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

10 竹节人【教案】

编号ID:238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27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
第三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这是本套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课文编排
  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以杨绛先生的读书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为人文主题,安排了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竹节人》和《宇宙生命之谜》是精读课文。《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有目的地阅读”。“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教材上的例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想想自己觉得生活美好在哪里,是什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那么美好的。教会学生列简单的提纲,写的时候根据自己所列的几点,把原因写具体。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能正确读写26个字和38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学习伙伴的提示和旁批与同学交流阅读方法。
3.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4.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会写26个字,会写38个词语。
2.朗诵并背诵《春日》。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 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 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
2. 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言。
3.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4.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有效阅读。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范锡林的散文集《竹节人》、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
2.实践活动:
(1)老玩具知多少。
(2)故宫小导游。





课  题 10 竹节人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竹节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和传承竹节人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通过策略引领对文章的理解。在研读课文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读,仔细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童真童趣。
思维能力:迁移写法,联系生活,选择一个入迷的情境进行小练笔。
审美创造: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前解析】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关注词语运用:作者精心布局了搏斗竹节人的几个有趣情景的顺序,用“有趣”的语言使语言的形式与情感表达高度统一。作者的叙述语言随着搏斗的升级而热度递增。开始斗竹节人的时候,虽然也在抒情但还是有所节制,比如“不知疲倦”,“神气”等,紧接着到了“大呼胜利”,流露出童心未泯的真性情。
关注阅读策略: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教学目标】
1.会写“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
1.教师播放竹节人打斗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从竹节人打斗视频中体会到的乐趣。
3.揭示课题《竹节人》,板书课题:竹节人,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竹节人打斗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竹节人以及什么是斗竹节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明确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4)教师提出要求: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5)出示词语:
风靡  豁开  叉腿  卡住  疙瘩  疲倦  冰棍  跺脚  橡皮  沮丧  抽屉  一绺  俨然  盔甲  金箍棒  偃月刀  窦尔敦
①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
②了解窦尔敦(出示课件6)
窦尔敦,河北省献县人,原名窦开山。他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豪侠。
(2)(出示课件7)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呆头呆脑  技高一筹  大步流星  暴露无遗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剑拔弩张  咋咋呼呼  虎视眈眈  鏖战犹酣  别出心裁
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明确别出心裁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3)(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跺”字的书写:足字旁的最后一提和“朵”的横画、撇画,要互相穿插,字才显得紧凑。
(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颓”字的书写:左半部分“秃”字最后一笔要变为横折提,避让右半部分的“页”。
(出示课件11)重点指导“裁”字的书写: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变为点。
3.明确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和没收竹节人。
教师板书:竹节人  玩竹节人  没收竹节人
三、明确学习任务及方法
(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问题: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取的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本课给我们布置了哪些阅读任务?
预设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预设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预设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教师提示方法:带着任务读课文,要一边读一边想:这一段与我要完成的任务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那就不用特别关注了;如果有,下一步则要仔细阅读。
四、完成任务1
(出示课件14)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1.明确任务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写玩具制作指南要知道材料、工具及制作步骤;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要知道玩这种玩具的动作及具体玩法。
2.找到相关段落(出示课件15)
(1)教师提出要求: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制作和玩法的相关段落,作上记号吧!
(2)学生快速读课文并标记相关段落。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3自然段写的是制作竹节人。
预设2:第8—19自然段写的是竹节人的玩法。
3.编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出示课件16)
(1)教师提出要求: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填写下表。

(2)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并填写表格。
(3)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写。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让竹节人的制作步骤更加清晰、直观。)
4.明确竹节人的玩法(出示课件17)
(1)教师提出要求:仔细阅读第8—19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补全竹节人的玩法。

(2)学生自主阅读第8—19自然段,并补全竹节人的玩法。
(3)汇报交流,补全竹节人的玩法。

(4)①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借助上面的图示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吗?
②学生根据总结玩法尝试教身边的同学玩竹节人。
五、课堂演练,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8、19)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0)
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找到对应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另外两个任务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1)
(1)对家人或朋友讲一讲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
(2)尝试动手制作竹节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够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出示课件23)
上节课我们围绕第一个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阅读了《竹节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剩下的两个任务来读这篇文章。
二、完成任务2
(出示课件24)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细读相关段落,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进行总结。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5)
预设1:第3、4自然段写了制作之乐。
预设2:第8—23自然段写了玩耍之乐。
2.感受制作之乐(出示课件26)
教师出示第3、4自然段内容,学生感受制作竹节人的乐趣。
预设:“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这句话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让我感受到制作竹节人充满乐趣。
3.感受玩耍之乐
(1)(出示课件27)教师提出要求:你从玩竹节人中体会到哪些乐趣呢?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竹节人的玩耍之乐,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①斗竹节人的乐趣(出示课件28)
预设:通过 “壮士模样”“威风凛凛”“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呆头呆脑”“挺着肚子净挨揍”等语句,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快乐与投入,这是斗竹节人的乐趣。
②装饰竹节人、给竹节人取名号的乐趣(出示课件29)
预设1: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称“齐天小圣”。
预设2: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是“金钩大王”。
预设3: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长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预设4:给竹节人黏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③围观斗竹节人的乐趣(出示课件30)
预设:从“一圈黑脑袋”“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入了迷”“伸”“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们”对斗竹节人的喜爱和关注,这些都是侧面描写。
教师总结:无论是制作还是玩耍,竹节人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教师板书:充满乐趣
三、完成任务3
(出示课件31)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①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讲好一个故事要明确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32)
预设1:第20—22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讲的是课上贪玩竹节人被没收。
预设2:第23—27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讲的是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预设3:第28、29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讲的是“我们”两手空空悄然离开。
2.感受文中的神态描写
(1)(出示课件33)教师提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画出描写老师和“我们”神情的词语。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34)
预设1: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有“怒气冲冲”“全神贯注”“忘乎所以”,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师的心情是由生气到开心的。
预设2: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有“沮丧”“悻悻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们”的心情是由沮丧到惊喜,最后变得释然。
3.尝试讲一讲这个故事(出示课件35)
教师提出要求: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预设:“我们”上课贪玩竹节人,老师非常生气,没收了我们的竹节人,“我们”很沮丧。下课后,“我们”希望能在老师的窗外找到竹节人,却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虽说最后两手空空悄然离开,但是“我们”的心情已经释然了。
四、总结阅读方法
1.(出示课件36)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今天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分别重点阅读了哪些内容?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37)预设1: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预设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预设3: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9)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2.拓展延伸:滚铁环(出示课件40、41)
六、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2、43)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4)
(1)带着自己的阅读目的再读《竹节人》。
(2)小练笔:写一写你喜欢的玩具给你带来的乐趣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呈现的三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要素。由于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所写内容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生活,孩子们很容易理解。通过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孩子们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同时,对课文内容有所理解,所以,课堂学习效果很好。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