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

6 老山界(名师教学设计·详案)

编号ID:299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70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6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6 老山界

◎文化自信:感悟长征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记叙事件;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审美创造:赏析文中生动、细腻的描写,提高鉴赏能力。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好学案》第6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1.学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层次。
2.感受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仅一年时间里,有这样一支军队——
资料助读1:

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师:这个奇迹就是长征,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传播了我党的思想政策,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更重要的是形成的长征精神,对我国日后的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料助读2: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学生齐读)
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回望历史,1934年冬,红军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资料助读3: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
师:难以逾越的老山界,红军是怎样逾越的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亲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陆定一,走进《老山界》,追寻红色足迹,感受红军精神。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选取美国记者斯诺介绍长征和毛泽东论述长征意义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长征及其意义,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和爱国之情。再借助老山界的相关资料,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扫清字词障碍。(参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默读课文,拟副标题。
师:文章的题目是“老山界”,这是一座山的名字,而通过阅读,同学们知道文章并不是要介绍这座山。请默读课文,为这篇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以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副标题的功能是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如第一单元《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的标题就是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预设  从课文中提炼重要信息可知,本文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因此可拟的副标题有:①记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②记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答案不唯一,但要求准确、简练)
3.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师:文章是如何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预设  预设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介绍老山界的情况,交代事件的起始。
第二部分(第2—32段):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3段):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4.再读课文,梳理翻山过程。
师:文章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展开叙述。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梳理出红军战士的行踪,看看红军是怎样翻越老山界的。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师指导)
预设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教师小结:本文叙述线索清晰,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作者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展开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样行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拟副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再理清文章结构,梳理红军翻山过程,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感受红军精神
1.研读课文,感受红军翻山之难。
师: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预设

困难方面 困难的体现 战士的态度
行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设问: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预设  这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2.深入分析,理解红军精神。
师:结合课文和上面的表格不难看出,红军战士凭着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胜利翻越了老山界。那么,“我们”是怎样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心中的?
小组合作学习:勾画文中对“我们”的相关内容,并理解其中体现的红军精神。
预设  描述:督促大家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顺便做些鼓动工作;发现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精神:从这些描述中,可见“我们”是一边行军,一边做思想宣传工作。翻越老山界,像“我们”这样的宣传工作人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需要对革命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才能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取得战斗的胜利。而“我们”是红军队伍的一部分,“我们”的精神是红军精神的一个缩影。
师:这是一支坚强乐观的队伍,这更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队伍,难以克服的老山界,难以逾越的困难,都被红军攻克了。文章最后说老山界是“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该如何理解?
预设  老山界本是难以逾越的,但作者说它是“难走的山”,其间洋溢着的是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乐观情怀。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是够大的,但与长征途中遇到的其他困难相比“还是小得很”,这样就衬托了红军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感受红军精神;然后进一步感受“我们”身上浓缩的红军精神;最后把翻越老山界放在整个长征中比较,使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总结存储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作者从行路、吃饭、睡觉、处境等方面表现了红军翻山之难和对待困难的态度,凸显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情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凭着这些可贵的精神,红军才能逾越老山界,才能逾越道道险关,创造万里长征的奇迹,开拓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设计意图】
本环节总结翻山之难。用诗句揭示了红军精神的内涵,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又能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阐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关于长征的诗词和两则长征途中发生的小故事,积累在摘抄本上。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将语文学习从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第2课时

1.品味文中精彩、富有深意的语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悟红军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一、交流展示,步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教师指名学生朗诵课外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和故事。全班同学集中评议。
二、品析句段,体会长征精神
师:《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经典纪实散文,既有详略得当的叙事,又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充满抒情气息,被著名作家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描写,体会文章的情感之美。
1.赏析生动的描写。
师: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读下面的语段,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作一些批注。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学生朗读选段后交流感悟)
预设 
星光与火把的交汇,形成了壮阔的奇观,是典型的环境描写。这段话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从中可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也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这里的“奇观”,不仅指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美之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学生朗读选段后交流感悟)
预设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再如“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连续比喻(博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以上这些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而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小结:像这样将抒情寓于描写中的手法,被称为间接抒情。运用这种手法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作者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描绘翻越老山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为了更真实地传达红军队伍的精神品质,表达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2.揣摩具体语句。
师:细心阅读,你会发现文中还有许多词句看似不经意,实则大有深意。仔细揣摩下列句子,作好批注。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预设  (1)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3)“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教师小结:品析这些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无论在多么艰险的情况下,永远葆有昂扬的革命乐观情怀;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顾全大局。这些就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也是刘白羽先生心中的“天籁之音”。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作批注的方法继续学习精读,通过涵泳品味文中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深意的词句,深入体味红军战士的精神和作者对红军队伍的深厚情感。
三、传承长征精神
1.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师: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长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预设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理解长征精神的当今意义。
师:中国共产党凭着长征精神创造了奇迹,开拓了中国的新局面。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
(学生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教师小结:长征精神虽然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长征精神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就我们个人而言,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坦途也有坎坷,但只要我们能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既总结了学习的内容,也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意义,并传承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四、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文章在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中,进行了富有抒情气息的描写,展现了红军伟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岁月中浪漫的英雄情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征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坚定信念,弘扬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弹奏新征途的“天籁之音”。
2.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选读与长征有关的文章,进一步了解长征精神,从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编写手抄报锻炼实践能力,进一步开阔阅读视野,体悟长征精神。



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梳理红军翻山的经过,理清文章结构,学会阅读叙事类文章。从“人文性”出发,让学生理解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一是透过事件和细节描写感受红军精神,如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对待困难的态度;二是品析景物描写和看似闲笔的词句,体会红军精神;最后结合现实谈“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文中“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的表述?
《老山界》这篇文章之所以好,之所以感人,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表述的真实性。作者用质朴的文笔,如实地反映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举例来说,动身之后,行军很不顺利,就写很不顺利,甚至写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固然因为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以及行军队伍中有很多伤员,还因为这支队伍当时太“笨重”。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在1934年冬,是长征的初期,机关大搬家,携带大批辎重,行动非常不便。再则,军事指挥也很不得力,特别是行动之前,对于前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向部队讲清楚,让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又如,露宿时的那种心理,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血肉之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何况作者是大学生出身,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正经历着一个磨炼的过程。这样写,后人读来,知道革命前辈当年经历了这样的艰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切。
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说无论怎样解释终究不好听,但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形,作者也就这样写,军情紧急,顾不得别的,当时的情景清晰可见,当时的心情可以感受。
正因为质朴,所以真实可信,文中对于红军英雄气概的那些描写,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
文化常识
五  岭
五岭,即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交界,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岑参《送杨暖尉南海》:“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