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六-教案

编号ID:2297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4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2.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 表格梳理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板块一 回顾课文,学会思考
师: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大家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说一说《田忌赛马》中孙膑的思维过程。
生:孙膑首先分析了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的马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派出等级相同的马对阵胜负难定。于是,他想到了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即“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最终获得胜利。
师:孙膑善于思考和分析。谁来说一说《跳水》中船长的思维过程?
生:船长知道孩子正心惊胆战地站在高高的横木上,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他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如,当时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聚集在甲板上,这为孩子跳水后的救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让孩子跳水才有可能保住他的性命。但孩子站在这么高的横木上,显然没有跳水的勇气和胆量,于是船长用手中的枪逼着孩子跳水,最终孩子成功获救。这充分证明了船长的办法非常好。
师:说得真好。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在那样短的时间里,船长迅速想出办法并果断地执行,最终成功救下了孩子,真是机智过人。对比孙膑和船长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说说两者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都是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分析、有智慧的人。(板书:遇到问题 观察分析)
师:下面我们结合生活中的情境来锻炼一下我们的思维。

活动一:选择一种情境,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思维过程。
情境一: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来敲门,这个人自称是你爸爸的同事,来家里帮你爸爸取一份文件。家里没有电话,也没有其他大人。这时,你会怎么办?
情境二:一天下午,你和同学们到河边郊游,周围有草地、树木,大家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树洞里,要想把球拿出来,可以怎么做?
(学生自主选择情境,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看来大家都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思维过程?
生:我选的是情境一。首先,我不能确定门外陌生人的身份是否属实,所以一定不能给他开门。虽然家里没有电话,我无法联系家里人,但我可以告诉他,妈妈出门时把门反锁了,自己没有钥匙开不了门,妈妈过十分钟就会回来,请他等一小会儿。
师:你是一个会分析,又有主见的孩子,这样做,既可以不开门,又透露出了妈妈马上会回来的信息,如果是坏人,可能会立即走掉吧!有同学选情境二吗?
生:我选的情境二。首先我会观察这个树洞有多深,里面有没有虫子或蛇,如果是安全的,且手够得到球,那就直接拿出来;如果树洞比较深,就去找装水的容器,打来河水,用水灌满树洞,利用水的浮力让球浮出树洞。
师:你很会观察,思维也非常缜密,你的做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又达到了取出球的目的,真是太棒了!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要学会观察当时的具体情况,然后冷静思考、周密分析,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除困境。
板块二 古今对照,品读语言
师: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古人运用的文字有什么奥妙吧!
师:读一读,说说加点的“坚”和“应”的意思。(出示“吾盾之坚、弗能应”)
生:“坚”的意思是坚固,“应”的意思是应答。
师:很正确,再读一读这两个词语,说说加点的“道”和“返”的意思。(出示“道旁李、溺而不返”)
生:“道”的意思是道路,“返”的意思是返回。
师:不错,再说说加点的“复”和“守”的意思。(出示“冀复得兔、守株待兔”)
生:“复”的意思是重复,“守”的意思是守候。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每一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生:每组前面是文言文,后面是现代汉语。
生:每组前面的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和后面的词语的意思相同。
师:是的。像“吾盾之坚”中的“坚”这样,由一个音节表示一定意义的词叫“单音节词”,多出现于文言文中。而由两个或更多的音节共同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词叫“双(多)音节词”,像课本上的“坚固”“应答”等。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时,可以结合语境,在古今义的比较中去推测字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做下面的题目。(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

活动二: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词语相对应?写一写。
杞人忧天( 担忧 )         群儿戏于庭( 庭院 )
足跌没水中( 跌落 )       诲人不倦( 厌倦 )
生:“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因此“忧”可以对应担忧。
生:“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所以“庭”是庭院的意思。
生:“足跌没水中”的“跌”是跌落的意思。
生:“诲人不倦”是形容教导人特别有耐心,所以“倦”是厌倦的意思。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你们太厉害啦!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虽有变化,但仍有很多保留着原来的音和义,这需要我们多积累,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去辨别。正是因为有这种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板书:语言传承 联系辨别)
板块三 仿写句子,表达体验
师:时间像一个机器一样,在那里不疾不徐地走着,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但是人的感觉却很奇妙,有时候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我们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感受呢?我们今天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找找原因吧!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十秒钟”,却说“时间太长了”?
生:因为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每过去一秒钟,他就多一分危险。大家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快速浮上来,因此当时的每一秒对于大家来说都显得特别漫长。
师:你分析得很正确。人们内心很焦急,对孩子很担心,所以感觉到平常很短的时间,现在却很漫长。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思考:为什么“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那么长,却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生:虽然松脂球变成琥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与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年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师:可见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你们有没有时间过得特别快或特别慢的体验?请说说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板书:情形不同 时间不同)
生: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鼓起勇气和父母说明,在等待父母回应的时候,明明只有几分钟,却像是过去了几个小时。
生:和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十分忘我,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好像刚刚吃过午饭,转眼的工夫天色就暗了下来,到了要吃晚饭的时候了。
师:从同学们说的情境可以看出来,这种感受遍布了我们的生活呢!下面,我们也来仿写一个句子吧,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让同桌评价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很慢或者很快。(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生仿写句子,同桌交流互评,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仿照课本上的例句,结合具体的事例,把自己感觉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写下来。
示例:一个周末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家。窗外突然响起的雷声让我害怕极了,我躲在被窝里,煎熬地等待着再过十分钟就回家的妈妈。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时间过得慢极了,十分钟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很好。谁来分享一下?
生:一个周末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家。窗外突然响起的雷声让我害怕极了,我躲在被窝里,煎熬地等待着再过十分钟就回家的妈妈。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时间过得慢极了,十分钟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师:谁来评价一下?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很慢或者很快?
生:我感觉到他因为害怕而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师:谁能来分享一下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的内心体验?
生:中午,我从书店回到家后,就完全沉浸在新买的故事书的世界里,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等妈妈喊吃饭时,我才发现天已经黑了。我不舍地合上书,感觉一下午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很爱看书,所以他觉得阅读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
师:你们能结合实际去分析,看来真的是产生了共鸣呀!(生继续分享)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也要多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知道了因为心境不同,对时间长短、快慢的感受也会不同,课后同学们也要注重积累与感悟,学会在生活中增长语文知识。



1.在教授“交流平台”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2.“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这节课学习了前两题。在教授这两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通过学习单上的活动进行拓展感悟,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创设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本单元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析,选择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行出示词语,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然后运用这一方法去理解文言字词,同时感受汉语言从古至今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存在的联系,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例句中为什么把短的时间形容很漫长,为什么把长的时间形容很短暂,然后得出结论,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感觉时间很慢或很快的内心体验,再仿照着例句写一写。运用这种方法表达内心感受,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试着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学着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
2.了解并积累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板块一 梳理方法,学会修改
师:大家对叶圣陶老先生都很熟悉,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留心观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老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活动一: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第91页的例文,看看叶圣陶先生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一边读一边作批注,进行分类,然后小组内交流,完成以下表格。
错误原因 修改方法 修改效果
用词不当 使用改正符号修改使用不当的词语 用词恰当、贴切
句子不通顺 使用对调符号调整语序 语句通顺、连贯
句子太长 综合使用修改符号将长句子改成短句子 表意清楚、明白
语句重复唆 使用删除符号删除多余词句 语言简洁、干净
语句表达不完整 综合使用修改符号增加一些词句 表意准确、完整
有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使用改正符号改正错别字,使用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修改标点符号 用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
分段不当 使用接排符号将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合并 段落衔接紧凑、自然
(学生自读例文,作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叶圣陶先生除了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如“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使用词更加恰当、贴切外,还修改了哪些方面?
生:使用对调符号调整语序,如“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这句,使句子通顺、连贯。
生: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这样综合使用修改符号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不但表意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生:用删除符号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这句话显得啰唆,叶圣陶先生删去多余的部分,改为“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再如,“他挺直了腰板”“‘留了影’了”“画了起来”中,“了”字显得啰唆,叶圣陶先生都删去了。
生:综合使用修改符号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叶圣陶先生把“上课了”改为“上课铃一响”。因为“上课了”可以理解成刚上课或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改为“上课铃一响”,意思就清楚明白了。再如,“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中,叶圣陶先生加上“走进教室,”,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生:使用改正符号修改错别字,如作文中“象开玩笑似的说”将“像”写成“象”。
生:使用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修改标点符号,如,“说不定真是个复员军人呢!”这句话末尾不能用叹号,叶圣陶先生把它改为句号。
生:还有一些分段不当的问题,叶圣陶先生使用接排符号将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了,使段落衔接更紧凑,更自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面的表格大家都知道答案了吧!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如何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在修改作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修改错别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及标点符号;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删去重复啰唆的语句;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让语意更清楚;增添语句,使句意更准确;合理划分段落。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修改后的作文,然后说说你的感受。(生自由读修改后的作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修改后的文章语言更加准确,意义更加连贯,条理也更加清晰。
生:我们要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时仔细、认真、规范的态度。
师:说得好,课后,我们要像叶圣陶先生那样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板书:仔细读文 规范修改)
板块二 了解别称,感受趣味
师:古人称年龄时,有时不用数字,而是用其他的一些称谓来表示,这种称谓大多有典故出处,并沿用至今。(板书:年龄别称)大家课前搜集了“日积月累”中关于不同年龄段别称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来展示交流。(出示课前预学单)
生:我来说“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有香气。“豆蔻年华”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其中的“十三余”说的就是十三四岁。诗人用豆蔻描绘出少女的可爱、灵动。
生:及笄,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头发梳拢起来,绾成一个髻,插上一种叫作“笄”的首饰,这被称为“笄礼”,“及笄”由此而来。
师:请同学们标注“笄”的读音jī。
生:“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一种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一般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之义,所以应读作ɡ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师:这里的“冠”表示动作,所以读四声,请同学们注好拼音。
生:“而立”“不惑”都源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指人到了三十岁,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自立于世。“不惑”指人到四十岁,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不少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常常感到疑惑。
师:你把“而立”和“不惑”解释得很清楚,非常棒。
生: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生:“古稀”源自唐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限制,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古稀”是七十岁的代称。
生:“期颐”被用来称百岁之人。这个词语源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古人认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而此时,百岁之人的生活起居需人供养或照顾,故曰“颐”。
师:大家课前搜集资料的工作完成得不错,下面请齐读“日积月累”的内容。(生齐读)
师:大家还知道其他关于年龄的别称吗?
生:“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耋”指人七八十岁的年纪。
师:了解了这些词语的出处和释义后,我们还要学会运用。

活动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叔叔十九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虽刚及弱冠,就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重任。
B.小英雄雨来正值豆蔻年华,年纪虽小,但能沉着、机智地与敌人周旋。
C.期颐之年的杨振宁先生,依旧不辞辛劳地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着自己。
D.已近而立之年的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谁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这道题选B。因为“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雨来是男孩子。
师:回答得很正确,看来大家对年龄的别称掌握得不错,很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跟叶圣陶先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还积累了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相信大家一定收获满满。课后,希望大家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板书:积累运用)



1.对于学生而言,文章的修改过去总是停留于表面,难以入手。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修改文章的思路,并学会运用所学方法,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
2.“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这些称谓大多有典故出处,并沿用至今。我通过学习单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这些年龄别称的来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加深记忆,并通过对古代文化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设计意图
结合例文,以填表的形式梳理出叶圣陶先生所作的修改,感受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时仔细、认真、规范的态度,并学习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并能够大致了解其由来,再运用于生活情景中,深入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