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编号ID:2932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8课 品读聪慧故事 传承优良家风——《<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
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
【任务群】
《咏雪》
任务一:解读一个经典·《世说新语》
任务二:讲好一个故事·疏文意
任务三:走进一场聚会·析人物
任务四:认识一个家庭·悟家风
《陈太丘与友期行》
任务一:讲好一个故事·疏文意
任务二:认识一组词语·敬谦辞
任务三:走进一场对话·析人物
任务四:探究一种家风·知方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咏雪
一、导入新课
学校公众号拟拍摄“品读聪慧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短视频,并向同学们征集素材,今天我们学习的《<世说新语>二则》正好符合要求,请你参与完成相应推荐任务。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解读一个经典·《世说新语》
“品读聪慧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短视频素材征集老师并不了解《世说新语》,请你根据课本注释和查阅的资料对《世说新语》进行解说。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3.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任务二:讲好一个故事·疏文意
“品读聪慧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短视频素材征集老师并不了解《世说新语》,更不知道《咏雪》,请你为素材征集老师朗读课文,并给他们讲一讲谢家《咏雪》的故事。
1.请跟着视频朗读一遍课文,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地读给素材征集老师。
(课件播放:视频《咏雪》朗诵)
屏显: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然后把“咏雪”的故事讲给素材征集老师听。
课件展示: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兄子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大体
拟:相比
译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3)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公大兄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任务三:走进一场聚会·析人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里的王、谢分别指东晋时王家和谢家。王、谢两家是魏晋时期两大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名满天下。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穿越时空,去参加谢府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冬日聚会。也请你把这场聚会讲给素材征集老师。
1.来到谢府的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
咏 雪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预设:
咏 雪
时间 寒雪日
地点 谢府
人物 谢太傅、儿女
事件 内集、讲论文义、咏雪
2.“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
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片直落,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
3.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预设: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4.“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预设: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而不是答案本身。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文章结尾只对谢道韫作了介绍,也隐含着谢安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肯定。这是咏雪,更是咏才情。
屏显:资料助读
谢安的提问是对诸人想象能力的考验,想象力的活泼表现出创造力的活泼。对白雪的比喻重要的不在于比拟的相似性,而在于给人在心理感受上所带来的快乐和美感。——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5.从谢朗和谢道韫两人的回答来看,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
预设: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朗第一个回答,脱口而出,可见其才思敏捷;“差”,大体的意思,用语委婉,可见其率真懂礼。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的意思,可见谢道韫自信率真;“柳絮”的比喻,可见其才情卓著。
6.从“公欣然曰”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是怎样一个人?
预设:
“欣然”——慈爱平易
“大笑乐”——智慧过人
7.请你根据课文语境,把谢太傅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寒雪日內集,谢太傅想:
俄而雪骤,谢太傅想:
公大笑乐,谢太傅想:
预设:
寒雪日內集,谢太傅想:这么冷的天,适合搞一个家庭文艺茶话会,讲论讲论文义啊!我们可不能像普通人家一样围炉吃瓜、打牌喝茶,我们可是书香之家,要做文雅之事。
俄而雪骤,谢太傅想:好久没考考我这些子侄辈的文采了,这雪下得正好,太开心了,我来考考他们!
公大笑乐,谢太傅想:我家胡儿率真有趣,道韫这孩子文采真是不错,但我不能评价,如果我表扬了道韫,那不就打击了胡儿的积极性吗?以后他肯定不会再做第一个发言的人了,我就呵呵吧。
任务四:认识一个家庭·悟家风
胡儿和道韫的优秀,源于谢家家风的熏陶。从谢家你能看到哪些良好家风,请讲给素材征集老师听。
1.《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预设: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句的雅兴。
从“公欣然曰”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
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室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2.你喜欢谢家这样的家庭氛围吗?说说理由。
预设:
喜欢,这样的家庭和乐高雅。让我们感受到了谢家书香门第之雅,家庭聚会之乐、家庭教育之智。
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让我们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用表演朗读来还原这一场风雅和乐的冬日茶话会吧!
谢太傅:( )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 朗:(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预设:
谢太傅:(面带微笑,手摇羽扇)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 朗:(抬头望天,若有所思)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不置可否,傲气回话)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4.胡儿和道韫的优秀,源于谢家家风的熏陶,请同学们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家的两个教育小故事,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选择一个故事,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屏显:
常自教儿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①不见君教儿?”
答曰:“我常自教儿②。
——《世说新语·德行》
①那得初:怎么从来
②我总是以自身的言行来教育他们。
去脂粉气
谢遏①年少时,好著②紫罗香囊,垂覆手③。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④,与赌,得即烧之。
——《世说新语·假谲》
①谢遇:谢玄,小字遏,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②著:佩带。晋代男子有佩带香囊的风尚。③覆手:手巾之类。④谲(jué):欺诈,诡诈。
预设:
“常自教儿”的故事表现了谢安“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 “去脂粉气”的故事里看出谢安对教育原则的坚守,以及教育的智慧。正因这样的家教氛围的熏陶,谢氏子弟人才辈出。
5.你还知道哪些家风传承的名言或故事?
预设:
苏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读书、耕作、孝悌、睦邻。
孟晚舟:先有国才有家,无国不成家。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向素材征集老师推荐了《咏雪》,走进谢家,认识了儒雅的谢太傅,“咏絮才女”谢道韫,活泼可爱的谢朗。这节课,我们再向素材征集老师推荐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人物——陈元方。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讲好一个故事·疏文意
“品读聪慧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短视频素材征集老师并不了解陈元方的故事,请你为素材征集老师朗读课文,并给他们讲一讲《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
1.请跟着视频朗读一遍课文,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地读给素材征集老师。
(课件播放:视频《陈太丘与友期行》朗诵)
屏显: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然后把“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讲给素材征集老师听。
课件展示: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到来
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时:当时,那时
戏:嬉戏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待君:待,等待。君,对对方的尊称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相委: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放弃
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家君: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则:就,连词
信:守信
惭:羞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任务二:认识一组词语·敬谦辞
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这正是古人修养的表现,找出来,加以辨析体会。
1.相信同学们在刚才的演读中,已经注意到这段对话中对父亲这个词出现了不同的称呼方式——尊君和家君,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
古人对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敬辞和谦辞的使用是古人修养的表现。
2.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请大家观察一下,敬辞和谦辞分别有什么特点?
敬辞类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类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预设:
敬辞是对对方的称呼,表示对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见的有与“令”“惠”“垂”等表示美好、恭敬意思的字组成的称谓。如:惠顾、令爱、垂爱、令尊、足下、令郎。
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或自己家人的称呼,表示谦逊、客气的态度。常见的有与“家”“会”“愚”等说自己不好的字组成的称谓。如:舍弟、家父、愚见、敝人、卑职、寡人、老朽。
3.小结
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
谦辞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
任务三:走进一场对话·析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然简短,但人物“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试结合文本分析。
1.在这个故事里,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用两三个词语来概括你对元方的认识。
预设:
元方言行 元方特点
始终使用敬辞“君”和谦辞“家君 懂礼貌
认为期行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 重礼守信
面对父亲友人粗鲁无礼的言辞,元方大胆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方正机敏
鄙视失信无理之人,入门不顾。 率性倔强
2.故事里的陈太丘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陈太丘言行 陈太丘特点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崇尚诚信 坚持原则
元方的言行侧面表现陈太丘品性方正,陈家家风良好
3.读完文章后,你对友人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预设:
友人问元方“尊君在不”这一句中,“尊君”是一个敬辞,友人用语文雅,有很高的修养;
当友人得知陈太丘没有等他时,他便“怒”,又可见他是个急脾气的人,率性而为;
当他听完元方有理有据的反驳时,他不仅“惭”而且“下车引之”,可见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知书达礼的客人。
4.《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为素材征集老师进行演读。
屏显: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 )引之。
元方( )入门不顾。
预设: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着急地)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彬彬有礼)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气得跺脚)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瞪着友人,义正辞严地)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拍拍脑门,叹气)下车(赔笑)引之。
元方(噘着嘴,甩开友人)入门不顾。
任务四:探究一种家风·知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这里指坚持正确的原则,不怕为此得罪人。陈元方的行为能体现“方正”吗?请你为素材征集老师解读。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预设:
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人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2.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预设:
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父亲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决然舍去。元方也从父亲身上知道了“交友以信”的道理。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友人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落落大方。
第三,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家风的形成大致是这样的:某一个人物因为出类拔萃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子孙代代接力恪守,终于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陈元方家的家风是守信、知礼。我们再阅读两则材料,深入理解陈家家风的传承。
资料助读一: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太丘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安贫乐道生活节俭,他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陈纪驾车送他,让第四子陈谌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陈群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荀靖迎接客人,让荀爽斟酒,其他六个儿子上菜。孙子荀彧年纪尚小,就坐在了荀淑膝上。当时太史观天象后,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资料助读二: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顙(音qǐ sǎng 即五体投地)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节选自《后汉书·陈寔传》)
译文:有盗贼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房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到了这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君子。”盗贼大吃一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告诫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多做善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预设:
因为陈太丘仁者爱人,以德服人,所以,才出现了“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这样路不拾遗的美好局面。元方和季方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德才兼备,被朝廷重用。父子三人号称“颍川三君”,他们的头像被挂在城墙上成为百姓学习的典范。
东汉陈家,是一个才德兼具的家庭,所以,不仅陈太丘父子三人名动当时,元方和季方的儿子,也很出色,陈家可谓满门才俊。
好的家风,孕育了优秀的后代;优秀的后代,能够传承并且发扬好的家风。如果每一个家族的家风,都如谢家和陈家一样,那么,整个国家就必然昌盛文明。这,就是“家是天下之本”的根本原因。
4.课堂小结
屏显: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