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赏温馨场景 品温情瞬间——《散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任务群】
任务一:积累·字词文学常识闯关
任务二:品读·读出人物特点\场景情味
任务三:研读·读出语言特点的情味
任务四:悟读·读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学习过程】
我校拟举办“感悟亲情 珍爱生命”读书朗读活动,多数同学都不愿把《散步》作为备选篇目,觉得相比较而言,这篇文章所写的事件过于平凡,情感过于平淡。其实则不然,请大家走进文本,完成相应的任务,读出这文章的情味。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积累·字词文学常识闯关
参加“感悟亲情 珍爱生命”读书朗读活动需要门票,活动采取“字词文学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信服 分歧( ) 取决 一霎( )
两全 粼粼( ) 各得其所( )
煎熬( ) 嫩芽( ) 咕咕( )
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任凭自己的意思。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
(2)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
(3)这里形容水、石等明净。( )
(4)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莫怀戚(1951—2014) , 人,作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作品集有《 》,其中篇小说《 》曾获“四川文学”奖。
第四关:了解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品读·读出人物特点\场景情味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请走进文本,读出人物的特点和场景的情味。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并梳理本文中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课文的第1段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与同学们概括的句子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原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概括事件的句子:初春,我们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3.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的故事。故事中有没有哪个人物或场景让你很感动?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或场景,结合相关文字,写一份朗读脚本。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喜欢的人物或场景
相关文字
朗读脚本
4.经过以上朗读,你感觉本文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任务三:研读·读出语言特点的情味
朱自清说:“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音里,存在于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急等语气、语调里。”朗读文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感受文学语言的丰富魅力。
1.朗读课文第1段,比较下面句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不同语序产生的不同效果。
原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改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2.再次朗读第1段,朗读时要放缓语速,注意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3.文中有一些句子非常有表现力,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重音设计解说:
②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音设计解说:
③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重音设计解说:
4.本文运用了很多“对称句”,请画出这些语句,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情味;品一品,品出其中的妙处。
5.作者叙述时,在家庭成员前面都加上“我的”,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任务四:悟读·读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些词语于细微处正好体现作者特有的心境和情感,请同学们悟读文章结尾一句话,读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1.结尾句中的“背”,读“bēi”还是读“bèi”?
资料助读:
背,读 bēi 时,作动词,有用脊背驮、负担、承担的意思;背,读 bèi 时,作名词,是人躯干的一部分。
——《现代汉语词典》
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2.“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加起来就是“一个家庭”,可课文结尾处为什么说是“整个世界”呢?
3.文章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说明你的理由。
4.你认为哪个标题比较好?为什么?
[课后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点拨要点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信服 分歧(qí) 取决 一霎(shà)
两全 粼粼(lín) 各得其所(suǒ)
煎熬(áo) 嫩芽(nèn) 咕咕(ɡū)
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随意 (2)委屈 (3)粼粼 (4)各得其所
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重庆 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诗礼人家
第四关:了解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品读·读出人物特点\场景情味
1.
时间 春天
地点 南方的田野
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事件起因 在田野上散步
事件经过 因为“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事件结果 解决分歧
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初春,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简洁地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用“:”紧接着补充交代散步的人,并点明散步者的身份和相互关系,引出下文事件的发展。
3.
示例1:
喜欢的人物 儿子
相关文字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朗读脚本 这句话中,我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和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语气上扬,要读出愉悦、活泼、可爱的感觉。
示例2:
喜欢的人物 我
相关文字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朗读脚本 两个“蹲”字和两个“背”字,既写出了一家
人的尊老爱幼和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和妻子都有一种责任心,要重读。
示例3:
喜欢的人物 我
相关文字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朗读脚本 这段文字写出了面对“分歧”“我”的感受,以及“我”选择“走大路”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孝顺,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责任的重大”“决”“走大路”要重读。“终”稍稍延长,表示寻思,“不愿意”语气下降,表示无奈。
示例4:
喜欢的人物 母亲
相关文字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朗读脚本 “摸摸”重读,要读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还是走小路吧!”要读出母亲亲切的语气,语速慢一点,读出一家人的和谐幸福。
示例5:
喜欢的人物 妻子
相关文字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朗读脚本 第一句重读“总”和“听”,第二句重读“蹲”和“背”,读出妻子的温柔贤惠、孝顺慈爱。
示例6:
喜欢的场景 我劝母亲散步
相关文字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朗读脚本 这段文字中,既能看到母亲的年迈与顺从,也能看到儿子的诚恳与孝敬。可以说母慈子孝,互敬互爱,浓浓的母子情流淌其间,所以读这段文字时,想象这个场景,语气是亲切的,节奏要舒缓。
示例7:
喜欢的场景 初春的田野
相关文字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朗读脚本 这段文字写出了初春田野万物复苏的美丽与勃勃生机,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心情。语气要愉悦,节奏可以稍快。
4.《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任务三:研读·读出语言特点的情味
1.(1)“我”写在前面,显出“我”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也是这次散步的提议者。“母亲本不愿出来”,在“我”的劝说下出来散步,陪母亲出来走走是这次散步的主要目的,“我的母亲”写在“我”的后面。妻子贤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为散步增添和谐气氛,妻子也是支持“我”的重要力量。儿子最小,机灵懂事,放在最后。体现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和谐家庭的内在结构。
(2)从言语形式上看,四个人物两两组对,前后形成一组对句,体现出家庭伦理的因果循环,富有理趣,耐人回味。“我,我的母亲”是一对母子,“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一对母子,其间有微妙的对应和传承的关系。“我”写在前,因为“我”和母亲的这对母子关系已经是儿强母弱,“我”的妻子和儿子,还是母强儿弱的阶段。同时也照应文章后面儿子的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中年母亲(妻子)与年幼儿子在这里让我们联想到了年老母亲与中年儿子(“我”)的过去,也可以说,年老母亲与中年儿子在这里让我们联想到了中年母亲与年幼儿子的未来,它描绘的是一种生命的接力,是一种母爱的循环。
2.我们Ⅴ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Ⅴ和儿子。
“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以重音来作强调;“我”“母亲”“妻子”“儿子”重读,并在“妻子”处停顿,表示参与散步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事件中都有自己的角色。
3.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预设:朗读时,前半句话的重音落在“我”字上,后半句话的重音落在“她”字上,凸显母子角色关系微妙而耐人寻味的变化。
②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预设:重音落在“熬”字上,让人感受到体弱的母亲挺过严冬的不容易。“熬”与前文的“太迟,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对母亲愿意出来散步感到宽慰和欣喜。
③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预设:“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大词小用”的写法,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用夸张来突出“我”的责任重大。
4.①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对称式的语句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机灵,展现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
②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④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⑤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发现: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5.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凸显了“我”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担当,体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任务四:悟读·读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1.示例:①读“bēi”,这是一个动词,通过这个动词可以感受到“我”和妻子背负起责任的沉重与慎重。
示例:②读“bèi”,是一个名词,“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他们加起来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明确:从语义表达和语言使用看,倾向于读“bèi”,突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2.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动作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跤,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在“我”和妻子的心目中,母亲和儿子如世界般重要。同时,世界和家庭一样,是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的是“整个世界”。
3.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拟出“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抽象的题目。
4.“散步”好在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说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