特别,又那么难忘,是因为那些“第一次”总是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体验和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把你的“第一次”说给同学听一听,看他们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吧。
2.课件出示教材上他人的“第一次”,引导学生用心朗读。
课件出示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预设:
生1:第一段话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语句,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
生2:第二段话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语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的哭与以前的不一样。这里的心酸是“我”人生中尝到的新滋味,说明“我”长大了,明白了家里经济困难,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4.小结:教材中提供的两个语段,第一个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新感受,自己第一次真正认识母亲,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担负起一些对母亲的责任;第二个是表达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自己第一次在异地他乡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第一次体会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5.写法总结。
(1)记事具体、完整,语段精短。
(2)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突出自己的“第一次”的意义。
6.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被感动的“第一次”。小组交流。
7.指导学生当堂练笔,强调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新感受。
8.教师点评,选出写得精彩的片段在班级展示。
四、日积月累,传承精华
1.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讲解名言警句的含义,拓展其意义。
(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能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节俭持家。
拓展:语出《尚书·大禹谟》,成语“克勤克俭”就源于此,后也用作“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安乐的时候要考虑到危难,消除奢侈,提倡节俭。
拓展:魏征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居安要思危,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努力奋斗;要戒除奢侈,厉行节俭,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却很困难。
拓展:这句话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这篇家训是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的,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看到一瓢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
拓展: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都来之不易。
2.学生齐读、自读、比赛读,力争熟读成诵。
五、自主小结,交流收获
理解了名言警句的含义,让我们真正懂得不仅要重温国学,更要让它在现代社会展现其恒久魅力。诵读经典,让我们的经典代代传承、发扬。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