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

3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学设计·详案)

编号ID:299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69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3 列夫·托尔斯泰

◎文化自信:感受托尔斯泰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学会用审视、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黑暗。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难点)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预习部分。

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极高的荣誉、地位以及大量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设计意图】
由对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简要概括,引导学生粗略了解传主的生平,知人论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课文。
二、初读感知,评托尔斯泰外貌的“丑”
1.预学展示
作者简介;文体常识;字词积累。(见本课“作者简介”“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
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整体感知
师: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  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丑陋、平庸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3.聚焦“肖像画”
师:自由地默读课文第1—5段,说说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文段的先后顺序)
学生发言中,要关注以下几处难理解的语句: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胡髭”比作“植被”,用“植被多于空地”来形容其“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面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
(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的脸,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预设  用“树皮”比喻皱纹又密又多的脸,用“树根”比喻又粗又杂乱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头发的特点,既使“画面”气韵生动,又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3)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一座真正的俄式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预设  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外貌的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预设  “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突出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粗陋。
教师小结:综上,可得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毫无艺术感、平庸,甚至粗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语句,感知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所做的细腻描写。总结托尔斯泰给人的总印象,引导学生把握其独特的外貌特征。
三、再读课文,品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
1.概括“眼睛”描写
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预设  写目光犀利;写眼睛蕴情丰富;写眼睛威力巨大;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分析“眼睛”特点
师:跳读第6—8段,寻找并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
(学生交流作答)
师:以下是由从文中挑选的关于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组合成的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对眼睛有什么特点。

眼 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的目光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那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射线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
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锋刃无情,直戳要害
正好刺中了它们主人的心窝
预设  这对眼睛目光犀利、敏锐、深刻,蕴含丰富感情,威力大。
【设计意图】
把比喻句组成小诗,语言特点更加鲜明,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透彻。
3.分析引用句
师: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预设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
4.分析比喻句
师:齐读下面这两个比喻句,交流其含义。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预设  (1)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锐,直戳要害。表现了托尔斯泰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充满智慧的眼睛。
(2)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表明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和解剖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5.分析写作手法
师: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举手作答)
预设  主要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这种手法叫作欲扬先抑。文章以“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反衬其非同寻常的眼睛和高贵的灵魂,这样写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同时让重点更突出,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照应课本P17批注(“那对眼睛”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眼睛的犀利、敏锐,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学习作者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深层探究,感悟托尔斯泰的“幸福”
师: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提示:1.“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
资料助读1: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于是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和抨击社会现实。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的作品,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预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却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资料助读2: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教师小结: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而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也正是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用图文材料点拨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人物精神世界,帮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列夫·托尔斯泰


这节课采用板块式教学模式,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板块,难度阶梯式地增加。整体来看,这堂课带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从外表走向了内心,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文旁边的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作为一篇长文,长文短教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同时本课属于传记类文体,又必须教给学生与传主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学生会的,老师不教,内容理解就做得比较简单。教学过程中把修辞手法以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为重点去教学,引导学生把握传主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素养提升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则是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就是在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前,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显露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造成波澜,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其实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归有光均主张“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著名的现代作家茅盾说:“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正确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运用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抑”与“扬”的区别应鲜明。“抑”和“扬”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对照性,通常应以相反对立的形式对照,这种对照越明显越好。
其次,“抑”和“扬”的变化应该是自然的。无论人们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都必须有一个过程,需要适当的过渡、融合,否则很容易让人感到突兀。
最后,“抑”和“扬”的比重要有度。对于“抑”“扬”两者,不能等同,应该重点突出“扬”的内容,“抑”的部分只要能起到对比作用,能为“扬”作铺垫即可。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