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法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3.过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古诗。
板块二 学习古诗,品味诗意
活动1 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1.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怎样理解“从军行”呢?(课件出示: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课件出示《从军行》,并划分节奏。)
活动2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1.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诗意)
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及地名。(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4.介绍出现的地名:
课件展示: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语。
6.导学: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
(1)交流理解前两句诗:
课件展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指导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小组合作交流)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7.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悲壮、开阔、迷蒙之感。
活动3 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依据学生回答,齐读诗句。
课件展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黄沙早已磨破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字词去理解诗句,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5.引读: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是——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6.配乐朗读,背诵。
操作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
板块三 迁移运用,自主品悟
活动1 自主学习,朗读理解
1.过渡: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我们先走进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展示:(1)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
(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
(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小组合作展开学习,交流自学收获。
活动2 展示朗读,汇报成果
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课件出示这首古诗)
(1)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
(2)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
(3)指导多音字“裳”: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服装,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ánɡ。
2.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回头看。
青春:指春天。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妻子:妻子和孩子
涕:眼泪。
须:应当。
便:就。
3.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补充。(课件出示诗意)
活动3 想象画面,感悟情感
1.过渡: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这个词语是什么?(板书:喜欲狂。)
3.默读古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课件展示:“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了这喜极而泣、悲喜交加的真实表现。
(2)“漫卷”的狂喜。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体会作者和与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
(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和谁“作伴”?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这里说的是诗人一家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
(3)学生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
5.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思考: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拓展《彭衙行》片段,并交流理解。)
课件展示: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操作指导:本诗篇幅较长,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
板块四 练习背诵,总结方法
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
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3.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复习: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2.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课件展示:陆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生于国难深重的年代,为官期间,他始终主张抗金,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多次被罢官,但他依然初心不改。65岁时,他罢官回到家乡山阴,却依然盼望收复失地,直到85岁,他含恨病逝。
操作指导: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古诗情感作好铺垫。
板块二 读懂古诗,了解大意
活动1 读准节奏,理解诗题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2.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诗的题目很长,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展示: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4.介绍背景资料: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活动2 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生读,师强调“仞”“摩”的读音。
2.指导书写。课件出示书写动漫。
“仞”: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岳”:第一笔是平撇。
“摩”:被包围部分的下边是“手”,注意整个字的平衡。
“遗”:先写“贵”,再写“辶”。
3.生练习书写,并交流评价书写成果。
活动3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用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
(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2)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同桌互相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大体了解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体会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南望王师”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操作指导:教学之初,学生自读古诗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板块三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活动1 细读诗句,想象画面
1.过渡: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2.引导学生透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一边读前两句诗,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①抓住关键词“三万里”“五千仞”。(“三万里”与“五千仞”都是虚数,并不是实指。“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形容很高。)(课件出示此内容)
②通过“三万里”“五千仞”感受夸张的写作手法。
③体会“入”“摩”二字的巧妙使用。(“入”“摩”二字,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生威。)
④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的气势。
(3)课件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借助图片,丰富情感。
(4)引读: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你读出黄河的奔流不息——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请你读出华山雄伟巍峨的气势——
生: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小结: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如同走进诗的世界,欣赏着诗人用心、用情描绘的画面。
3.引导学生透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4.过渡: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呈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关注“泪尽”。作者联想到那眼泪流到了哪种程度?
(2)关注“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望”的是什么?仅仅是他们在期盼吗?
(3)关注“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沦陷六十多年了。)
(4)关注“胡尘”。
①这“胡尘”仅仅是灰尘吗?(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课件出示“胡尘”的含义)
②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播放音乐):金兵横行,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原宋朝百姓的身上。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你心里的感受。
(5)引读:
师:一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许多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小结:抓住关键字词,联系背景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活动2 结合画面,练习背诵
1.结合诗题和插图,自主练习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指导学生背出诗人的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之情。
3.配乐背诵。
活动3 结合诗句,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学生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填写表格。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题目 表达的情感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全班交流,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操作指导: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拓展阅读,感受情怀
1.过渡:学习古诗,其实是在走近诗人,了解历史,体会情感。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
2.拓展阅读:课件出示《示儿》,请学生自读古诗,联系写作背景,试着理解诗意。
3.圈一圈,画一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4.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汇报,从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示儿》中的悲叹。(引导学生抓住“悲”字,体会诗人借无限的牵挂,表达心中的无奈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小结:陆游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南宋统一,但直到临死的时候他也没等到那一刻,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导朗读)
5.总结: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这些爱国诗反映了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
操作指导:拓展《示儿》,在体会陆游爱国诗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的一腔爱国之情。同时,在爱国组诗中,要练习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情感,承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迁移。在学习《从军行》时,引领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等。掌握方法后,学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令人最欣慰的地方。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古诗的快乐。
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在朗读《从军行》时,前两句诗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读后两句诗时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在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前两句诗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诗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诗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
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感受到诗句中流露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出诗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