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课文编排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会写“哉、巍”等15个生字和“谱写”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伯牙鼓琴》全文和《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2.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
3.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运用列提纲的方法完成“我的拿手好戏”,并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推荐阅读:《南通风筝》《高山流水》。
2.实践活动:
(1)寻访家乡艺术,为它做一张名片。
(2)读读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课 题 22 文言文二则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语言运用:感知文言文特点,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思维能力:《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
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前解析】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伯牙鼓琴》
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出示课件4)
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诗题。
二、了解文中人物(出示课件5)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吗?
预设:伯牙、锺子期。
教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
(2)教师出示人物介绍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7)教师出示词语:锺子期 少选 汤汤乎 复为鼓琴者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哉”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巍”字的书写: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
四、理解大意
1.教师提出要求:请结合注释内容,理解文章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内容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出示课件11)伯牙鼓琴
预设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
预设2:“鼓”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是伯牙弹琴的意思。
(2)(出示课件1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出示课件1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1:“志”的意思是心志,情志。
预设2:“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预设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预设4:“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像大山一样高俊。“巍巍”形容高大的样子。“若”的意思是像。
预设5: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4)(出示课件14)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1:“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
预设2:“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是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指的是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预设3: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水一样浩荡。”
(5)(出示课件15)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预设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预设2: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读一读(出示课件16)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根据节奏划分齐读本文。
(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和对文意的疏通,这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尝试先行,教师随后再指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正确读文,知道文章的意思之后,为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五、想象画面
1.(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听到了这样的曲子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出示课件18)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太山”“流水”的画面。
(1)(出示课件19)学生结合图片想象巍峨的高山、险峻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
(2)(出示课件20)学生结合图片想象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波涛汹涌的流水……
3.(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想象一下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子期能从我弹奏的乐曲中听出我心中的所想、所感,我真是太高兴了,子期真是我的知音啊。
六、交流对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1.(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板书:死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1)(出示课件23)我们从伯牙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呢?请结合“资料袋”,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2)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小组内交流感受。
(3)汇报交流
预设:因为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生不再鼓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七、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4)
1.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尝试背诵《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吧。
2.学生尝试背诵。
八、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6)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师板书:知音难觅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7)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设计意图: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通过引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再现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此外后世中也有许多文人留下了伯牙子期美好友谊的典故,出示资料袋可以让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伯牙子期友谊的感悟。)
九、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8、2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轴、锦、曝、矣”4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图画,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1)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名曲之美,这节课我们的课文与一幅名画有关,请同学们看。
(2)教师出示《斗牛图》,同学们共同欣赏。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2.了解题跋
题跋,即写在字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记事、考订的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名画导入,既让学生用眼睛看到文章中出现书画,又可以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32)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3)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句子的停顿。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34)教师出示词句:蜀中 以百数 拊掌大笑 尾搐入两股间 谬矣 曝书画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35)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出示课件36)重点指导“曝”字的书写: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
3.读一读(出示课件37)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根据节奏划分齐读本文。
四、理解大意
1.教师提出要求:请结合注释内容,理解文章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内容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出示课件38)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预设1:“处士”本指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预设2:“好”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3:“所宝”指的是所珍藏的(书画)
预设4:“数”的意思是计算。
预设5: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2)(出示课件39)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预设1:“《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预设2:“一轴”中的“轴”是量词。
预设3:“锦囊玉轴”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里的“轴”是名词。
预设4: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3)(出示课件40)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1:“曝”的意思是晒。
预设2:“拊掌”的意思是拍手。
预设3:“搐”的意思是抽缩。
预设4:“股”的意思是大腿。
预设5:“乃”的意思是却。
预设6:“掉”的意思是摆动,摇。
预设7:“然之”的意思是认为他说得对。
预设8: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4)(出示课件41)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预设1:“奴”是农民的意思。
预设2:“婢”是女佣的意思。
预设3: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五、分析人物
1.(出示课件4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预设1:“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教师板书:爱图 尤所爱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预设2:“曝书画”。
教师板书:曝图 曝书画
2.(出示课件43)教师提出要求:文中说“常以自随”,想象杜处士可能在什么时候带着《斗牛图》。
预设:因为喜欢,所以杜处士外出游玩时会随身带着《斗牛图》,常常拿出来与朋友一起欣赏;有可能睡觉时将《斗牛图》放在枕边,睡前打开欣赏一番。
3.(出示课件44)教师提出问题: 牧童见到《斗牛图》时有怎样的反应呢?
预设: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教师板书:笑图 牧童拊掌大笑
4.(出示课件45)教师提出问题:牧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预设:牧童每天放牛,知道斗牛时牛尾巴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么简单的问题画家却画错了。天真的牧童看到杜处士这么有文化的人居然把一幅错画当宝贝,便忍不住大笑。
5.(出示课件46)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牧童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牧童天真可爱,有什么说什么,敢于向权威挑战。
6.(出示课件47)教师提出问题: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是如何做的?
预设:“处士笑而然之。”
教师板书:处士笑而然之
7.(出示课件48)教师提出问题: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预设: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错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8.(出示课件49)教师提出问题: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六、补白想象
1.(出示课件50)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要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展开想象。
提示:想象杜处士随身携带这幅画的场景,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牧童看到这幅画“拊掌大笑”时的神态和话语……想象杜处士“笑而然之”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想象,小组内进行交流。
七、领悟主题(出示课件51)
教师提出问题:对于牧童笑指《斗牛图》一事,苏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预设: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凡事要多向行家请教,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
教师板书: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的结尾富有魅力,通过简短的八个字点出了故事的哲理,非常具有思辨性,课堂结束时,又将目光汇聚到结尾,既点明主题,又让学生领悟道理。)
八、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3)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4)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九、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5、5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7)
多读几遍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中包括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简洁典雅,字数都在百十来字,却包涵意境和人文之美,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值得细细品味。
文言文比白话文表述上更加隐晦,在理解文意上略显困难,因此需利用反复朗读的形式,开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门。
《伯牙鼓琴》一文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真挚,而文章却用极短的话语概括“知音”相遇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体会到“知音”的内涵,就需要用大量的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这才能达到理解课文内涵和感情的目的。在教学时,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流水”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丰富文章内容。除此之外,《伯牙鼓琴》并没有描写伯牙遇到锺子期的欣喜,却写了锺子期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然而笔墨甚少,这里引入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增加画面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己”。
《书戴嵩画牛》生动有趣,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讲故事。因此在疏通文意之后,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讲故事。文章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想象去丰富故事情节,杜处士爱画会有怎样的表现?牧童是怎样拊掌大笑的?杜处世笑而然之会有什么语言、动作和表情?教学时以这些内容为支点,充实丰富之后,再练习讲故事。并且讲故事的设计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原文,不漏情节将故事讲下来,第二层次是创设情境,切换主人公的身份,让学生带着想象讲故事。
“音乐之美”“书画之美”都与这个单元的“艺术之美”有关,“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艺术之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