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陈元方的“方正”,还要读出元方对父亲的情感。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文的韵味。本文讲述的是陈太丘依约行事,当友人失约时,他决然舍去;友人至,无礼于元方,元方机智对答入门不顾的故事。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3.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现代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经评价《世说新语》说:“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的学习,感受到了谢道韫的才气。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世说新语》,去领略那个时代的人物风采。
【走近作者】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背景资料】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学常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任务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2.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齐读课文。
任务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将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事件关键词圈画出来。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再译读课文,看文中还要哪些词句不理解,勾画下来跟同伴一起交流解决,注意“未若、乃、期、委、去、舍、顾”等重点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朋友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重点提醒】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平时可能在电视的古装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称呼: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谁来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其他敬称和谦称:
敬称:陛下、令尊、令郎、足下、麾下……
谦称:敝人、卑职、寡人、老朽、在下……
任务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正”
方正:
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即行为方正,正直不阿,是人的一种好品格。找找文中能体现“方正”的两个关键词。
信、礼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1、探究文中陈太丘、陈元方、友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方正”的要求。请结合具体的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2.如何理解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品味比较。
明确:
1.陈太丘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方正”的要求?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待君久”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守信守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符合“方正”的标准,是“方正”的忠实粉。
2.友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方正”的要求?
“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惭”“下车引之”
从“过中不至”“便怒曰”“非人哉”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之人,他的这些言行举止不符合“方正”的标准;从“尊君”“惭”“下车引”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懂得礼节、知错能改”之人,他的这些言行举止符合“方正”的标准。由此,友人是“方正”的发展对象。
3.探究文中陈元方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方正”的要求?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如何理解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品味比较。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笑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待家君归来,定转告君之愧意。”
这样改写,好不好?
明确:
这篇文章不是收入“夙惠”,而是“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看似无礼的背后,是率真、率性!
从“君”“家君”“无信”“无礼”“不顾”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懂礼、直言对错、率真刚直”之人,他的言行举止符合“方正”的标准,是“方正”的守护神。
【资料链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愤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的手中。
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年)去世,年七十一。
陈元方是否失礼?
明确:
A、并不失礼------以礼待客(称父亲友人“君”可以看出),客人竟然无信、无礼,对待这样的人就应当“入门不顾”,同时它这一行为也体现了元方“刚强正直”的品质。(学生说,教师引导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 刚强正直 )
B、失礼--------客人感到“惭”,并“下车引之”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想求得别人的谅解,那我们就应当原谅他,谅解他。元方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悟读,感知时代意义
1.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2.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1. 编撰课本剧剧本。
2. 绘制家谱,明确家风家训。
3.完成对应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