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编号ID:282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7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4.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5.学习古诗词,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诵读古诗词,解决疑难字词。 课时安排 机动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采薇(节选)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把握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诗经》,解读诗题
1.引导学生了解《诗经》。
预设:教师出示《诗经》简介,学生齐读,抓住重点。
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其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2.释题。
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二、多样读诗,感悟诗韵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雨(yù)(这里用作动词)    霏(fēi)
◆读准多音字的音:
行(xínɡ)道迟迟             载(zài)渴载(zài)饥
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师生评价。
4.学生齐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
三、研读诗句,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把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
(2)学生分组讨论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示学生在表述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
读                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2.师生合作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里看出来的?(“杨柳依依”。)“依依”写出了杨柳怎样的特点?(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
(2)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去了哪里?
预设: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背景知识:《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这八句诗抒写了征夫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
明确:“昔”字表明这是征夫回想当年出征的情景,所以“我”去了战场。
(3)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依依不舍。)从哪里体会到的?(从“杨柳依依”中体会到的,在古代有离别之时折柳送别的做法。)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征夫归来时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今”。)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征夫归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描绘的是征夫在漫漫的归途中遭遇险阻,行路艰难;再加上行囊匮乏,又渴又饥,更是雪上加霜。)
(2)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眼前的困境又加深了“我”的忧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我”的心情?(“伤悲”。)
(2)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情?(征夫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在漫天飞雪中返回故乡,无尽的相思和沉重的焦虑萦绕在心头,归途中的饥渴让他倍感孤独和伤感。)
四、总结全诗,背诵积累
1.教师总结。
小结:《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表现了征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学生背诵古诗,激发学习《诗经》中经典篇目的兴趣。







2送元二使安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把握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送别》,激起学生学习送别诗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听完了《送别》这首歌,你们是否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是否感受到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学生自由发言。)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歌。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与好友元二分别时他的感受如何呢?
2.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教师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理解诗题的含义。
明确:①送,送别。②元二,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是王维的朋友。③使,出使。④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⑤送元二使安西,即送别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指名说一说王维的相关知识。
(3)介绍背景知识。(课件出示)
2.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
(1)注意结合诗句读准诗中的两个多音字。〔朝(zhāo)雨、更(ɡènɡ)〕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
预设:这首诗中的“浥”和“尽”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明确:浥,湿润,沾湿。   尽,喝完,喝尽。
3.反复朗读,读出诗味。
(1)学生先自读古诗,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共同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带着节奏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4)学生分组朗读古诗,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有节奏、有韵味。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情
1.品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感受送别景。
(1)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预设: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诗,说一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思考后交流。
明确:清晨一场小雨润湿尘土,尘土不再飞扬,到处是那么干净、清爽,空气是那么清新,天地是那么明朗。客舍外的一棵棵青翠的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绿得更加亮了,直晃人的眼。
(3)学生齐读诗句,体会写“柳”的作用。
(4)教师介绍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
明确: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字音相近,表示停留的意思。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这首诗中,诗人王维把柳写得如此美,透露了其对好友的留恋之情。
(5)教师小结前两句诗的作用。
小结: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暗中酝酿送别的气氛。次句紧承首句,为送别布景设色。这两句诗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2.品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送别情。
(1)齐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①指名说说自己读诗句后想象到的画面。
②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你感受到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引导学生了解元二此行路途遥远,体会诗人的担忧。
预设:安西距渭城路途遥远,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的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3)重点探究: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眼前之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想象元二西出阳关后无朋友相伴的情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扩大了古诗的内涵。
(4)教师小结后两句诗的作用。
小结: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送别,诗人既不刻画饮酒相送的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酒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也是劝慰友人旅途珍重、一路顺风。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饮了多杯,写出了诗人的盛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生共唱《阳关三叠》,感受曲中深情。
2.再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渭城景色的清新明朗和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3春夜喜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这首诗。
2.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体会古诗讲究炼字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领略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对较出名的诗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回顾有关诗人杜甫的知识,一方面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背景知识。(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从诗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从诗题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诗题中的关键字“喜”来理解其含义。
明确:“春夜喜雨”一方面点明了诗人写诗的时间(春夜)、描写的对象(雨),另一方面奠定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喜)。
2.练习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教师相机点拨。(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qián)入夜,润(rùn)物/细无声。野径(jìn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
(2)指名读诗,师生共同评价。
预设:正确地朗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3.齐读古诗,感悟诗意。
预设:这首诗意境开阔,以写景为主,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个别难理解的字词,可以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由教师补充解释。
4.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诗句,深入感悟
1.学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这场雨像是知道时节到了似的,正在这春天前来滋长草木。
(2)思考:为什么说这场雨是“好雨”?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好”来?
预设:以农谚引出理解。农谚说:“春雨贵如油。”说明了春雨对于自然万物的重要性。
2.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重点理解“潜”字,说说为什么用“潜”而不用“飘、洒、落”,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明确: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温柔地滋润大地万物。
(2)理解“潜”字。
预设:“潜”的学习要与“细无声”相结合:“潜”说明雨很细很小,很难让人察觉到。而且“潜”有“偷偷地,不想让人知道”的意思,说明春雨不想大张旗鼓,有心润物,无意讨好。所以它才选择了在夜晚,随风悄悄地来了。换成“飘、洒、落”等动词则显得太平淡,达不到这种效果。
3.指名读“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想象画面。
预设:这两句诗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来展开想象。
明确:诗句的意思: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可见。
描写的景物:“野径”“云”“江船”“火”。
(2)这两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表明景物特点的字词——“黑”和“明”,这里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4.学生齐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预设: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句,明白诗句的意思;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不是写实,而是诗人的猜想;最后重点理解“重”字,进一步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到了早上,那被春雨润泽而显得沉甸甸的花朵,恐怕就要铺满整个锦官城了。
(2)体会“重”字好在哪里。
明确:“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滋润之后,锦官城内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诗人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四、感悟情感,背诵积累
1.见诗如见面,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多以普通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被称为“诗史”。
2.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预设:学生练习朗读,把杜甫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3.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同桌互查。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表明诗人写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交代了呈送的对象——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3.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自学古诗,教师点拨难理解的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
译文示例:皇城中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远望去有一片青草之色,可近看却又看不出什么。一年中最美好的春色就在这早春了,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
4.作者是怎样写早春景色的?
预设:首先明确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其次分析写法的具体运用——这首诗咏早春,诗人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早春的草色与春末的满城烟柳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三、重点研读,赏析诗句
1.研读“天街小雨润如酥”。
(1)“天街小雨”有何特点?(滋润、细腻。)诗人是怎样表现出这一特点的?(运用新颖、传神的比喻,“润如酥”把小雨比作酥油,生动地表现了其滋润、细腻的特点。)
(2)这句诗中的“润”字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一个“润”字,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润”有滋润的意思,又有无声的隐含意思,表现出了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2.研读“草色遥看近却无”。
(1)学生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感受早春的小草的特点。
(2)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这句诗写春草初萌时,远看有一片极淡的绿意,但早春的草芽还很短小稀疏,凑近了看反而不明显。这一道若有若无的青色痕迹,充满了清新、恬淡的美感。
3.研读“最是一年春好处”。
朗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明确:这句诗直抒胸臆,赞美了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好的东西。
4.研读“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晚春时节。)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满”字写出了烟柳生长旺盛的特点,这是晚春时节才有的景致。)
(2)怎样理解“绝胜”?
预设: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绝胜”是远远胜过的意思,诗人说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绝胜暮春“烟柳满皇都”的景致,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预设:这首小诗,诗人只用寥寥数字就将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为远胜于暮春时节的“烟柳满皇都”的绝妙景致。刻画细腻,语言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以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背诵古诗。


5江上渔者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4.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悯农(其二)》一诗,引出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对《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原诗。)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的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古诗。(教师板书诗题:江上渔者。)
二、理解诗题,初步感知
1.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江上”点明了地点,“渔者”即打鱼的人,合起来就是“在江上打鱼的人”的意思。
2.简介作者。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苏州南城人。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喜好弹琴、读书,擅长创作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课件出示)
5.指名朗读诗歌。
预设: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帮忙指正。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
1.解词连句知大意。
(1)教师出示补充注释。(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译文示例: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2.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交流示例:
生1:渔民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才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在江中打鱼的。
生2: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鲈鱼捕捉不易,渔民的生活很艰辛。
3.教师小结。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表达了诗人鲜明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泊船瓜洲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采用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表达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离开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今天,我们一起品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怀。
2.出示诗题,齐读诗题,释题。
预设:学生结合注释可以弄明白“瓜洲”其实是一个地名,理解诗题的难点在“泊”字上。“泊”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动词,是“停泊”的意思,应读“bó”。(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临川先生文集》等。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把古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节奏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指名读,齐读。
预设:读古诗,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准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
5.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京口和瓜洲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乡呢?
三、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课件出示)
(1)结合诗意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
预设:引导学生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揣摩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这样更容易弄清楚三地的位置关系。
(2)这两句诗哪一句是写诗人所见?诗人看见了什么?
明确:“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
(3)诗人由眼前所见之景想到了什么?
明确:“钟山只隔数重山”写的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京口与瓜洲只隔一条江想到家乡所在的钟山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
(4)你从“一水间”“只隔”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实际距离并不如诗人所说的非常近,但是在诗人的心中,京口与瓜洲只有“一水间”,钟山与瓜洲也“只隔数重山”,这就缩短了三地之间的心理距离,仿佛近在咫尺。从中能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及归心似箭的心情。
2.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
(1)如何理解“又”字?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诗意来感悟“又”字中蕴含的诗人企盼早日回到故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绿”字的妙处。
预设:教师补充介绍——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明确:“绿”是“吹绿”的意思。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具有代表性的色彩, 更写出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风都带有了人的情感,极富表现力。
3.学习“明月何时照我还”。
预设:理解这句诗前,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出来的。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
(1)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说一说借写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四、升华情感,背诵积累
1.教师总结。
小结:思乡之情像一首委婉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也会离开家乡,也会有乡愁,到那时,一定更能理解诗人的那种“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2.熟读成诵,再次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7游园不值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题,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出诗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或者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在书上读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游园不值》。(教师板书诗题:游园不值。)
2.学生读诗题,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借助注释理解“不值”。(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人。)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示例: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3.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去游园呢?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清逸,龙泉人,宋代诗人。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写景尤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认认真真读两遍。(课件出示)
(2)指名读、比赛读、同桌之间检测读。
2.借助注释,和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将学习成果和同学分享,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可补充,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
三、研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学生汇报。
难理解的字词:
[印]痕迹,这里作动词,踏坏。
[苍苔]绿色的苔藓,丛生于人迹罕至的潮湿处。
诗意示例: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
(2)教师质疑思考:诗人轻轻地敲着柴门,可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预设: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大概是因为园主人爱惜这里的景物,不想让我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里的青苔,所以不愿开门迎接我。
2.学习后两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学生汇报。
诗意示例:可是满园子的春色却不是一道门能够关住的,正有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2)教师补充解释疑难词语。
[红杏]早春二月开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出示相关图片)
3.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
4.诗人来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却遇到了什么?(学生答:青苔和红杏。) 带着这份意外之喜再读一读诗歌吧。
四、深入诗境,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品一品诗中哪些字眼包含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春景的喜爱之情。
预设:学会读诗句,找出相关字眼,先与同学交流讨论,再在班级汇报。
示例:(1)“怜”。有怜惜、舍不得之意,这里是诗人对园主人的猜想,体现出了诗人对园内春景的喜爱之情。(2)“关、出”。“关”的结果是“关不住”“出墙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色满园”“春意盎然”,能让人感受到春天里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游园不值的心理变化。
预设:诗人满怀喜悦的心情去园中赏景,却因为没有遇到园主人不能进去,此时心情难免有些失望、扫兴;但当诗人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使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
3.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寓意。
(1)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明确: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联想,使读者受到启发。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发。(课件出示)
示例:“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们必能冲破所有的束缚,蓬勃发展。
五、总结全诗,背诵积累
1.教师总结。
小结: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景中含情,景中寓理,这是叶绍翁的这首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2.朗读古诗,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3.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毕业时离别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送别词的兴趣。
2.板书题目,齐读,解题。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课件出示)
明确:在这首词中,词牌名“卜算子”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题。鲍浩然,词人的朋友。之,往,去。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3.简介作者。
王观  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代词人。其词才思新颖,用语巧妙,不落俗套。其代表作品有《临江仙·离怀》《红芍药》等。
二、初读词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生难字预设:卜(bǔ)算子    鲍(bào)浩然
2.听音频范读,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指名读,读流利,读出节奏,师生共同评价。
4.齐读,边读边思考词的大意。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学生读词的前两句,借助注释了解词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预设:词的上阕描写的景物有“水”和“山”,水的特点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的特点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水和山的优美姿态。
2.学生读词的三四句,了解行人的去向。
预设:这两句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交代了行人的去向。理解这两句词的难点在“眉眼盈盈处”,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的上阕的意思。
示例: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
4.学生自由朗读词的下阕,与同桌交流词的意思。
预设:词的下阕理解起来较为容易,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来理解词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难,纠正理解不当之处。
5.学生展示交流成果,说说词的下阕的意思。
示例: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学生齐读词句,根据对词句的理解,想象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中有画,读了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读了这两句词后的感受。
示例:词人运用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3)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写景的目的。
预设:“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景的目的是抒情。这两句词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的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满含着惜别的情意。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眉眼盈盈处”。
预设:这是理解本首词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会局限于字面的含义,不能结合词句内容来深入理解,教师要重点点拨。
明确:“眉眼盈盈处”既是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山水灵秀的浙东,同时也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妙绝伦。
(2)体会词人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样写极富人情味,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巧妙地表达出了惜别深情。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这两句所写的内容与上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句由写景转而叙事,正面点明送别。
(2)词人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朋友,此时,词人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才始送”“又送”的递进把词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描摹得更加深刻动人。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指名读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词与下阕的前两句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预设:这两句词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不写离别的愁苦,而写对远去的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嘱托,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2)理解“和春住”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友人真诚的祝愿,希望友人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替代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背诵诗词,同桌相互检查。
2.引导学生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比较朗读,体会其中的深情。


9浣 溪 沙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背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4.感悟词中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5.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导语:古诗有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这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时光的流逝的呢?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从中寻找答案。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解题。
明确:“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音节明快,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宋代文坛领袖,多才多艺,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4.教师简单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课件出示)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学生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读懂词句的意思。
预设:同桌合作学习,一人读词句,另一人说出词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实在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
词意示例: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5.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齐读本首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三、赏析词句,体悟情感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预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这是词前小序,点明了写作词的缘由;接着引导学生读一读,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指名读,获取关键信息。
明确:交代地点——蕲水;交代事件——游清泉寺;简单介绍环境——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2)引导学生思考词前小序的作用。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1)齐读词句,找出表明时间的字词,说一说词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明确:“兰芽”点明时间,春天里兰草发芽。
(2)齐读词句,圈出词句中的景物,说一说这两句词描绘了哪些画面。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这三幅画面。
(3)这些画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兰草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一尘不染;黄昏时,萧萧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4)反复朗读,说一说这些画面渲染出了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渲染出了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景。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指名读“谁道人生无再少”,说一说这个问句的类型及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词人以诘问引出自己的感慨,增强了气势。
(2)指名读“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合作探究其含义。
预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流一般是向东流。而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这让苏轼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3)齐读“休将白发唱黄鸡”,借助资料理解其含义。
①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唱黄鸡”的意义。
白居易诗云: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意思是说人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老去的。白居易借这两种常见的现象来感叹时光的流逝,充满了哀伤低沉的情绪。
②引导学生明白苏轼在这首词中是反用其意。
预设:“休将”即“不要用”的意思,表明了苏轼对“白发唱黄鸡”的态度。苏轼不同意白居易的话,认为人即使到了老年,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飞逝,这充分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
小结:苏轼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定,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精神,是苏轼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升华情感,背诵积累
1.总结、感悟,深化认识。
小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启迪我们要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2.背诵全词。



10清 平 乐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积累背诵。
3.发挥想象,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导语:春天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面对逝去的美景,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惜春、惜时的感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了解词牌名。
明确:“清平乐(yuè)”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命名,又名“清平乐令”,是小令的一种。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音准确认读“啭”,借助工具书读准“蔷薇”的读音。
2.学生听音频示范朗读,画出朗读节奏,通读全词。
节奏示例: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与同桌交流。
词意示例: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5.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清本首词的线索。
明确:线索——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无人能解)。
6.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词人是如何寻春的,体会词人惜春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赏析词句
1.自行寻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指名读词句,思考:词人发出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词的首句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疑问: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
(2)齐读词句,结合对词句的理解,分析这两句词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归”和“无行路”本是人的动作,词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寂寞”一词,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
提示:词人因春天消逝得无影无踪而感到寂寞,从中能体会到词人惜春、伤春之情。
(4)教师总结,板书: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
2.请人唤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引导学生从“若”字认识到这两句词描写的内容是词人的设想。
(2)这两句词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句词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充满天真、浪漫的情趣。
(3)从词人“唤取归来同住”的行为中,你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受到词人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4)教师总结,板书:唤春(归来住)。
3.询问黄鹂——“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1)指名读“春无踪迹谁知”,体会情感。
明确:“春无踪迹谁知”紧承上文而来,以反问句强调没有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春无踪迹”四个字铿锵有力,写尽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
(2)词人为什么又去追问黄鹂?
明确: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已经到了极致,竟还天真地想到了要找鸟儿来问一问。
(3)教师总结,板书:问春(知踪迹)。
4.无人能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词人从黄鹂那里得到答案了吗?
预设:黄鹂用清脆婉转的歌声回答词人,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呢? 留给词人的只是满腹的焦急。
(2)如何理解“因风吹过蔷薇”?词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黄鹂的动态,似乎也写出了词人的目光追随着鸟儿越过蔷薇远去。词人的心中充满了求之不得的无奈。
(3)教师总结,板书:解春(蔷薇开)。
四、体悟情感,背诵积累
1.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词人惜春的情感,与同桌自由交流。
预设:这是一首惜春词,上阕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阕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词人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通过一连串清丽美好的想象,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典雅柔美,令人读之难忘。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课外搜集更多表达“惜春”主题的古诗词,比较阅读,背诵积累。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