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两篇课文,了解它们在写法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交流平台
1.谈话激趣,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是基础,是情的源泉,感情随景物变化而变化;情是辞的根本,辞是情的抒发途径。“为文者,情动而辞发。”这个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预设: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就《匆匆》与《那个星期天》展开讨论,再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交流示例:
生:《匆匆》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生:在《匆匆》一文中,作者综合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生:《匆匆》一文还采用了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体会得很不错,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大家也学到了在写文章时,通过融情入景(物)或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方法。
3.拓展运用:写作时如何表达出心中的真情实感?
方法拓展:(1)生活,真情之源。关注生活并亲身体验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才能抒发出真情。
(2)直抒胸臆表情感。我们在文章开篇直接抒情,或是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抒情直接明了。
(3)用景物描写表情感。景物描写既可以写在文章中间,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也可以写在文章结尾,以景结情,抒发情感。
(4)借助人物表情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都能够透露出其思想感情,我们若想表达某种情感,就可以运用某一种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精神世界。
(5)通过写作手法来表情感。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可以使情感表达得更强烈;通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可以使情节起波澜,情感也会随着情节变化而起伏变化,直到达到高潮;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件具体而真实的小事来表达强烈的情感主题。
二、初试身手
1.体会人们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
(1)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上的两组句子。
预设:第一组句子创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是自己期盼已久的愿望实现了,情感基调是欢乐的;第二种情境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比赛输了,情感基调是悲伤的。第二组句子则根据不同的情境描写了相同的景物,由于情感基调不同,人们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这个就是学生谈朗读体会的重点。
朗读体会示例:妈妈答应“我”养一只小狗,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此心情是无比高兴的。于是,在“我”的眼中,路旁的花儿、树上的鸟儿以及树叶都替“我”高兴。
(2)教师小结。
小结:可见,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同样的景物,感受就会不一样。因此人物的心情可以通过环境描写间接表达出来。
2.根据提示的情境进行写话练习。
(1)教师出示描写景物的片段,引导学生揣摩其表达的情感。(课件出示)
预设:这两组句子描写的景物风格有明显的差异,一组是昏暗、阴沉的,一组是光鲜、明丽的。读这两个句子,给人的感受也是鲜明的。因此,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句子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但是学生在具体揣摩其抒发的情感时会有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就是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具体体现。
(2)从课本中提示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①引导学生就课本中的四种情境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人物和景物。
②根据设置的人物和景物,分别以心情“好”与“不好”展开叙述。
③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
④教师选取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评价。
示例:走在小巷里
(心情“好”的状态)在温暖的阳光下,我走在悠长的小巷里,脚下的路是石板铺成的,光溜溜、青幽幽的,走在上面十分舒服。石板路的缝隙里透出一抹绿色,原来是几株顽强的小草在向我微笑。一些老宅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它们是那样青翠欲滴。多美的小巷!
(心情“不好”的状态)在烈日的暴晒下,我走在狭窄的小巷里,脚下的路是石板铺成的,坑坑洼洼的,十分难走。被挤在石板缝中不能动弹的小草也垂头丧气的,没有精神。一些老宅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那片暗绿一如我忧郁的心情。
3.课堂总结。
小结:情随景生,景随情移。那么,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文中的景物描写,要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描写人物所处环境中的景物,只有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写人物之“心”,传人物之“神”。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巧妙地运用景中寓情、景随情迁、情景交融等写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增强描写的感染力,从而有力地突出人物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