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的主题,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3篇课文,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描写了荷兰安闲的牧场,介绍了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体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的魅力。
课文编排
《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牧场之国》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与夜晚的祥和寂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以及自然和谐的景观;《金字塔》的两篇短文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五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所体现出的景物的独特魅力。
【单元核心目标】
1.在活动体验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思考文章详略安排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4.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5.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欧游杂记》、朱自清《荷兰》
2.实践活动:
能搜集资料,清楚地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单元任务群设计】
18 威尼斯的小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兴趣。
语言应用: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思维能力: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__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审美创造: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的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课文围绕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有标志——小艇,介绍了小艇独特的外形,乘船的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各部分内容衔接紧密,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小艇对威尼斯的重要性,并把水上名城的风光韵味十足的表现了出来。
关注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小说家、演说家。他当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人,后来又当过水手和舵手、领港、记者等,他十分珍视自己的生活经历,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小品、散文、演讲自成一家,备受推崇,而长篇小说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以及中短篇小说如《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更是闻名于世。
关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课文一方面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行的样子,白天人们乘坐小艇出行生活的情景以及半夜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的场面,这些动态描写表现出了威尼斯的动态美和活力;另一方面描写了水城沉沉睡去后的寂静,表现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他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能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理解课文2—4自然段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3)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都去过哪些景点呢?(师生交流旅行的景点)
今天,我们将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去看看那里独特的风光——小艇。
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旅行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代表作品: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交流:对威尼斯的小艇总体印象是长、窄、深、两头翘起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感受威尼斯的小艇特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 威尼斯 船艄 翘起 保姆 祷告 雇定 哗笑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7)师引导:“哗”是一个多音字,在哗笑这个词中读“huá”,它还有别的读音吗?
预设:它还读“huā”,比如哗哗地流水声。
师点拨:读二声的时候意思是喧哗、喧闹,读一声时是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读一读下面这几个句子,注意把“哗”字的读音读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多音字的练习巩固。)
(3)(出示课件8)预设1:“尼”“翘”“雇”字是半包围结构,“翘”字中的“尧”的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
预设2:“祷告”的“祷”是示字旁不是布衣旁。
预设3:“簇”字笔画较多,要注意笔顺,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本文出现的会认字和会写字较多,通过自主识记、归类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巩固识记生字的方法。)
重点指导生字“翘”的书写。(出示课件9)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聚焦第一自然段,把握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0)
师提问引导: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威尼斯世界闻明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2.认识威尼斯。(出示课件11、12)
师小结: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对威尼斯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有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读2—6自然段,整休感知。(出示课件13)
师提问引导:快速默读2—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自读。
(2)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的外形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师小结,相机板书。(板书:样子、乘坐感受、船夫技术好、人们的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通过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初步概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下文理解这些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三、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1.聚焦第2自然段
师提问引导: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内容写出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4)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段话。读了这段话,请你说说小艇的特点是怎样的。(板书:外形、行动)
预设1:小艇又窄又深,像独木舟,但和独木舟不一样的是它的船头和船艄是向上翘起的,所以行驶起来才像个水蛇一样,轻快灵活。(出示课件15)
预设2:我读到“船头和船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有一种静的感觉。
预设3:我读到“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有一种动的感觉。
师追问:水蛇是什么样的?把小艇比作水蛇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水蛇细细长长的,行动很灵活,把小艇比作水蛇让我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河道里灵活穿行的样子。
师追问: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能够行动得如此灵活轻快呢?
预设:这和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有关系。
(2)指导朗读。
师引导:想象这小艇的外形特点和行驶的样子读一读。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的静和“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动。
(3)体会写法。
师提问引导: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
预设: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师小结:大多数人没有真正见过威尼斯的小艇,课文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拉近小艇与读者的距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点。(出示课件16)(板书:独木舟、新月、水蛇)
(5)师问:为什么要把小艇设计成这样?联系第1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17)
预设1:小艇的外形独特,利于行驶。
预设2: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
2.聚焦第3自然段
师引导: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出示课件18)
(1)出示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假如此时你坐在小艇上,感觉如何?
预设:很舒服。因为皮垫子软软的。
(2)乘坐在小艇上还能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预设1:能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景。
预设2:惬意,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板书:舒适、有情趣)
3.聚焦第4自然段
师引导问: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从哪些地方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出示课件19)
(1)点名学生第4自然段,圈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
教师引读“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学生接读“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以此类推读后三句话。
(2)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呢?(出示课件20)
预设1: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交通工具就是小艇,人们的工作生活都要靠小艇,所以船夫经常行驶。
预设2:河道纵横交错,有利于船夫驾驶技术的练习。
师小结:因为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船夫日久天长地驾驶小艇,熟能生巧,练就了这身好本领,所以驾驶时技术非常娴熟,也充满自信。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读出对船夫高超驾驶技术的敬佩之前。(板书:操作自如、快而稳)
(3)师引导问:第4自然段中,同学们找找看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生汇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师:这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仿照本段的写法,同学们完成完成小练笔。(出示课件21)
学生完成并汇报。教师出示范文。
4.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读读相关的句子,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2)
(1)交流体会(出示课件23)
预设:第4自然段中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小艇行驶的动态美。
师追问:你们从哪些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词句中感受到了动态美?
预设:我从“速度极快”“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平稳地穿过”“行船的速度极快”“建筑物非一般地倒退”能够感受到船夫驾驶小艇在河道中快速地自如穿行的动态美。
(2)指导朗读。
师小结过渡:我们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船夫在不同情况下的胸有成竹,这里的动态描写在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同时,也展现出水城的美和活力。那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日驾驶小艇才练就了高超的本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点以及船夫的驾驶技术的高超,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水城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设计意图: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教学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读自悟,同时引导学生去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另外从关注小艇的动态与静态入手,理解小艇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四、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4、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5、第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威尼斯小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马克·吐温游览后,对它情有独钟。小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作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出示课件26)
二、学习课文第5、第6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师提问引导读第5、6自然段,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出示课件27)
1.讨论交流第5自然段。
(1)自读体悟,交流讨论。(出示课件28)
预设:我读第5自然段,从人们乘坐小艇的情境中体会到了动态美。
师追问:第5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预设:商人乘坐小艇去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上谈笑,保姆带着孩子乘小艇去郊外,老人带着全家乘小艇去做祷告。
师追问:你觉得还有哪些人会乘坐着小艇去做什么呢?
预设:学生上学,生病的人去医院,家庭妇女去买菜等等。
师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一段,每一句话中都写到了小艇?你们刚才说到的这些人的活动也都要乘坐小艇呢?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2)指导朗读,体会写法。
师:自己想象着画面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师小结: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白天:各种人 小艇)
2.讨论交流第6自然段。
(1)交流讨论(出示课件29)
预设:我从“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感受到了动态美。
师追问: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戏院散场后的热闹、繁华。
师小结过渡:小艇动,人们也动。从白天到夜晚,小艇都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密不可分。这一段除了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从“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感受到了夜晚威尼斯的静谧之美。(出示课件30)
师追问:这一段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到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师小结过渡:作者在描写威尼斯的夜晚,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以水面上的变化为线索给这段话划分层次。你有什么体会呢?(出示课件31)
预设1: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
预设2:艇不动了,人们也就停止了活动。
师小结: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板书:热闹 静寂)
(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32)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想象画面朗读第5、第6自然段,读出动、静之美。
师总结:在威尼斯,艇动了,整座城就热闹了,艇停了,整座城就寂静了。威尼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一静一动的描写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在体会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时,要结合这两个自然段的具体内容,身临其境的感受威尼斯人们的生活,从而理解其与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阅读
1.学习“阅读链接”。
师引导阅读:读读 “阅读链接”,边读边把片段和课文共同写到的内容圈画出来,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出示课件33)
(1)学生自读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课件34、35)
(3)师进行总结。(出示课件36)
(4)师问:这三篇文章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预设1:三篇文章都写到了小艇。
预设2:三篇文章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预设3:三篇文章作者都表达了自己对威尼斯的喜爱之情。
师总结: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出示课件37)
2.假设你居住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一天的生活。(出示课件38)
(1)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叙述。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范文。(出示课件39)
四、结构梳理(出示课件40)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1)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的感受、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威尼斯人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板书:水城特有风光)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2)
推荐阅读:《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3)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4)
小练笔:下载号称“东方威尼斯”的苏州的图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特点,仿照课文第3自然的写法,写一写“苏州的小艇”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小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了解到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适时出示图片和资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好的情境,从而激发出求知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让学生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在学习小艇的外形特点时,运用图片展示,让小艇的样子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对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问题引领,读中感悟。
本课一个教学的难点就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这篇课文围绕小艇通过几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小艇的重要作用。在描写时运用了大量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我以问题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例如在“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环节大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末段前三个句子是动态描写,写半夜时,戏院散场,人们各自乘坐小艇,散开,消失;传来哗笑,告别声。后三个句子是静态描写,写深夜,小艇停泊,水面沉寂,月影摇晃,万物静寂,古城入睡。环境幽静,景象优美、迷人。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描写说明威尼斯整个城市的动和静都是由小艇的动和静来决定的,突出了小艇的作用,紧扣了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