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传讲神话故事 感受神话魅力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重点难点】
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重点)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重点)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难点)
【任务群】
任务一:识记字词 积累常识
任务二:速读课文 复述情节
任务三:借助旁批 体会想象
任务四:对比阅读 辨析思路
任务五:神话改写 激发想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中国神话,蕴藏着华夏民族最初的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不可缺失的一个纯美文化宝库。学校拟举行以“传讲神话故事,感受神话魅力!”为主题的神话阅读交流会,我班准备以袁珂的《女娲造人》为蓝本参与交流,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为出彩交流会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识记字词 积累常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揉(róu) 荒凉(huānɡ) 莽莽(mǎnɡ) 蓬勃(pénɡ bó)
澄澈(chénɡ chè) 掺和(chān huo) 气概(ɡài) 灵敏(mǐn)
泥潭(tán) 绵延(yán) 机灵一动 眉开眼笑
女娲(wā) 榛榛(zhēn) 抟(tuán) 疲倦不堪(kān)
力不暇供(xiá)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清澈透明。( )
(2)掺杂混合在一起。( )
(3)延续不断。( )
(4)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
(5)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
(6)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
(7)形容本领、手段高明巧妙。( )
(8)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工作。( )
(9)兴致高,情绪热烈。( )
预设:(1)澄澈 (2)掺和 (3)绵延 (4)莽莽榛榛 (5)眉开眼笑(6)疲倦不堪 (7)神通广大(8)力不暇供 (9)兴高采烈
3.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1)本文选自《 》,原题为《 》。本文是根据《 》等古籍中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述改写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本文作者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 家,四川新都人。著有《 》《 》等。他把中国古代神话系统化,促进了神话知识的普及。《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3)本文的体裁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们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 、自然神话、 ,其中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这类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大类。
神话的特点是:①大多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②这种想象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的;③人物形象也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预设:(1)神话故事新编 女娲创造人类 风俗通 (2)神话学 中国古代神话 山海经校注 (3)神话 想象 幻想 创世神话 英雄神话
4.观看视频,说一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课件播放视频:《女娲》)
预设:女娲是一位神女,人面蛇身,会七十变(会变万物);曾炼石补天,拯救苍生;抟土造人,建立婚姻制度,使人类得以延续。
任务二:速读课文 复述情节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所给提示,把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然后用一句话来概述故事情节。
预设:
【一句话概述】在荒凉的原野上行走的女娲,因感到孤独寂寞,用抟黄泥、洒泥浆的方法造出了人,后来又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配合创造后代,让人世代绵延了下来。
2.请同学们准备2分钟,登台讲一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讲故事时,要抓住能表现女娲性格特点的句子、段落,注意女娲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叙述完整,语言流畅。
任务三:借助旁批 体会想象
1.旁批1说:“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女娲身上有哪些神的特点?哪里又显示出人的特性?
预设:
(1)神的特点
(2)人的特性
①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第2自然段)
一个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的神,看到荒芜的周围景象,居然触发了孤独之感,这是人的心理感受。
②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第4自然段)
会疲倦,行动具有偶然性,这也是人的状态。
③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第4自然段)
会笑,还会假装生气,这都是“人”的属性。
④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第9自然段)
沉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女娲被天伦之乐感动,流露出做母亲的喜悦、自豪和欣慰。这仍是“人”的属性。
课堂小结:作者赋予女娲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这都显示出女娲具有人的特性。这是作者新奇大胆想象的结果。
2.课文的第2个旁批中说:“‘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结合以往阅读经验说说为什么此类文章中常有这样的话。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预设:“说也奇怪”代表了作者视角,是将想象的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明显提示。“奇怪”表明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会按照看似不合逻辑其实能承载作者用意的思路发展起来。
3.女娲造人的过程是这篇神话故事的最核心内容,找出来读一读,关注课文的第3个旁批,思考:“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预设:
(1)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承袭自神话传说、古代经典等文化根源;
(2)“女娲用泥造人”和“土地是我们民族的母亲”中的想象成分和习惯表达,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土地的血脉联系;
(3)这是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等文化的基础要素在神话、日常语言中的表现。
任务四:对比阅读 辨析思路
1.思考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对照下面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什么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作了哪些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 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的)工作繁多,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工作,于是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捏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的泥点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预设:
《风俗通》 本文 增减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
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 增添了女娲怎样造人和怎样造更多的人的具体过程
—— 这个泥捏的小家伙,……一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增添了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 删减了富贵贫贱之分
增添了环境(景物)描写、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女娲造人的原因及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快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也丰富了女娲的形象,使其不仅有神性,更有了人性。
删掉了《风俗通》中“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人也”一句的内容。作者认为这“显然是阶级社会划分阶级以后(而且是经过长时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了浓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观念以后),打上去的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古神话选释·女娲》),因此在改编时舍弃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现代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小结:联想和想象要为立意服务。
任务五:神话改写 激发想象
1.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古代神话,仿照课文的写法,展开大胆、合理、新奇的联想与想象,试着将其改造为一个神话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改写示例:
《夸父逐日》改写
很久很久以前,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的人。他们的首领叫作夸父。有一年,天气剧热,火辣的太阳直射大地,处处生灵涂炭,人民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令夸父悲痛难解,他发誓要捉住太阳,还人们幸福。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怀着雄心壮志,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他穿过大江大河,越过万丈高山。他以极强的意志力,以快如疾风的速度拼命追赶。
可是,离太阳越近,他便越渴。他强忍着百般痛苦,绝不停下脚步,渴极了,他便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黄河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只好又向北跑去,希冀于那里纵横千里的大泽。但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已渴死在半路上了。
夸父临死时,心中充满遗憾,他心中对族人幸福生活的牵挂使得他爆发出了无穷的神力。他落下的木杖所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