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

11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

编号ID:253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3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11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尚”等12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1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学习“谜、尚、氧”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理论、类似、猜测”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宇宙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故事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磁场非常弱,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出话题并从理论上提出猜测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列出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太阳系中除地球和火星之外的六大行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主要讲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和研究。
第四部分(第9—10自然段):告诉我们太空有可能存在生命,但是还需要人类继续探索。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引导学生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这个“谜”。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课件出示)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明确:从理论上说——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2)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明确: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3)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预设: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400℃,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4)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生: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近距离观测。1975年——探测器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
生: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磁场非常弱,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较为著名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指出: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再加之学生进入高年级,理应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叶圣陶先生认为,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他提出了“教材是例子”的著名论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显然,我们应该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所以,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去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一是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二是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的科学术语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所以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不少图片、文字资料、小视频,也要求学生就不懂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地方搜集资料,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在课程安排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展开小讨论、小辩论,激发学生主动去课本上寻找答案。另外,本单元重在讲阅读策略,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阅读策略的教授,引导学生同学习第9课一样,也要就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本课虽然是说明文,但话题有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但正因为是说明文,也就要求教师做好备课,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积极提问而给不出恰当的回答。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