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

写作 抓住细节(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编号ID:2971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写作 抓住细节

◎文化自信:学习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从而学会捕捉生活
中的细节。
◎语言运用: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使作文更具生动性和表
现力。(重点)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难点)
◎审美创造:学会从细节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作家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这表明写作中的细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如何抓住细节呢?今天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明确概念,认识细节。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
“细微”,说明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品味下列文段中动人传神的精彩之处,尤其是画线的句子。
①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阿长与〈山海经〉》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③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散步》
①动作描写:典型化的动作描写突出阿长睡相的难看,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无可奈何和厌恶。
②语言描写: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着“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③神态描写:“睨之”体现了卖油翁一副见惯不惊的样子,表现了他对陈尧咨射技的不以为意。
④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衬托出一家人愉快的心情。
◎在赏析的基础上,谈一谈对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认识。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创设环境氛围等。
◎通过刚才对文段①—④中的细节的分析,说一说: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哪几个角度的描写?
文段①—④中的细节可以大致分为动作细节、语言细节、肖像细节、景物细节等。具体而言:
①动作细节可以是一连串个性化的动作,也可以是某一典型化的动作,还可以是一组对比性的动作描写。
②语言细节主要指那些既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同时又能触动作者或读者心灵的特殊话语。
③肖像细节是指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专门对人物脸部细微表情进行的描写,又称神态描写。神态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景物细节。这里说的景物细节描写不是指以景物作为文章表现主体的描写,而是指特定时空下,对那些能够对人物形象或作品主题有特殊表现意义的景物进行的细微描写。
2.探究活动二:学习方法,展示细节。
◎细化动作展细节
分析比较,说说B句在A句的基础上,运用了什么方法使描写变得细致生动起来。
A.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句运用动作描写,增加了“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顺序地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就是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抓住特征展细节
请分析比较A句和B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B.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小橘灯》
更喜欢B句。B句抓住特征,从“‘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有多‘差’?”等方面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比A句更加生动。
◎巧用修辞展细节
下列语段的细节描写都很成功,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才写得这么吸引人。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丝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三个月后,小草莓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蔓茎,但纤柔的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这是我的果实!”
这几句话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展现了人、事、物的特征,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小结: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同学们在写作中可恰当地添加肖像、语言、动作、景物等细节描写,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细化、分解过程,尽最大的努力,让描写细致生动起来,让内容充实起来。
3.探究活动三:实践运用,描摹细节。
◎读一读自己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根据下面的要求,进行修改。
要求:(1)在自己前两个单元的作文中,选择某一个片段进行抓住细节方面的修改。
(2)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根据内容选择)
(3)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根据内容选择)
(4)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原稿:我的校服开了线,第二天学校有活动要穿。妈妈出差了,我又不会缝。正着急的时候,奶奶自告奋勇说她来帮我缝。第二天我穿着奶奶一针一线缝好的校服,心里暖洋洋的。
修改稿:我的校服开了线,第二天学校有活动要穿。妈妈出差了,我又不会缝。正着急的时候,七十多岁的奶奶自告奋勇说她来帮我缝。结果第一步穿针就成了难题。针眼太小,奶奶戴着老花镜还是看不清。只见她左手举着小小的针,右手捏着捻好的线头往针眼里送,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不住地颤抖,失败了好几次才穿好了线。灯光下奶奶的神情是那样安详,那样专注……第二天我穿着奶奶一针一线缝好的校服,心里暖洋洋的。
结束语: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愿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勾勒出精彩的细节,让生命中闪光的一瞬间留在我们心底!
三、作业布置
与人交往,往往会经历从初识到相知的过程。交往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人的印象产生了变化,甚至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以《那一次,我重新认识了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本教学设计注重明确写作常识、细化写作手法,力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学得不吃力,学完有收获。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注重以具体的例子示范,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方法的可操作性,并能马上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将写作讲解与训练相结合,以提升学生捕捉细节能力为突破口,以学生细节描写写作训练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细致落实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