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西游记》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旨在通过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进入充满想象的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其丰富的内容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小说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穿插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传奇,形成了宏大的叙事体系。《西游记》的情节主要围绕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展开。他们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获得真经。
1.通过读整本书,结合作品情节品味孙悟空的复杂形象。
2.运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
3.制定学生个人阅读计划,科学高效进行整本书阅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读整本书,结合作品情节品味孙悟空的复杂形象。
教学难点:
运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
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片头曲视频
阅读经典就像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它能让我们沉浸在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学校繁星文学社准备围绕《西游记》开展一期整本书阅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了解常识,初识名著
请同学们快速读教材,初识《西游记》,要注意圈点勾画关键信息。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先做个标记,然后再组内交流。
【走近作者】
吴承恩,明朝杰出的小说家,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为商人的家庭,尽管自幼聪慧且博览群书,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吴承恩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
【背景资料】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与文化思想活跃,尤其是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道教的影响深远,为这部融合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宗教元素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西游记》的故事主线基于唐代玄奘法师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再创造,将民间流传已久的唐僧取经故事与神魔志怪相结合,形成了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内容概述】
讲述了孙悟空从石头里诞生,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行山下,后来随唐僧(唐三藏)、猪八戒(原名猪刚鬣)、沙僧(原名沙悟净)一起历经艰难险阻,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哲理与道德寓意。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地位,还能对其背后的创作环境、作者生平及作品本身的演变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对原著内容的学习和分析中去。
任务二:共识悟空初印象
问题导读,合作探究:
(1)孙悟空为何被命名为“孙悟空”,这个名字有何寓意?
(2)孙悟空在花果山如何从猴王变成齐天大圣?这个过程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西游记》开篇对孙悟空的描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价值观?
(4)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与后来保护唐僧取经的行为有何内在联系?
1. 孙悟空为何被命名为 “孙悟空” 以及名字寓意
明确:
姓氏由来:孙悟空原本是由花果山的一块仙石孕育而生的石猴,无父无母,没有姓氏。菩提祖师见他是猢狲模样,原本想取 “胡” 姓,但 “胡” 字拆开是 “古” 和 “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所以不行。于是从 “狲” 字取姓,去掉偏旁,为 “孙” 字。“孙” 乃是 “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与石猴的天性相同,所以姓孙。
名字含义:菩提祖师门中有 “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刚好排到 “悟” 字辈,所以法名取 “悟空”。从寓意上来说,“空” 是佛家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必须去除 “我法二执”,“一切皆无自性空”,所以 “悟空” 的 “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悟道的境界。“悟空” 就是要通过种种磨砺去打破执迷障碍,领悟真我的过程,是对 “我执” 的破除。
2.孙悟空在花果山从猴王变成齐天大圣的过程及反映的性格特点:
明确:
勇敢无畏:无论是勇闯瀑布成为猴王,还是后来面对天庭的权威,他都毫不畏惧,敢于挑战。比如他独自漂洋过海去求仙问道,面对未知的世界没有丝毫退缩。
心高气傲:当得知弼马温官职小后,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便毅然反下天庭,并且自封 “齐天大圣”,想要与玉帝平起平坐,反映出他对地位和尊严的看重。
叛逆反抗:他不接受天庭的既定规则和安排,敢于打破常规,反抗天庭的统治。这种叛逆精神在他大闹天宫的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西游记》开篇对孙悟空的描绘所体现的作者创作意图和价值观:
明确:
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开篇描绘孙悟空诞生于花果山,无拘无束,不受世俗的束缚。他后来的种种行为,如求长生、闹地府、闯龙宫等,都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封建束缚的不满。
影射社会现实:孙悟空在花果山时,与其他猴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但随着他与外界的接触,逐渐发现了世界的不公平和黑暗。这与当时明朝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等现实问题相呼应。作者借助孙悟空的经历,影射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4.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与后来保护唐僧取经的行为的内在联系:
明确:
反抗精神是保护唐僧取经的基础: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使他拥有了强大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保护唐僧取经是反抗精神的升华: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最初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但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的反抗精神逐渐升华为一种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众生的慈悲。
两者共同体现了孙悟空的成长和转变:从反抗天庭到保护唐僧取经,孙悟空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逐渐成长和转变的过程。他的反抗精神是他成长的动力,而保护唐僧取经则是他成长的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孙悟空从一个只知道追求个人自由的石猴,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慈悲心的英雄。
任务三:情节分析,解读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这一过程中各自经历了哪些成长和转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如何提升的?师徒四人如何通过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完善?分析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
明确:
唐僧:
成长前:慈悲有余但辨别能力不足,对佛法的理解较为教条,容易被表象迷惑。意志虽然坚定,但有时显得迂腐和固执。
成长后:在经历了众多磨难后,唐僧的辨别能力逐渐提高。他开始更加信任徒弟们,尤其是孙悟空,不再轻易被妖怪的表象所骗。对佛法的理解也从单纯的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感悟中,明白了佛法的真谛不仅仅在于经文,更在于经历苦难后的觉悟。
【性格特点】
性情和善、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慈悲善良;易信谗言、好坏不辨、胆小懦弱、迂腐。
【相关情节】
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鬼王夜谒唐三藏、计脱女儿国、玄英洞唐僧供状、唐长老不贪富贵。
孙悟空:
成长前:心高气傲、叛逆不羁,凭借着自己的高强本领,对天庭的规则不屑一顾,常常冲动行事。
成长后: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逐渐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脾气和冲动。他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开始懂得关心和照顾师弟们,也更加尊重唐僧的领导。对佛法的感悟也让他的内心更加平和,不再仅仅依靠武力解决问题。
【性格特点】
桀骜不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敢机智、敢于反抗压迫、充满斗争精神;好胜心强,喜欢恶作剧。
【相关情节】
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八卦炉中逃大圣、收服熊罴(pí)精、大战黄风怪、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斗金角银角大王、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误入盘丝洞。
猪八戒:
成长前:贪吃、懒惰、好色,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意志不坚定,爱发牢骚。
成长后:虽然猪八戒的本性难移,但在取经过程中,他也逐渐变得更加勇敢和有担当。在关键时刻,他也会为了保护师傅和师兄弟们挺身而出。对团队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不再轻易提出散伙。
【性格特点】
憨厚单纯、知错能改,对师父忠心耿耿,保护师父时战斗勇猛;为人好吃懒做、好色胆小、贪图小便宜、爱搬弄是非。
【相关情节】
高老庄招亲、大战流沙河、四圣试禅心、义激猴王、助力败魔王。
沙僧:
成长前:沉默寡言、老实本分,缺乏主见,只是默默地跟随团队。
成长后:沙僧在取经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担当。他开始积极地为团队出谋划策,在师兄弟们发生矛盾时,也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对取经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不再是单纯的跟随者。
【性格特点】
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固执执拗、有时好坏不辨、贤愚不分。
【相关情节】
打碎琉璃盏、大战流沙河、真沙僧怒打假悟净、小雷音寺遇难。
任务四:深入分析,解读主题
1.结局解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你最初的期待?为什么?
明确:
从过程来看,他们一路上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有强大的妖怪、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矛盾冲突等,这些困难的设置使得取经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符合人们对于一段伟大征程的想象。每一次的磨难都让师徒四人更加团结,也让他们在成长和转变中不断前行,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是令人感动和振奋的。
从结果来看,取得真经象征着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实现了他们的使命。这不仅符合传统故事中对于奋斗和坚持的肯定,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结局的期待。同时,他们在取经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和感悟,如唐僧的坚定信念更加成熟、孙悟空的叛逆逐渐转变为责任与担当、猪八戒克服自身缺点变得勇敢、沙僧从默默无闻到积极主动等,都使得这个结局更加丰满和有意义。
然而,也有人可能觉得这个结局不完全符合预期。一方面,整个取经过程中似乎有太多的外力干预,如神仙的帮助等,让人觉得他们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取得真经后的师徒四人似乎并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结局不够震撼。
但总体而言,这个结局是符合大多数人对于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期待的。它既展现了奋斗与坚持的价值,又让人们看到了成长和转变的力量,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2.回顾整部《西游记》,它所传达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何启示?
明确:
首先,勇敢无畏地追求理想。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踏上取经之路,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其次,自我成长与救赎。在取经的过程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成长和转变。再者,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价值导向方面,它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和挫折。
3.延展思考: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体成长,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某些故事或人物所反映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常常具有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精神,但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与权威合作,找到平衡。孙悟空最终在取经过程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猪八戒的贪吃、懒惰和好色等缺点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努力克服它们。猪八戒在取经过程中的成长也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西游记》中的妖怪也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妖怪,师徒四人需要运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们。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要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轻易放弃。
总之,《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其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现实社会和个体成长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勇敢追求理想、自我成长、团队合作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等宝贵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西游记》所传达的主题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勇敢地追求理想,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敢于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不畏艰难险阻;自我成长与救赎,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我,突破局限,成就更好的自己;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创造辉煌。
1. 思维导图
①依托《西游记》,绘制思维导图
②以地点变化为线,绘制“取经路线图”
2.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