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先生。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鲁迅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1)组内共同整理归纳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
◆易读错的字:殡 唁 囫 囵 镊
◆需要理解的词语:追悼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碰壁 呻吟 饱经风霜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理解。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侄女。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明确:“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空行。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成了六个部分,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标题的方法: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②从文中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拟定的小标题必须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沉痛悼念谈 《水浒传》 笑谈“碰壁” 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提出疑问,勾画文中表明中心的句子。
过渡: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本文作者的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中是怎样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找到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各小组合作学习作者回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学习第一件事:谈《水浒传》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出示文字: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思考:①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后感觉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②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父送给“我”两本书,也是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阅读,多多阅读。
(3)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学习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1)请学生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读书找疑,圈画、批注、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各小组展开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4)各组汇报。抓住下面这些语句进行体会:“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恍然大悟”。
①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肯定不是,它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教师课件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③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思考: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示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5)体会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学习第三件事:燃放花筒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思考问题。
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塑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
(2)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交流示例:
生1: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可见他跟孩子们一起放花筒时是非常开心的。
生2:鲁迅先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严肃的,但从放花筒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
生3: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慈爱,给人的感觉既亲切又真实。
学习第四件事:救助车夫
过渡: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部分内容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先生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导,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提示:抓住“饱经风霜”“扶、夹、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抓住“按”“半天没动”等词语体会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提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2)学生交流: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交流示例:
生1: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
生2: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生3: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学习第五件事:关心女佣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共同做批注。
(2)朗读自己批注的语句,并谈一谈感受。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其含义及作用。(课件出示)
四、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1.学生假设身份,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你是那位黄包车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拓展阅读。
过渡: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
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
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
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
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
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
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
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鲁迅先生的经典诗作,与同学交流。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两点:
一、质疑并解答,教师加强点拨。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笑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做斗争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以及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今后,我要继续着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此外,答案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