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编号ID:2949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47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任务群】
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
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
任务三:译读·诗文大意
任务四:赏析·把握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拟修建文化长廊,《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 关》入选“诗韵中国·寄情于秋”板块,请你帮助学校完成该板块各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
1.展板第一展区为“诵读·音韵传情”,请你大声诵读四首绝句,读准音韵节奏,并把诗歌朗读录制成音频,制作成二维码镶嵌在“诵读·音韵传情”展区。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āi),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
秋风/吹散(sàn)/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xián)束,
山入/潼(tóng)/关不解平。
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
2.展板第二展区为“链接·文学常识”,请你根据课下注释以及查阅资料所得,帮助工作人员补齐下列表格。
题目 体裁 出处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秋词(其一)》 《 》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代文学家,有“ ”之称。与 合称“刘柳”,与 合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存世。 《秋词》题下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求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他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夜雨寄北》 《 》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号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代诗人。和 合称“小李杜”,与 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 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 陆游(1125—1210),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朝代)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之情不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就在十一月四日那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潼 关》 《 》 谭嗣同(1865—1898) ,字 ,号 ,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六君子”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题目 体裁 出处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秋词(其一)》 七言
绝句 《 刘禹锡集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存世。 《秋词》题下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求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他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夜雨寄北》 七言
绝句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 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七言
绝句 《剑南诗稿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之情不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就在十一月四日那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潼 关》 七言
绝句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预设:
任务三:译读·诗文大意
3.展板第三展区为“译读·诗文大意”,请你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四首绝句进行译读。
预设:
任务四:赏析·把握情感
4.展板第四展区为“赏析·把握情感”,请同学们结合创作背景和诗歌核心意象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
(1)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一、二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指出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热情地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隐含诗人因支持改革运动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一个“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鹤冲破白云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真题链接】
①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预设: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的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
②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全诗明朗刚健,激越向上,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预设:“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夜 雨 寄 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诗人的绵绵秋思。
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真题链接】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两个“期”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预设:以设问点题,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包含着诗人的苦涩和无奈,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②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并说说这一句有何作用?
预设:巴山的秋夜一片迷茫,大雨滂沱,池水高涨了。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凄凉的氛围,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发了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巧妙,简要分析其妙在哪里。
预设:“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④小语在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时提出疑问:“剪烛”是剪蜡烛吗?诗人为什么要描述“剪烛”的情景?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回答他的疑问。
知识卡片
古代蜡烛芯用纱绳等制成,点燃中无法充分燃烧,常形成长长的黑色烛花伸入火焰中,使烛光暗淡,故须不断剪去,此即“剪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沿用为“剪烛西窗,如得良友”,之后演变为成语“剪烛西窗”。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的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预设:“剪烛”不是剪蜡烛,而是剪去蜡烛燃烧时形成的黑色烛花。诗人描写“剪烛”的情景是为了以未来团聚的欢乐,反衬出今夜思念的愁苦;而今夜思念的愁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⑤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一、二句写现实。““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思想苦闷;“哀”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凄苦生活。这四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内容,“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第三、四句由现实转入梦境。“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真题链接】
①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明了什么?
预设: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轮台”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②本诗第一、二句中“僵”和“尚”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僵”写出诗人风雨夜老境的凄凉,与后面所写的诗人的报国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尚”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③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预设: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风吹雨”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④简要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诗。
预设: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征战疆场,诗人因关心国家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由现实转入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⑥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简要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预设: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4)潼 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一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高耸、壮阔。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真题链接】
①班级举办以“少年意气壮山河”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并对谭嗣同的《潼关》一诗进行了探究。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何:本诗首句写高云簇拥着古城,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分别从 和 两种感官角度,展现了潼关古城的苍茫雄浑、 。
小牧:是的,从“簇”字可以看出前两句还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小亮:后两句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的巍峨壮阔,体现了诗人内心渴望
。
预设:视觉 听觉 寂静辽远 拟人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②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他随父亲途经潼关,被塞外壮阔的景象所震撼,尽情抒写少年意气风发。在后两句诗中,他是如何借山水表达思想感情的?
预设:“犹嫌束”“不解平”赋予山水以人的性格,写出了山水的生机和活力(把山水写活了),读来富有冲击力;将自己的感觉融入到山水中,借山水表达了渴望冲破罗网、羁绊,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少年意气。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