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充满了喜怒哀乐,映射出人间冷暖。畅游在这个精彩的天地里,那些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动人的情感总是那么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的魅力。去看一看肆虐的洪水中,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生命之桥;去看一看桑娜夫妇用爱心奏响一曲动人的赞歌;去看一看金色的鱼钩中闪耀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辉。品读小说,理解形象,感悟真情,总能给我们一些触动和启示。
本单元的三篇小说都有着出人意料而感人至深的情节,既体现了小说结构、语言上的魅力,也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也要感受小说语言的精彩。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桥
本文写了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赞扬了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支书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 2课时
穷人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德;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课时
金色的鱼钩 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熏陶。 1课时
口
语
交
际 请你支持我 学会有技巧地说服他人支持自己做某件事。 说服别人时,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要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1课时
习
作 笔尖流出的
故事 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创编故事时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要吸引人;写人物时注意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也很重要。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会借助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情节、环境描写等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设置的关系;感受古诗表达出的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日积月累 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快
乐
读
书
吧 笑与泪,
经历与成长 了解小说《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故事内容。 产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自主阅读小说;跟随小说中的主人公体验生活中或甜或苦的经历,感受人性的美好。 机动
13 桥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惊慌、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山洪暴发的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 嗓子 沙哑 揪出 瞪着 呻吟 废话
(2)词语分类学习。教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①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示例: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汉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汉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课件出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师生合作,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内容,教师朗读描写村民的内容。
2.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体会洪水之可怕
(1)学生交流谈感受。
预设:可从修辞角度、语言角度、形势的轻重缓急程度等方面来说。
交流后明确: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③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2)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明确: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文段,观察、想象、体验。
过渡: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一步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你拥我挤,想找出一条生路,却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桥。此时,你能想象出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1)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质疑思考:
①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救命桥、生命桥。)
②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是,它会变成死亡之桥。)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 (板书:老汉)。他在危急关头有何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汉?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老汉 具体表现 品质表现
神态
动作
语言
活动效果
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
(2)我看到一位 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学生上台填一填。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预设难句: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明确:“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明确: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话要说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一定不能慌乱,要让大家有序地过桥;雨啊,你快点停吧,洪水啊,你来得慢一点吧,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安全过桥吧!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思考:①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明确:“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②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
示例: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③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过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提示写法: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是用简短有力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节。
(1)学生默读第14—23自然段,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过渡: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指名读一读,一个读描写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一个读描写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前后对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明确:矛盾之处:老汉:揪——推
小伙子:瞪——推
思考:①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生: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3.理清关系,明白悬念。
(1)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结尾的特点。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2)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汉哪!
小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三、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写话训练,表达哀思。
过渡: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1)学生写作小片段。
(2)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互相交流。
预设:这里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
2.理解课题,深化主题。
过渡:老汉走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如果获救的乡亲们重建了这座桥,该如何为这座桥起个名字呢?说说你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1)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桥、父子桥、英雄桥、老汉桥、爱心桥……)
(2)教师结合“桥”的含义,进行评价和小结。
小结:老汉以自己的威信、高风亮节以及果断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拓展“桥”的广度,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特殊的“桥”。
示例:
山洪里,他们用臂膀营救了一个个围困的群众,他们是希望之桥!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暗的村庄,他们是光明之桥!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是生命之桥!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座座桥,铭记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交流收获,拓展提高。
(1)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2)以诗结课,再次触发学生对老汉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
呼——老汉!
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
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后阅读类似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很好的范文。因此,领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们在洪水来临时的惊慌表现,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说说,逐步深刻地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如学习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发现短句、比喻、夸张、拟人的好处;通过弄清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感受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同时,我还通过写话、说话训练,让学生深化认识,感受老汉的崇高品质,感受“桥”的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