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编号ID:291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1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纯真质朴,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豪迈壮烈,每一首诗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今天,我们将继续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领略更多诗词的魅力。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心灵的歌吟,是情感的寄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中华诗词品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秋词》(其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背景资料】
《秋词》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兰州刺史、和州通判。《秋词二首》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2. 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任务二:赏读《夜雨寄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的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背景资料】
《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妻子之作。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情思委曲,悱恻缠绵。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诗歌大意。
明确: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池塘。何时将要与你重新聚首,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心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
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用未来的欢聚反衬现在巴山夜雨时的孤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两个“期”以及两个“巴山夜雨”重复吗?
明确:
不重复。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身处巴蜀,羁旅难归的无奈与愁苦,间接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两个“巴山夜雨”不重复,前者是诗人看到的巴山夜雨,水涨秋池的景象,是实写。后者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由此想到了归家后与妻子的欢聚场面,要与妻子畅叙离别相思之苦,是虚写。一实一虚,时空交错,思念之情含蓄委婉地跃然纸上。
4.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任务三:赏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已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朝廷。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 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你能借助字典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讲这首诗的意思吗?
明确: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不为自己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2.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3.主题思想
明确: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任务四:赏读《潼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背景资料】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朗诵诗歌,明白诗歌的大意。
明确: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西风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主题思想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活动,诗歌诵读比一比
1.个人展示
鼓励学生自愿上台进行个人诵读展示。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
2.小组展示
各小组依次上台朗诵。每组朗诵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点评,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3.总结点评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同学们的精彩表现。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热爱诗歌,多读多诵。

今天的诗词课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尽文化宝藏的大门。我们所学的诗词只是冰山一角,但它们却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探索诗词的世界,将诗词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思考中,用古人的智慧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

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题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