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5.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3.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总结归纳 合作探究 读写结合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板块一 讨论交流,回顾方法
师: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子的无限悲痛,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上毅力惊人的刘伯承,更体会到了方志敏作为共产党员清贫的美德。大家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会人物内心的呢?
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回顾和梳理这种方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看看“交流平台”是如何列举课文示例来体现这一方法的。(生自由读,师指名回答。)
生:“交流平台”列举了《军神》一文中,刘伯承回答沃克医生的话,从刘伯承的语言描写中体现出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生:“交流平台”还列举了这一课中沃克医生一系列的神态变化,从中体现出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内心变化。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除了上述“交流平台”中列举的两个例子,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课文中其他印象深刻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人物内心的。(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指名回答。)
活动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语句,填写下表。
人物 课文原句 描写角度 人物内心
毛主席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 动作、神态 极度悲痛
生: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我从“站、仰、望”这几个动作,以及“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神态,感受到毛主席此时内心的极度悲痛。
生:《清贫》一文中“‘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这是方志敏对搜他身的国民党士兵说的话,从方志敏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志敏说话时虽然表情是“微笑”的,但他的内心却有着对国民党士兵的藐视与憎恨。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棒!现在请大家拓宽思路,结合学过的其他课文或课外读物,说说自己还从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生:以前学过的《牛和鹅》这篇课文中,文中写“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从“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的动作中,我体会到“我们”当时都非常害怕鹅。
师:很好!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我们除了从心理描写中直接感受外,还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外在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物的特点,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人物。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要多运用这种方法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教师板书:表现人物的内心 动作、语言、神态)
板块二 运用方法,训练能力
师:阅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不仅能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还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接下来让我们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1题)
师:下面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个句子,并说说你从句子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生:(范读第一句)我从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等动作描写,体会到了毛主席当时因失去爱子之后极度悲痛的心情。
生:(范读第二句)我从“愤怒地注视”“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些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中,体会到黄继光的英勇无畏。
生:(范读第三句)我从“喉咙哽了一下”“停了一下”,称呼由“同志们”改成“孩子们”,这些对将军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体会到将军当时内心的感动。
师: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就能体会人物的内心。那在写文章时,如果要描写人物的内心,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写。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下面一种情景,先完成思维导图,再连起来写一写。(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选择一种情景完成思维导图,再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仿写示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脚,一遍又一遍地看手表,不停地来回走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微风轻轻地吹动着片片树叶,可此时爸爸无心看风景,似乎周围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心烦气躁。只见他眉头紧蹙,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师:我们以“焦急地等人”这种情景为例,想一想:在“焦急地等人”这一情景中,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是怎样的?(指生说)
生:神态肯定是眉头紧蹙,因为内心很焦急。可能因为焦急而跺着脚或不断看手表、来回走动。可能嘴巴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师:嗯,分析得很棒,谁来把上述要素组合起来说一段话?
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脚,一遍又一遍地看手表,不停地来回走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微风轻轻地吹动着片片树叶,可此时爸爸无心看风景,似乎周围的一切都让他心烦气躁。只见他眉头紧蹙,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师:很好!你在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时还加入了对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爸爸等人时内心的焦急。
师:接下来我们从剩下的两个情景中选一个,也尝试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一写。(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互相修改评价,并推选出最好的习作待会在全班分享。(组内交流、评选。)
师:下面请小组里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我选择的情景是“期待落空”。门铃响了,妮妮一个箭步跑去开门,看到是妈妈,她大喊:“太棒啦!妈妈回来啦!”妮妮围着站在门口的妈妈转了一圈,发现妈妈两手空空,并没有带着她想要的玩具回来。她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红着眼,低着头,走回房间,接着房间里传来了呜呜的哭声……
生:我选择的情景是“久别重逢”。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开门看到是我和妈妈,“好呀!好呀!”地连声喊着,高兴得语无伦次。她欢喜地拉着我们进门,又连声责怪道:“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你们呀!家里都没准备什么菜,真是的!”她搂着我和妈妈问道:“你们饿不饿?我给你们弄吃的。”说完也不舍得放下搂着我们的双手,只是开心地把我们看了又看。
师:这几位同学都写得非常棒,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人物的内心,将人物期待落空时的失落与难过,以及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激动刻画得栩栩如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能熟练地运用这种写法来刻画人物,将人物塑造得鲜活、生动。
板块三 运用方法,训练表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怎样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那大家再看看下面的两个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样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2题)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这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指名回答。)
生:第一个例句写沃克医生做过成千上万次的手术,在手术台上,他一向从容镇定。但这次给刘伯承做右眼球摘除手术,第一次面对不用麻醉剂的病人,沃克医生紧张得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
生:第二个例句写“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到难受。
师:很好,读完这两个例句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例句都是先写一个人平时的表现,后写这个人此刻不寻常的表现,并运用“一向……这次……”“平时……可是……”等句式将前后紧密联系起来。下面请大家对比着读下面两组句子,读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手术台上,沃克医生双手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两组句子中上面的句子表达的效果更好。
师:为什么你们觉得上面的句子表达的效果更好?是因为上面的句子在写人物时比下面的句子多写了什么?
生:上面的句子多写了人物平时的表现。第一组中第一个例句把沃克医生平时的从容镇定与此时的紧张进行对比,体现出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不愧是军神!第二组中第一个例句则是把“我”平时对不顺心的事都一笑而过与“我”对这件事难以释然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严重,太难以接受了!
师:说得很好。仔细读两组句子,我们会发现两组句子中,上面的例句都以人物平时的表现作铺垫,重点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更能突显此刻人物表现的特别之处。下面请同学们照样子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参照课本的例句,写一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
1.平时,妹妹一放学回到家,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可是今天__她却沉默地走进自己的房间,自觉地开始写起作业来。__
2.奶奶平时一向低调、朴素,今天__却穿得如此“张扬”。水蓝色的长裙上点缀的亮片,在阳光下直晃人的眼,高高盘起的发辫上还簪着一朵红花。__原来,奶奶参加的老年人舞蹈社今天要上台演出啦!
(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回答,出示预设答案相机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可以通过对比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教师板书: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大家注意在今后的习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并通过“词句段运用”将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巩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
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的内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之后,再用填空的形式示范表达,有利于给初学者一个借鉴,帮助他们掌握这一表达形式。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2.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块一 书写提示,学习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语文园地》。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大家觉得写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教材“书写提示”中的书法作品)
生:写得非常漂亮,看着非常舒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范书写整篇文章。请同学们说说,我们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写字的姿势很重要。
师:对,书写时我们要注意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下面请同学们摆好写字姿势。(学生摆正姿势)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握笔的姿势也很重要。
师:谁能来示范一下?
生:(执笔示范)一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握腕灵活。
师:你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字的书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生: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尽量相等,间隔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生:每行字要写在横格线的中间偏下的位置,点号不顶格书写。
生:标题和作者占起首两行并各自居中,每段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
师:钢笔书法在运笔方法上,相对毛笔书法要简单得多。毛笔书法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等,并且要求手臂、手腕同时用力。而钢笔书法只要在起笔的时候稍微下按,收笔稍微停顿就可以了。运笔的关键在于运腕。同学们可以看视频中的运笔示范。(课件播放钢笔书法范写视频)大家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1.虚实关系。也就是运笔的轻、重、快、慢等相结合,线条的提按是表现书法笔画的重要因素。
2.力度和节奏。书写时的力度和节奏都会影响笔画的粗细,注意笔画该写粗时力道要重,节奏放缓,笔画写细时则相反。只有通过对每个字的笔画的节奏感的把握,写出来的字才能有力度。
3.巧与捷。钢笔字笔画本身比较纤细,因而笔触变化不宜因动作过大而显得生硬。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指名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中抄写一遍《帆》。(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活动一:抄写硬笔书法作品《帆》,同桌之间相互评价,指出优缺点。
优点:画“____”部分写得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画“ ”部分需要改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抄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抄写完了吧,刚刚大家在抄写时老师注意到这一组同学写字的姿势都非常正确,而且态度认真,格式正确。下面就请他们这组同学先给我们展示一下他们的书法作品。(师投影学生作品,学生点评。)
师: (课件出示待改进的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写得好不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
生:书写格式正确,但我觉得字距不够均匀,显得很挤。
生:我看到写错的地方被涂抹了,看上去整幅作品不整洁。
师:你们说得很好。钢笔书法作品书写时首先要以轻巧灵秀为前提。钢笔字字形较小,笔画精短,行笔过程中不宜有过多的波折,以挺秀、洒脱、明快为佳。因此,用笔快速、简捷也是钢笔书法作品的显著特征。俗话说:“见字如见人。”一手好的钢笔字能给见到我们字的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要多花时间练习钢笔字。
板块二 回顾学法,积累古诗
师:学完硬笔书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里的两首唐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注意划分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带拼音和停顿符号的这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对于这两首唐诗的作者——王之涣和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们还记得我们分别学过他们写的什么诗吗?, 我们学过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和《望天门山》。
生:我们学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下面请同学们填写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出示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活动二:走近作者。
1.王之涣(688—742),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以善于描写__边塞__风光著称。他的这类诗因意境雄浑、大气磅礴而被广为传颂,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__青莲居士__。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豪放飘逸,代表作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师:谁来介绍这两位诗人呢?(指生回答,相机出示答案并指导。)
师:看来大家对两位诗人都很了解呢。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请同学们齐读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教师板书:凉州词 边塞诗)
师:“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就学过一首《凉州词》,它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
生:王翰。
师:请同学们背一背。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同学们都记得很牢呀,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读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出示课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二二三”的节奏来朗读。请一位同学来示范朗读一遍。(指名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万仞山”的“仞”读rèn;“羌笛”的“羌”读qiānɡ。朗读时注意要发准这两个字的音。
师:你提醒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好诗的节奏和字音。(生自由读)
师: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来表达你们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们会想到哪个词语?
生: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师: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领悟呢?刚刚我们反复地读了这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看课件。
羌笛:边塞流行的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怨:这里指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指《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度:通过,跨越。
师:同学们能结合这些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放眼望去,黄河远上天际,一座孤城耸立在万仞高的山脚下。何必用羌笛吹着哀怨的《折杨柳》的曲子呢?春风从来就吹不到玉门关一带。
师:解释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刚讲解的诗句意思,边想象画面边朗读全诗。(学生齐读)
师: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课件出示玉门关的图片或视频)
师:那奔腾的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霄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大地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矗立其间,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在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将士们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一起领悟将士们的情怀。(学生齐读)
师:将士们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折杨柳》除了是古代一种歌曲,“杨柳”在古代还有另一层意思,大家知道吗?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将士们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乐曲《折杨柳》。请同学们一起读后面两句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戍边的将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在这催人心碎的乐曲中告别亲人,踏上征途。可荒野塞外却没有一点点春风拂过,就像没有人关心塞外的将士们,给予他们温暖一样。
师:很好。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春风,实则讽喻朝廷不关心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请同学们带着对整首诗的理解,边读边记忆。(学生边读边背)
板块三 运用学法,积累古诗
师: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说说从诗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齐读,教师指名回答。)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教师板书: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来送别孟浩然。
师:很好。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为什么这么有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下面谁来给我们示范朗读一遍古诗?(指名读)
师:你能说说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我是用“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古诗的,朗读时要注意读好“黄鹤楼、广陵、孤帆”等词语的读音。
师: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齐读这首古诗。(学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
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广陵: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一带。
之:到,去。 故人:旧交,好朋友。
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色。 碧空尽:(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尽头。
唯:只,仅。
师:谁能结合上面的解释说一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生:老友在西边的黄鹤楼与我告别,在春景绚烂的三月顺流而下去往扬州。他乘坐的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尽头,只看到浩荡的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
师:说得很好。诗中哪几句描写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生:诗的前两句描写孟浩然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师: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学生接读)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学生接读)下扬州。
师: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
生:因为三月是百花盛开的时候,春景十分漂亮。
师:学古诗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大家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带着愉快与向往的心情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齐读,教师指名回答。)
生: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诗人李白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往扬州。
师:就这样,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遥望,他在看什么啊?
生:孤帆。
师: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呀。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所以他才说“孤帆”。
生:因为李白的心里此时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学生齐读)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尽”指什么?
生: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尽头。
师:那么不尽的是什么?
生: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他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谊也是深厚不变的;今日远去,何时能再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师:帆远去了可情未尽,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绵绵不绝的深情。请同学们边读边背诵整首诗。(学生边读边背)
师:假如古人有朋友圈,诗人李白送别朋友孟浩然后,打算发一则朋友圈祝福孟浩然,他会写些什么呢?(出示第2课时课末固学单)同学们可以交流讨论。
假如你是李白,友人孟浩然即将去往广陵,你送别孟浩然后打算发一则朋友圈祝福他。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借助诗人的资料和古诗内容发挥想象。
发布者 李白 发布时间 三月
发布地点 湖北武汉黄鹤楼
发布内容 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我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不能够。祝你此去一路平安。
点赞者(其他朋友) 孟浩然、杜甫、王维、王昌龄
评论区内容 孟浩然:期待我们重聚的日子!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相机指导。)
1.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激发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背诵、积累古诗的目的。
2.本次“日积月累”增加了一首古诗,时间上比较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朗读频率较低,培养学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儿草草收场的感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导学生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并展示作品成果,激发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回忆两位诗人的生平。借助四上学过的王翰的《凉州词》引出王之涣的《凉州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背诵、积累古诗的目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想象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背诵、积累古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