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诵读戒子名篇 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重点难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重点)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体会文章主旨。(难点)
【任务群】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
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学习过程】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教育名篇。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好赶上诸葛家为诸葛瞻招聘伴学,而考察的内容正好是《诫子书》,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应聘诸葛家的伴学,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1.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 , (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 家、军事家。早年隐居 ,后辅助 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 》《诫子书》等。
2.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 料 链 接
《说文解字》:“诫,敕也。”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诫”的意思是 。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 。
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8岁的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
诸葛亮的儿子当年只有8岁,对于这封家书还读不好,请你帮助他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大声朗读全文
诫 子 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诫子书》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请再读课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朗读要点提示:
(1)发语词读重音: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才/须学也
(3)否定词读重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
8岁的诸葛瞻由于年龄还小,对于这封家书的意还不太理解,请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他疏通一下文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读一句课文,说一句意思。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8岁的诸葛瞻对父亲的这封家书还不能完全理解,请你解读几个问题,帮助他理解课文。
1.诸葛亮到底想告诉儿子什么道理?他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诸葛瞻梳理《诫子书》的行文思路。
方 法 提 示:
(1)先标好句子序号;
(2)然后概括各句论述的重点;
(3)再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4)最后绘制思维导图。
2.86字的《诫子书》却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希望?请结合全文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诸葛瞻。
3.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诸葛亮给儿子指出的方法是什么?
4.课文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与“明志”“致远”有什么关系?
5.“静”是本文的关键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找出来,说说这三句中的“静”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6.“俭”是本文的第二个关键词,应如何理解?
7.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8.通过你的帮助,诸葛瞻已明白父亲的劝诫。接下来请你再从信中挑选一句话,把它写在一个书签上,送给八岁的诸葛瞻,并阐述你的理由。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1.多年后的诸葛瞻是否按照父亲的殷殷教诲,传承了诸葛家“君子之行”的家风,而成为优秀的人呢?看两则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补充资料一:诸葛亮卒年五十四岁,他的一生可以被分割为两个二十七年。前半生躬耕南阳,如同《出师表》中所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二十七岁那年,一位潦倒的将军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从此,他踏上了从荆州至东吴、从蜀中至汉中的不休的征途。在《后出师表》中,他将其概括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补充资料二: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
[课后学习任务]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点拨要点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1.孔明 琅玡阳都 政治 隆中 刘备 出师表
2.书信 告诫、劝勉 诸葛瞻
[课中学习任务]
★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
1.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日渐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1.
2.诸葛亮希望儿子能“修身”“养德”,成为“君子”,而不是年老时“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3.静以修身——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俭以养德——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4.“淡泊”的意思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
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才不会被一些带有欺骗性的目标蒙蔽,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5.(1)静以修身
一为修身之本。“静以修身”意为修身要清静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2)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为明志之根。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3)学须静也
三为治学之基。“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6.“俭”有节俭的意思,但在文中宜理解为约束、节制之义。
“俭”可以是钱财上的约束,也可以是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
“静”是内心的修养,“俭”是行为的约束,二者均为内敛、节制的修养路径。
7.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8.示例一:
我选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此句强调“静”的重要性,体现出学习过程中要有定力,排除杂念干扰,安静专一。
示例二:
我选的句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理由:此句强调“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示例三:
我选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理由:此句是对孩子的期盼和告诫,时光疾速逝去,若丧失了静、学、志等美德,人就无法成才。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1.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体会到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而诸葛瞻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也成了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