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编号ID:291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6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心灵的歌吟,是情感的寄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中华诗词品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峨眉山月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背景资料】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读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图,抒发了诗人行江思友之情。
任务二:赏读《江南逢李龟年》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背景资料】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乡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读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任务三:赏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读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登高”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任务四: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
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
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走近作者】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背景资料】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读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品诗析字,把握情感】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辽阔和苦寒。
2.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戌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戌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活动,诗歌诵读比一比
1.个人展示
鼓励学生自愿上台进行个人诵读展示。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
2.小组展示
各小组依次上台朗诵。每组朗诵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点评,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3.总结点评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同学们的精彩表现。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热爱诗歌,多读多诵。

思,古人造字的时候,表示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世间万千风景,身边诸多事物,入心入脑的那些人、事、物、景才沉淀为“思”。让我们诵读诗歌,走进唐代诗人的思念;凝视生活,常思自然万物的情味。

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题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