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
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了不起的工艺品。那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那一段段婀娜多姿的舞蹈,那一篇篇雄奇飘逸的书法……,每一样无不展现出艺术的巨大魅力。
到生活中细细地品味艺术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美妙的《月光曲》中体会人间真情,在京剧舞台上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让我们一起到艺术的百花园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艺术的魅力,介绍了音乐、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艺术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歌颂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书戴嵩画牛》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2课时
月光曲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伟大音乐家的善良品格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体会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效果。 2课时
京剧趣谈 本文介绍了京剧表演中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我们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 了解京剧中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1课时
口
语
交
际 聊聊书法 聊聊与书法有关的话题。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1课时
习
作 我的拿手
好戏 写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学写习作提纲。 掌握习作提纲的写法;学会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结合自己的课堂笔记交流做笔记的好方法,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懂得生活中一些与戏曲有关的常用语,感受戏曲与生活的关联;阅读说明文字,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积累“亮相、行当、压轴”等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修改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日积月累 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预设: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结构梳理: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子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
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1.会写“锦、曝、矣”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5.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以及艺术家应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导语:《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明确:“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有一种说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上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总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 锦 囊 拊 搐 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处(chǔ)士好(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斗(dòu)牛
3.教师范读全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教师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生:“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生:“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课本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生:“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生:“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蕴含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示例:
生1: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2: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3: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杜处士却不因牧童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见杜处士的修养。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篇幅短小,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我的感觉是,《伯牙鼓琴》因句式较简单,且读来韵味悠长,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当堂背诵的效果也不错。而《书戴嵩画牛》故事虽然简单,但生僻字较多,字的用法也和现在出入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我对第二篇文言文在朗读上下的功夫更大,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通、读懂,在学习中也就不畏难了。虽然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体现了知音的可贵,一个体现了细心观察、向富有经验的人学习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了质疑、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都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你怎么看待伯牙断琴绝弦?斗牛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便能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结合起来,激发了他们讨论的热情。《书戴嵩画牛》一课便极适合讨论,一是它本身说的就是要结合实际观察,二是根据常识,戴嵩的画没错,但牧童说的话也没错,所以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在备课中,我也搜集了不少资料,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可以说,教学这一课也是我和学生共同学习新知的一课,这样的机会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